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衡山路 |
[游记]衡山路 |
2008-05-22 live.com |
完整呈现“风貌区”历史信息 最近,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首个保护项目,衡山路85号的原“外高桥徐汇俱乐部”已通过国际招标,即将推倒几年前新建的仓库式建筑,由社会资本在规划指导下进行大规模的形态修复式改造,最终融入周围的历史文化氛围中。这标志着该风貌区的保护性改造规划已实质性启动。 上海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优秀建筑荟萃。2003年11月,市政府批准了中心城区的 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留住了上海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部分精髓。衡山路—复兴路风貌区是其中面积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历史建筑和空间类型最丰富、风貌特色最鲜明的区域,总面积达775.4公顷,涉及徐汇、卢湾、静安、长宁4个区,而且整个区域保持了较好的风貌完整性。 该风貌区绝大部分形成于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扩张以后,经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设高潮,逐步发展为上海最富魅力的国际化社区,以法国为主的西式居住、商业、文化艺术、宗教、教育、医疗等城市功能在此逐渐形成,并与上海本土文化互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区域。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数量,约占中心城区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有17处名人故宅,是名人故居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经过修缮,已挂牌名人寓所4处,成为人文和建筑艺术的新景致。 该风貌区原为法租界内的高级住宅区,其居住建筑尤以花园住宅见长,房屋平面趋向于独立式或横向并联,故有些也称花园里弄。环境十分幽静,宅前通常有较大的庭院,房间功能齐全,最初仅限外侨居住。该区的花园住宅分布最集中、覆盖面最广,风格各异,而且质量较好,形成了造型优美、绿化环境幽雅的居住氛围,成为城市西南面高楼大厦群中的“绿谷”。 除了花园住宅外,该风貌区内的上海近代公寓建筑也数量最多且分布相对集中,此外还有成片的新式里弄和旧式里弄。 1849年开辟法租界后,在该风貌区内便由公董局开始兴建道路,至1900年,已形成放射状与方格网相叠加的道路格局。绝大多数道路两侧种植浓密的法国梧桐,沿路分布大量历史建筑,环境宜人,居住氛围幽雅。每条路两侧建筑各不相同,形成具有不同历史风貌特色的道路景观。 该风貌区是近代上海半殖民地社会特征在城市物质空间上的反映,法国的近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经验也在该区域得到了集中的实践,而在这个城市物质空间里发生的历史事件和相关的名人,更凸现了该区域很高的历史价值。这些都必须在保护规划中得到很好体现。 1,保护居住的高档化特征和文化特色。该区域在历史上是各界名人富贾首选的住区,所以居住的高档化(包括建筑和环境)是该区域非常值得保护的内容。通过保护与整治区域内的传统物质空间环境,能使其居住高档化特征和社会网络得以延续。 2,详细分级、分类保护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为了使保护更有针对性,将该风貌区划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分别提出不同的保护和控制要求。同时将所有建筑按建设年代、建筑类型、建筑的保存状况、建筑的景观区位等状况将其分为保护建筑、保留历史建筑、一般历史建筑、应当拆除建筑和其他建筑五类,提出不同的有针对的保护、整治和拆除要求。 3,鼓励自下而上的保护。对于如此大范围的保护,规划实施时的差异性相当大,只靠政府的力量难以高效率地实施,需要依靠社区、民间团体和个人的综合力量。现在已经有个人将历史建筑买下进行保护和整治后,进行再利用;还有一些民间团体,如老房子协会,在支持和参与保护历史建筑的工作。 满街洋溢欧陆风情 在这条2.3公里长的衡山路上,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了上世纪上半叶的欧陆风情。 