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李书华著房山游记之之周口店、云居寺、石经山. |
[游记]李书华著房山游记之之周口店、云居寺、石经山. |
2007-07-27 bjcbbs.com |
圈子:参与的圈子 注册:2005年11月7日 第 3 楼 小大收录 个性首页 | 博客 | 邮箱 第三日 十一月二日 遊西域寺及石經山,晚宿西域寺 晨七時半起床,天尚微雨,進早餐畢,候至晨十時雨稍停,遂遊寺内各部,及南北兩塔,下午遊石經山。 西域寺一名西峪寺,又名雲居寺,與北平直綫距離為六十五公里,距平漢路琉璃河車站二十八公里,距涿州三十一公里。寺前小溪環流,寺後高山拱抱,樹木甚多,風景絕佳,當歐戰時,西域寺為拘留一部份德國人及奧匈國人之所。 北齊南嶽慧思大師,每慮東土藏教有毀滅之時,遂發大宏願,刻石經,藏諸岩壑中,以度人劫。其徒靜琬法師,秉承其囑,石刻經。自隋大業迄唐貞觀五年,大涅槃經成。相傳是夜山為三吼,生香樹三十餘株,六月水漲,為浮大木千統,至山下構雲居寺。(見帝京景物略)所云三吼生香樹,浮大木云云,自屬齊東野人之語。考靜琬為隋幽州智泉寺僧,(智泉寺在今北平宣武門外法源寺旁,建于東魏元象元年)乃石經山及西域寺之創辦人。按刻經風氣,北齊時頗盛。例如山西太原西風峪,有北齊時所刻石經(華嚴經),河南武安縣鼓山北響堂山,有北齊唐邕刻經願文及所刻華嚴、法華、維摩詰諸經,均極着名。靜琬雖秉師命而刻經,然亦不免受時代潮流之影響而起也。靜琬本發願造十二部石經,但所成就者僅大涅槃經而已,危幾即卒,時唐貞觀十三年也。其徒道公、儀公、暹公、法公,相繼造經。其後唐明皇開元十八年,金仙公主曾奏上賞經四千餘卷,為石經本。(見房山縣志)後此則有劉濟以俸錢刻造大般若經,以唐憲宗元和四年功就。(見日下舊聞所載劉濟涿鹿山石經堂記)(按大般若經大約劉濟時僅刻一部分,至遼時始全部完成,見後。)自唐宋以降,未聞續造,至遼聖宗太平七年,涿州牧韓紹芳遊石經山,取出經碑,驗明對數,奏聞聖宗,乃命可元大師續鐫。其後興宗、道宗各賜金續造,所刻之經,亦貯之石室内。至遼道宗大安九、十兩年間,有僧名通理者,又造小碑4080片。其徒善銳,於寺西南隅,穿地為穴,將道宗所造大碑180片,通理所造小碑4080片,皆藏於此穴,上築臺建塔刻文以標石經之所在。(見日下舊聞及日下舊聞考) 西域寺初為靜琬所造,唐金仙公主復修之,迨明洪武及正統時,又屢加重修。寺身坐西向東,而略偏於北,地址極爲宏大,正門外高度(即海拔)為130米,正門上題有“西域雲居禪林”額,門前左右有石獅各一,正門為天王殿,正中祀彌勒佛一尊,左右為四大金剛。正門之北有大車門一座,寺中人出入均由此門。余等昨夕亦由此門入也。 天王殿後為毗盧殿,殿前有寬大之院落,左為鼓樓,右為鐘樓,中有牌樓三間。牌樓後左右各豎旗杆一根,又各有白皮松一株,偏北修竹滿畦,青翠可愛。正中為毗盧殿,殿前右邊稍南,有康熙三十七年範陽郡白帶山雲居寺溟波和尚碑,碑文中多白話。殿前右邊稍北,有康熙三十七年範陽白帶山雲居寺碑。 毗盧殿後循左或右行登石階,入門為第二院。此院落不甚寬大。院中有巨龍石雕一尊,銅香爐一盞,正面為大雄寶殿,内塑佛像極精細。 大雄寶殿後又登石階,至第三寬大院落。正面為藥師殿。