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法源寺风景_游易天下中. |
[游记]法源寺风景_游易天下中. |
2007-11-30 cts2008.com |
法源寺在宣武区法源寺后街,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的东侧,占地约6700平方米。它是北京市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名刹。法源寺始建于唐初,原名悯忠寺,明改崇福寺,"安史之乱"时改名顺天寺,明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溶进行修葺,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始用今名。 法源寺于1955年重修,现为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拨专款二次修缮,并于此设置了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文物图书馆,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会议在此召开,1980年鉴真和尚塑像由日本回国在此展出。现该寺是北京地区佛教徒活动的重要场所。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话说法源寺 法源寺是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 据《元一统志》记载,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表示对北征辽东阵亡将士的哀悼,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一直未能完工。至武则天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唐朝“安史之乱”时,一度曾改称“顺天寺”,平定后恢复“悯忠寺”之名。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新修整,并修建“悯忠阁”,十分雄伟,在民间留下了“悯忠寺阁,去天一握”的谚语。但可惜的是,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震毁,只留下了台基,今称为“悯忠台”。至辽咸雍六年(1070年)敕命修复后又改称为“大悯忠寺”,今天的法源寺主体规模和格局就是当时形成的。明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法师广为募缘进行大规模复修,并易名为“崇福寺”。 雍正十一年(1733年),更名为“法源寺”,第二年法源寺即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应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临法源寺,御赐“法海真源”四字匾额,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上。当时乾隆帝还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 法源寺不仅是北京城的名刹,还是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不断有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前来烧香礼拜,在佛教界中享有盛誉。 景观集萃 法源寺占面积为6700平方米,结构严谨,采用明清流行的中轴对称格局,主要建筑多为明建清修,坐北朝南,建筑规模宏大,主体建筑是七进殿,分布在230米长的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即悯忠阁、悯忠台)、毗卢殿(原名净业堂)、大悲坛、藏经楼等建筑,东西两侧有廊庑、庭院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中规中矩,是北京城内保存下来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落。 法源寺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12米,袒胸露怀,表情喜乐诙谐。弥勒像后则是勇猛威武的护法神——韦驮坐像,为明代铜铸,高1.70米。殿内两侧是明代铜铸造的四大天王像,极为珍贵,身高1.20米。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是“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均为明代所造,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脑后背光,连座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雕刻工艺精湛,相貌庄严,在明代同时期的塑像中是上乘之作。大雄宝殿两侧 是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这是清朝时造像。 在大雄宝殿中,沿南面有两个石柱的柱基,开关为卷叶莲瓣,从花纹上判断,应是唐初建寺时的原物。 观音殿就是原先“悯忠阁”所在地。“去天一握”的高阁现仅存台基,高一米多,周围砌以砖栏,观音殿则建于台上。此殿仿照故宫御花园万春厅的结构样式,外墙以十二柱为骨架,室内同样以十二根柱子支撑,结构独特。这里保存着法源寺的历史石刻、经幢等,其中以唐代的《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塔颂》是唐代书法大家李北海的作品。 净业堂前立着一个巨大的石钵,双层石座,钵体周围雕刻着形似海浪的花纹以及山龙、海马、八宝等形象,技艺纯熟,极为精美。净业堂内供奉的是一尊明代铜制的毗卢佛巨像,在殿内触及屋顶(高4.58米),共分为三层,下层为千朵莲瓣巨座,每一个莲瓣上都镂有一尊小佛像;中层为四方佛,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最上层则为毗卢佛像,庄严肃穆。 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的宫殿,这里陈列着历代的佛像、石刻及佛教艺术珍品: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制佛坐像、三国东吴时代的陶瓶、南北朝时的整石造像、唐代石佛像、五代铁铸佛像、宋代木雕罗汉像、元代铜铸观音像、明代的木雕伏虎罗汉像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最后一进殿堂是藏经楼,殿内以青砖铺地,供奉着巨大的明代木雕卧佛像以及各种珍贵经书。佛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艺术精品。1980年5月,日本国宝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时,曾在这里供奉了七天,先后有16万信徒和群众前来瞻仰、观看。 清代康、乾之后,法源寺就不只是北京著名的佛刹,而且以繁茂多资的花草树木名冠京华。乾隆初年以海棠最盛,洪亮吉诗云:“法源寺近称海棠,崇效寺远繁丁香。”待到同治、光绪之后,直至1949年前,未能源寺则专以丁香称雄京城,前庭后院所植丁香,被称为“香雪海”,芬芳浓郁。在五月间花事盛时,那庭院中宁静而馥郁的气氛,那淡紫、淡碧的香雾,活现了“禅房花木深”的名句。在寺院中看花,别有一种肃穆的情趣在其中,与公园中的花事区别巨大。法源寺的花木之冠则是天王殿前的一株白皮松,树龄近千年,树干两人也无法合抱,枝叶繁密,高耸入云。 佛宝珍奇 法源寺西南角原有无垢净光宝塔,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塔身为砖结构,高3.3米。倒塌于辽清宁三年(1057年)发生的大地震中。寺内尚存的《无垢净光宝塔颂》碑,为唐至德二年张不矜撰、李北海所书,原镶嵌在塔的墙壁上,碑高1.20米,宽0.73米。而另一块碑称:“至德二载十月十五日建,参军张不矜撰,参军苏灵芝书。”苏灵芝就是李北海的署名。此碑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它是我国古代惟一一个从左至右书写的碑文,是现存仅有的一个特殊例子。 历史轶闻 法源寺作为一座历史名刹,在这里曾发生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 北宋末年,当金攻陷汴京后,掳掠了徽、钦二帝北上,就曾把饮宗拘禁在此。 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南宋遗臣榭枋得抗元失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县)唐石山中,后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元廷多次如之为官,均坚辞不就。他病倒后就居住在悯忠寺,看见镶嵌在墙壁上的曹娥碑,泪如雨下:“小女子犹尔,吾岂不若汝哉!”绝食而死,成为一代忠臣名士。
|
转自:http://www.cts2008.com/mudidi/JDInfo.asp?ID=fyuansi34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