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敬与追忆――毛主席纪念堂见闻 ●新华社记者 孙晓胜 12月26日是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早晨9时左右,北京天 安门广场寒风刺骨,广场中央的毛主席纪念堂前,来自全国各地的瞻仰者已经排 起了一百多米长队。 与往年一样,来自山西太原的青年作家刘君排在队伍的最前列。从1991年开 始,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他都会专程自费到北京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刘君告诉记者:“毛泽东是我的精神导师,我从他的作品和思想中不断汲取 养料。”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阅读《毛泽东选集》,深受毛泽东影响的刘君正在准 备创建一个以“和平友谊、奉献博爱、正义人道、精神信仰”为宗旨的“毛泽东 境界文学”体系。 9时30分,如长龙般的瞻仰者队伍开始缓缓移动。整齐、安静的队伍中大多数 是中年人,也有老人和孩子,还有一些身穿制服的警察和士兵。队伍按顺序步入 纪念堂,在毛主席坐像前献花,瞻仰毛主席遗容。 面对着纪念堂中汉白玉雕成的毛主席坐像,曾担任毛主席卫士的王宇清和几 位昔日的战友深情地回忆当年的往事。 从1949年毛泽东“进京赶考”开始,20多年的时间里,王宇清一直在毛泽东 身边工作。如今在75岁的王宇清印象中,毛泽东“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人。不管走到哪儿,他都愿意接近群众,与老百姓倾谈”。近距离接触过毛泽东 的王宇清这样评价:“他是人不是神,但他是伟人,一个世纪伟人。” 披散着一头金发的美国姑娘珍妮排在黑发的人群中特别显眼。她跟随着人群 给毛主席坐像献花,“我听说过关于毛泽东的故事,也看过写他的文章。他是一 个伟大的东方巨人。”珍妮说。 11时左右,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儿媳邵华和孙子毛新宇以及数十位曾 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人员也来了。在众人深情的注视中,瞻仰厅水晶棺中的毛泽东神态安详,静静安卧在鲜花丛中。 毛主席纪念堂工作人员楚凤鸣告诉记者,今天纪念堂开放时间延长到下午5时 ,瞻仰人数比平日明显增加,预计将达2.6万人。据统计,从1977年9月9日开放 至今,毛主席纪念堂已接待瞻仰人数1.38亿人次。(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