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 人民日报刊文 介绍 毛主席纪念堂 群雕 |
[游记]- 人民日报刊文 介绍 毛主席纪念堂 群雕 |
2007-06-19 |
文献名称: 《人民日报》刊文介绍毛主席纪念堂群雕 《人民日报》刊文介绍毛主席纪念堂群雕 9月,《人民日报》发表记者文章《金色的太阳升起在东方》,文章说: 清晨,天安门在晨曦中露出壮丽的雄姿。广场中央庄严巍峨的毛主席纪念堂前群雕在朝霞下闪闪熠熠。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天真烂漫的红小兵,唱着"金色的太阳升起在东方,光芒万丈……"的歌曲,来到雕像前敬立仰望。 纪念堂北大门和南大门前共有四座群雕。北大门那组题为《丰功伟绩》的巨大群雕,像一首波澜壮阔的史诗,歌颂了半个世纪以来,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丰功伟绩。群雕在两面刻有毛主席浮雕像的大旗下,由36个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像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毛主席的伟大旗帜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的光辉战斗历程。 东面一座群雕中,那手持闪闪的大刀的井冈山暴动队员,紧握梭镖的女赤卫队员,高举熊熊火炬的安源工人,象征着井冈山斗争即将燎原的星星之火,反映出毛主席关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你看,那满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豪情的红军战士,在毛主席亲自指挥下,正胜利地跨越万里征途。那活跃在青纱帐里的游击健儿,头扎羊肚毛巾的英雄民兵,以及手持短枪指挥杀敌的八路军指挥员,正在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进行着英勇顽强的斗争。那冒着枪林弹雨横渡长江的解放军战士,运送弹药的支前民工,抱着炸药包冲向敌堡的爆破手,吹着嘹亮的进军号的英雄号兵,正在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人民解放战争的壮丽凯歌。严冬终于过去,春天来到人间。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伟大的新中国胜利诞生,工农兵团结在毛主席旗帜下并肩前进 西面一座群雕中,那亿万翻身农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雕像,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广大农民一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喜悦心情。随着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英雄大寨人移山搬石,改造山河,向大地要粮;英雄的大庆人脚踏荒原,手握刹把,向地层要油的动人雕像,组成了一组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画卷。群雕中呈现的一组工、农、兵、革命干部和红卫兵小将批资批修的战斗景象,歌颂了毛主席亲自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座群雕的正面,是一组高举毛主席旗帜阔步前进的工农兵,象征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的胜利。 纪念堂南大门的两座题为《继承遗志》的群雕,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坚决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 西面的一座,正面和西面是陆海空三军战士和反修前哨、祖国边疆的各族民兵,他们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决心化悲痛为力量,高举毛主席的旗帜,为保卫祖国大地、领海和领空,为解放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而战斗。这座雕像的东面,是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展革命大批判的工人、农民和一个频频回首瞻望纪念堂的少数民族青年。面向纪念堂的一面,是一个两鬓花白、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的革命老干部和一个红卫兵,他们深情地凝望着纪念堂,向毛主席庄严宣誓。 东面的一座群雕,表现了各族人民继承毛主席遗志,决心在华主席领导下,抓纲治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雕像前面是手捧毛主席著作的大庆人、大寨人,和并肩前进的钢铁工人。雕像的西侧是纺织工人、科学家、少数民族女农民和女教师,东侧是少数民族女拖拉机手、赤脚医生和勘探队员。面向纪念堂的一面,是来自延安的老贫农领着一个红小兵。他们满怀深情,千里迢迢来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的遗容,表达对伟大领袖和导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我们同几位雕塑工作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纪念堂气宇轩昂的北大厅,肃立在那3米多高的汉白玉毛主席坐像前。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安恬地坐在沙发上,那高瞻远瞩的目光,亲切慈祥的笑容,仿佛招呼我们走近身边。啊毛主席,您没有离开我们,您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毛主席,您为了祖国亿万人民,为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操劳一生,今天,您坐在这里休息片刻吧 雕塑工作者盛杨、叶毓山、田金锋、郭其祥等同志满怀激情地向我们讲述了雕塑毛主席坐像和群雕的难忘战斗。是华主席、党中央亲自批准成立了毛主席纪念堂雕塑美工组。雕塑工作一开始,就受到英明领袖华主席的亲切关怀。华主席说,主要靠艺术家们把毛主席的形象塑造好,让工农兵群众看了满意。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雕塑工作者,牢记华主席的指示,把对毛主席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全部倾注到创作中。从刚一接受任务起,同志们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反复研究有关毛主席的照片、电影镜头和其他资料,对毛主席的光辉形象进行精心琢磨,力求做到神形兼备,刻画出毛主席的伟大精神风貌和革命气质。就是对一条衣纹、一颗纽扣也仔细推敲,反复修改,尽量做到完美。他们难以抑制的激情,创作了一个又一个雕像稿。他们集思广益,征求广大工农兵意见。全国各地的雕塑工作者,更以无比的热情,为纪念堂创作出了上百件毛主席像设计稿,上千件群雕设计稿。 参加雕塑毛主席坐像的叶毓山同志,这个在党的阳光下成长起来的青年雕塑工作者,曾经在"收租院"泥塑中生动地创造了许多农民的形象。在毛主席与世长辞的那些悲痛的日子里,他就下定决心,要用雕塑艺术把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再现在人民面前。今天,他和雕塑组的同志们,努力把毛主席高大魁梧的体魄,宽阔智慧的前额,高瞻远瞩的双眼,亲切慈祥的笑容,一一体现在汉白玉雕刻中,以表达亿万人民对毛主席无比崇敬、无比热爱的感情,让工农兵看了满意。 在毛主席雕像泥塑完成,转入石刻阶段时,他和小组的白澜生等同志又一起与石刻工人团结战斗,把他们精心塑造的毛主席光辉形象,通过石刻艺术再现出来。他们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与工人师傅一起到采石场选料,直到最后一锤一凿的精雕细刻。工人师傅的革命精神和干劲,深深鼓舞和教育着他们。共同的战斗,使他们和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两鬓斑白的老一代雕塑家张松鹤和苏晖,是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出来的文艺老战士。他们和许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雕塑家一样,忘我地同青年同志一起,精心雕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歌颂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在雕塑过程中,他们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精力。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张松鹤还激情满怀地写了歌颂诗篇。年过70的老雕塑家刘开渠和年近70的老雕塑家王朝闻,也满怀对毛主席的深情,经常来到现场出主意,谈经验,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当这些雕塑工作者和瞻仰的人群一起列队来纪念堂,望着那歌颂毛主席丰功伟绩和宣誓继承毛主席遗志的群雕,瞻仰那再现毛主席生前亲切慈祥的笑容的坐像时,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欣慰。这些雕塑凝聚着他们对毛主席的无比深情和崇敬他们感到能为毛主席纪念堂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生最大光荣和幸福。 |
原始链接: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NewPRCArtDoc/DL/DL-470253 |
转自:47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