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的名字,据传是因南关原名叫“古关”,进击必经北山坡两城相对的豁口,而此豁口狭窄得只容一人一骑免强通行,因此而得名。也有叫“虎北口”的,那是由卧虎山而得名。 古北口由河东、河西、东南关、潮河关及西菜园等部分组成。 以潮河为界,可分河东、河西两大片。河东包括东南关,河西包括潮河关,西莱园及西沟里的破城子、大平台、桃园等村庄。 古北口原来山多林密,无多少土地可耕,主要是驻兵防卫。 现在的满族群众,大都是当年清兵及其家属、汉、回族群众,部分是随军家属,部分是经商后落脚在此地。因此可以说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古北口的战略位置,从长城的建筑上,已经明显地看出它的重要意义。另外,从官衙设立,军事编制也可以做个佐证。 清朝时,河东北门里至东山一带是八旗满洲驻军。任务是防卫古北口,领兵称“防守尉”,府衙设在上营小城,并设有“印房”、“库房”。在关门里,还设置了盘查行人的“哨所”,称为“西衙门”。与之对面还另有个“北衙门”,那是河西提督衙门单独设立的。同为盘查行人的哨所,却由两层衙门各行其事,可见其严。 康熙年间,古北口设总兵官一员,后来,升为提督,驻兵《柳林营》。(即现在的古北口河西村)雍正元年,建造提督署,提督署的建筑很为讲究。前后设三层大殿,东西有箭道相通,大门内东西两侧建有鼓手楼。据传,连提督进膳都要起乐助兴。署门外,有东西两辕门。正门外,一对大石狮子与影壁相对而坐。史料记载,先后共二十九任提督在古北口任职。 在提督署西边,还有参将、游击、守备等四座衙门。 河西村原只有东西一条主街。村东口称东栅子,又称东阁门,西口叫西栅子,又称西阁门。 西阁门外,设有教练场一处,碉楼上刻着《柳林营》三个大字。场内设有三间演武厅。在潮河关,设有五寨一所,兵都屯驻那里。 古北口另一主要街道是河东。东关有狭小的城门,这里设有二府衙门一处,巡检衙门一处及存粮库一个。上营小城南门外还设有“理藩院”衙门一所。该院属蒙古管辖,是为了加强京师与蒙古的联系而设的机关。 古北口的文物古迹很多。有句谚话说,古北口三宗宝,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这里的古迹有个特点,即大都涉及卫国保关这个政治内容。象关帝庙关羽塑像,一般是金面绿袍,唯古北口特殊是红脸绿袍与戏装相同。 为清楚起见,下分河西,河东两部记述。 河西的关帝庙是两院一庙,正殿是关帝,西院是菩萨。门前有戏楼。东侧是清真寺。该清真寺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甘肃回族人马进良任古北口提督时主建。三官庙在河西后街,所以该街又叫三官庙街。此外,潮河岸边万寿山上还有“吕祖庙”,庙宇至会尚在。 古北口共十八当花会,河西称“隆福老会”。传说,清乾隆皇帝路过古北口,遇上河西在起会,乾隆看后很满意,特赐该会黄杠箱会一个节目,由河东东山乡民排拣,并赐名“隆福老会”。 所以,后来百姓们都称之为“皇会”。又有传说是,慈禧垂帘听政,用自己胭粉钱给隆福老会添制彩衣。 河东的庙宇也很多,娘娘庙建在福峰山顶上,该庙建筑规模宏伟,庙院宽大,旧历四月十八开始有四天庙会,唱戏走会,热闹异常,北门靠山坡处有关帝庙,还有“两步三座庙”,即药王庙。该庙前后两院,东院是药王庙,西院是关帝庙。关帝庙对面是戏楼。楼下的门洞是庙门。与戏楼隔道相对的就是古北口的三宗宝之一,琉璃影壁。每年旧历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因为此处过于狭窄,所以只在戏楼唱戏不走会。在横街南边的山坡上还有传说很久的“一步三眼井”。 在河东,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令公庙。这座庙与其它庙宇最大的差别在于,杨令公为国尽忠的精神永不磨灭,不象其它庙宇,迷信掩盖了人物本身英雄业绩的光辉。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