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的白带山下,东接上方山,西俯拒马河。云居寺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 云居寺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总章二年的石刻上,隋唐时代已具相当规模。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上寺在石经山上,寺址已无考,下寺即今遗址。辽、金时代云居寺因刻造石经知名,故有石经山之西,故亦称西峪寺,清初又必称西域寺,仍然保留着云居寺之名。被毁前的寺院规模宏伟,寺门东向,门前有杖引泉水流过,清泉垂柳,自然环境颇为幽美,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层,殿宇六进。寺依山而建,每层院落逐步升高,各层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侧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踞左右,使得寺院形势更加宏伟壮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寺院曾当作德、奥等国的战后拘留所,“七七事变”后,遭到日本侵略军炮火的严重破坏,成为一片废墟,南塔斯社也于此时被拆毁,塔斯社下曾出土金质小塔、象牙、铜净瓶等。在云居寺遗址范围内,北塔及其四隅的四座小塔,是劫后仅存的遗物。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粹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十二年,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象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么长久,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闻名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愧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 纸经现藏二万二千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数量之多是国内各大名寺所罕见。木版经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至乾隆三年,现存七万七千多块,堪称我国木版经书之最。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刻佛像一千零五十六尊,故称千佛柱。 云居寺古时就有‘碑海塔林“之称,云居寺最为著名的是该寺对面的石经山所藏《房山石经》,是中国唯一的石刻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解放后,人民政府对云居寺所藏石经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到现在还完好保存的石经就有一万四千二百七十八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