衡山路始建于1892年,1922年后,一度成了法租界的贝当路,1943年10月才更名为衡山路。它南接繁华的商业中心徐家汇,北邻时尚购物街淮海路。众多领馆聚集在此,各种欧式建筑如同万国建筑博览,法国梧桐茂密参天……衡山路已经成为中外时尚人士聚会,海外华侨寻找记忆的地方;成为人们了解上海,感受都市时尚,领略海派文化与欧陆风情融合的窗口之一。 在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里,花园洋房多达1336幢,占上海市1949年前建造的花园住宅面积的46%。衡山路上的 这些花园住宅建筑风格多姿多彩,有西班牙式、英国式、乡村别墅式、仿古典式等等,还有不同的宗教建筑,堪称万国建筑博览。 解放前曾经是法租界的衡山路,被称为“上海古树名木第一街”。460余株法国梧桐,70%以上是1922年所种,树龄已经超过80年。法国梧桐和欧陆建筑交相辉映,透露出精致典雅的海派风情与异国情调。 今日的衡山路以各国风味餐饮、休闲吧坊、娱乐健身、品牌服装和工艺美术品专卖为主要的经营业态,吸引着各国、各地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和旅游者,日渐成为新上海著名的休闲娱乐特色街。欧陆风情与怀旧情调的巧妙融合,是衡山路海派酒吧的显著特色。衡山路上的餐馆都不大,但汇聚了各国美食,尤其许多设在老洋房内的餐厅,隐身于大树和花园后背,以风味独到,富有情调而著称。 衡山路在洗尽历史铅华的同时,展现的是前卫、摩登、高雅、华贵的现代都市品质。如果不到衡山路细细品味,你可能无法理解,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竟会衔接得如此天衣无缝,在流行的元素中都能时时透出点历史的记忆和怀旧的气息。 老洋房的前世今生 衡山路的风情离不开老洋房的故事。那个古典而摩登的老上海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就在这里书写。衡山路一带近百年来的老洋房以其中西夹杂、古今融汇的特点,默默地阐释着旧上海与众不同的繁华、摩登、精致、优雅的城市特性,成为人们如今怀旧的背景。 衡山路街区,在从南到北延绵的欧陆风情中,其实也包容着不同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现实环境。 南端的徐家汇是衡山路的源头。这儿是衡山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中视野最开阔的一段,大片的绿地,高耸的教堂……宗教和公共建筑构成了它的主调。我们就从徐家汇开始寻觅衡山路的历史。 1849年法租界建立。当局以防守租界也须顾及徐家汇天主教堂为由,修筑了连接徐家汇与淮海路的如今这条衡山路。最初它叫横山路。 衡山路一端的徐家汇是上海城市最早发展的地域之一。它的发展离不开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天主教在上海的传播,比如光启公园、徐家汇藏书楼等,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徐家汇天主堂了。这座仿法国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建成于1910年,具有“远东第一大教堂”的美誉,大块绿地后面,两座钟楼尖顶南北对峙,气度不凡。 天主堂西南的光启公园内,是徐光启的墓地和纪念馆。这位大力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明代名臣,也是将天主教文化传入中国的第一人。除了中国古墓前常见的华表、牌坊、石人、石马外,在他的椭园形大墓前还竖着一座石制十字架,墓碑上镌刻苏步青手书“明徐光启之墓”。纪念馆的建筑是距今500多年的上海古老民居“南春华堂”。 天主堂正对面是栋现名“上海老站”的五层小白楼。如果不进去,可能不会知道原来这是家经营上海二三十年代风味老本帮菜的特色餐厅。这栋欧式建筑建于1923年,过去是与天主堂同样闻名的圣母堂,后来发展成为近代上海最大的女性教会机构,内分拯亡会、献堂会、幼稚园、育婴堂等,尤以育婴堂最为有名。宽阔的圆顶大堂,木制餐桌餐椅,暗黄色灯光,既体现了老上海的特色又带有西方的异国情调。尤其是花园里的火车头和二楼的两节老式车厢最为特别。据说这两节来自俄国和德国的车厢曾经是宋庆龄和慈禧太后的专座,如今改装成了小餐厅,谁都可以坐在里面享用美餐。一些团体经常选择这里搞产品发布会,包括董建华在内的许多名人还特意来这里吃过饭。
|
转自:http://pamela-sky.spaces.live.com/Blog/cns%21DA3399ED7DA3FD4B%21309.entry29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