紫禁城内部,主要由“前朝”和“内廷”两部分组成。“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个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东六宫、西六宫等主要建筑,最后面是御花园,是皇帝进行日常活动和后妃太子们居住、游玩和奉神的地方。此外,还有库房、书楼、史馆等建筑物。 皇帝既然是天子,他居住的地方当然要照天上的星垣来建。紫禁城、皇城和京城这样一个三重布局,就是按天上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的模式建造的,是中国古代宇宙图式的仿写。南北中轴线直指北极星,皇帝在太和殿的宝座就是太极的投影,宇宙的中心在中和殿的四角攒尖顶——实际上也是人世之巅。如果我们把紫禁城看成一座压扁了的金字塔,中和殿就是塔尖。为什么皇帝的金銮殿不设在中和殿而要设在太和殿呢?大概在儒家的观念中,“致中和”是一种极致的形上境界,不是只要坐上皇帝的宝座就能达到的。太和殿虽是权力的巅峰,但并非圣王事业的极境。 紫禁城的建筑设计,很少去考虑现代建筑中诸如实用效果、广场绿化、曲线变化等一般常识。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个礼仪场所,是中华帝国最高级别的礼仪建筑群。禁禁城规划设计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使礼仪达到最佳效果。它刻意制造了在空间对比变换中产生的崇高感。进入大明门,是狭长通仄的千步廊空间,之后,出现一处横向展开的广场,迎面矗立着高大的天安门城楼,对比效果极强。天安门前汉白玉金水河桥和华表、石狮等,鲜明地衬出暗红的门楼基座,形成第一个让人折服的高潮。进入天安门,与端门之间形成了一个较小空间,接着,过端门,呈现一个纵深而封闭的空间,尽端是雄伟宽大的午门,平面呈凹字形的高墙形成控制、俯视的封闭空间,有极强的肃杀压抑的气氛,构成第二个高潮。午门与太和门之间,又变为横向广庭,舒展而开旷。经太和门入太和殿前广场,顿感威武壮丽,正前方巍峨崇高、凌驾一切的太和殿,形成第三个高潮。每一个建筑的高潮,同时也是一次朝觐者人格的低潮。这样三起三落,加上鼓乐庄严,禁卫森森,快步趋行了一千多米的人,及至太和殿前,瞧见那端坐在龙座上的模糊人影,身不由己就扑通跪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