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来,日暮走,紫禁城每时每刻变幻着的美丽,在许多忙碌的故宫人眼中已逐渐化为习惯与平常。然而,于我却总能生出颇多的感触来。这里的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都透着一种与别处不同的韵味。 就说这“春”吧。实在是宫中很美的一个季节。当它来临的时候是那么绚烂而且突然。刚才还低着头,耸着肩,走在冷清空旷的宫苑中,耳边还响着呼呼的风声。只穿过了一道门,却忽然响起了欢快的鸟叫,抬头向四下看去,竟然满眼都是绿色。春天似乎是在一瞬间来到了面前。各色的树木都吐了新芽,空地上生出无数嫩绿的小草,更有成片的二月兰随风轻轻摇曳,装点着昂然的生机。二月兰是一种野生的娇嫩柔弱的小花,蓝色的,在北京不多见。据说,原来只有故宫里才有。虽然未经人特意地呵护照料,却仍然在每年的春天都执著地绽放在紫禁城的草丛中、红墙下,见了它便可确信春的来临。 不过若论及宫中的花木,最娇艳繁盛的当属文华殿前的海棠。二月兰再美,也终究是野花。这些海棠可不同,它们都是几百年前,由各地搜罗来的名贵品种,也是宫廷中的文物,只不过是有生命的。 文华殿区在紫禁城的东南,周围绿树翠竹掩映,是宫中绿化面积最大的一块区域,门前栽种了成片的海棠。每年4月左右,正是花开的时节,满枝繁盛的花簇,显出皇家的富丽与华贵。而淡粉色的花朵,又透出海棠所特有的清新儒雅,恰合了文华殿的特色,文华殿区是宫中文化场所,在明清两代是经筵讲学的重要场所。所谓“经筵”,就是请来当时的名流大儒专门给皇上办讲座,地点就设在文华殿内。仪式很隆重,规矩也很繁多,充分显示着皇家对文化的尊重。 后来,李自成打进了北京,整个文华殿区毁于战火,到康熙年间才得以重建。更为可惜的是,闯王的军队还将宫中的藏书楼———文渊阁,及阁中收藏的所有珍贵古籍也付之一炬。现在的这座阁楼是乾隆年间,仿照浙江宁波范氏的天一阁重建的,楼分三层,顶覆黑瓦。黑色在五行中属水,因为是藏书的所在,所以要用水镇住,这里存放了一部共计3.6万册的《四库全书》,这部原版如今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看过了海棠花,天气就渐渐暖起来。“五一”节一到,故宫便迎来了旅游的旺季。从此每日都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在一片喧闹声中,紫禁城的夏天也来了。这里的宫殿虽然比一般的房子高许多,但最热的时候还是让人受不了。所以,酷暑中实在难有赏景的好心情。过去的皇家,一到此时,也都逃奔承德避暑去了。只留下一些不受宠的妃嫔和身份低微的宫女太监们守着寂寞的宫苑。 再过些日子,随着几场寒雨,天气渐渐转凉了。秋天,紫禁城收获的季节也到了。文华殿那边的海棠结了满枝的果子,承乾宫的梨、十三排的柿子,还有各处的红枣、核桃、石榴,都是皇家的名贵品种,味道自然也称得上极品。这其中有一个地方更是不可不去的,这就是———英华殿。 英华殿在紫禁城的西北,建福宫花园旧址的西边。是一座专门供佛的宫殿。明清两朝,宫中的佛事活动很是繁盛,每年的元旦、皇帝和太后的生日,都要在英华殿举行佛事活动。太后们大都笃信佛法,念经成为每位太后寡居生活的一部分。 故宫的冬天是漫长的,也许是宫墙太高的缘故,这里的春天来得似乎比别处晚。所谓的初春在这里也完全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找不到半点春的痕迹。一切还都只是冬天的延续;光秃秃的树枝,漠然的寒鸦,冷硬的宫殿,稀疏的游人,反倒显出一派苍凉寂寞,恰是诗人怀古的最佳时节,只有在这冷峭的严冬,才能真正显出辉煌转为破败的历史沧桑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