院中有丁香樹,左右各有康熙時石碑一座。殿内祀藥王菩薩八尊,及藥師將官十二尊,塑像甚工,寺僧謂此寺中塑像藝術,可稱全國之冠,非虛語也。 過藥師殿,殿後亦有石階,登石階前行為第四院,院中為彌陀殿。彌陀殿之南有一小院,中有祖師殿,奉本寺中各代和尚之名位。 彌陀殿後為第五層院,正中為大悲殿,左有戒壇,右有藏經閣。院中有咸豐元年涿州知州郭寳勳撰並書之碑。 西域寺中路有五大院落,殿凡六層。每院均較其前一院之海拔為高,寺正門外高度為130米,大悲殿之高度則為143米。至各院落之旁,每多跨院,未及一一往遊。 南北兩塔,在第三層院落之中,南北峙立。南塔,亦名壓經塔,遼天祚帝天慶七年建(西歷1117年)。塔建于方形地基上,塔座為八角形,在蓮花座上之一層有四門及四假窗戶,再上為瓦頂十一層。塔基上有石幢三:一在東北角。一在北面,幢上刻佛像。一在西北角,上為七層,係遼幢,最完整,高約五米,幢上刻有遼天祚帝天慶八年五月十七日建之大遼涿州鹿山雲居寺續祕藏石經塔記,記中述刻經之始末甚詳。 北塔亦稱舍利塔,或名羅漢塔,塔形甚奇特。塔建於方形地基上,下層五級為方角形,再上三層,帶角無簷,再上為圓球形,再上為圓錐形,最高一層則為塔頂矣。按北塔為唐時所建。塔上雖未刻有修建年月,惟方形地基之四角小石塔,均有年代可攷,由此可以推知北塔本身之年代。又因此頂小石塔位置,更可推知小石塔年代或在北塔建築之後,或與北塔同時建築也。 四小石塔為石製,均呈方形,内空,高約丈許。每塔各有一門,門内壁上有造像。每小石塔上均有石刻,此種石刻對于塔之建築年代,為極有價值之文獻。現時小石塔之造像及諸石刻,與夫塔之全身,均極完整。 東南角小石塔之西面,刻有唐睿宗太極元年四月知州歷陽丞王利貞文。 西南角小石塔之東面,刻有“大唐雲居寺石浮圖銘”,此銘乃太原王大悅撰,唐玄宗開元十五年仲春所建。 西北角小石塔之東面,刻有上騎都尉甯思道所書(石浮房記),乃唐睿宗景雲二年四月八日建。 東北角小石塔之東面,刻有“大唐易州新安府折衛李公石浮圖之銘”,為易州前遂城縣書助教梁高望書,乃開元十四年四月建。 按此四小石塔,建築年代最早者為景雲二年,(西歷711年)最晚者為開元十五年,(西歷727年)北塔本身建築年代,當在此期以前也。 北塔之前,有乾隆十一年大石碑一座。 西域寺附近西北山上,又有一塔,俗呼老虎塔,在寺前遙望可見也。余兩次來遊,均未登山一觀,引為憾事。據法人普意雅(Bouillard)著《北京及其附近》書中西域寺一章所稱,謂此塔亦為唐塔,以其下部之大塼,與北塔相同,則此兩塔必為同時之物云。 遊西域寺及南北兩塔畢,時已下午一時半矣,乃急回寺用飯。食畢,余等三人往遊石經山。石經山又名小西天,本名白帶山,亦曰題山,因藏石經之故,名之石經山。山下東西兩峪,原有東峪寺與西峪寺,東峪寺已毀,遺址猶存。 下午二時半,余等步行出西域寺,過石橋,向東北而行,至石經山之南面登山。山路廻環尚易行,旋行至山之東面施茶亭舊址,高度約為310米,尚存有明神宗萬曆時之“石經寺施茶碑”,又一為明熹宗天啓時“小西天施茶亭新建石記”。由此向西復折而北行,多條石作階,計登石級約八十。又向北登一百級,至平坦處,乃見第一、第二兩石洞,内藏石刻佛經。石經板乃層層相叠,石門固封,門上部以石為窗,石經板進窗而置者,遊人從窗隙内可窺見。從此繼續北行,再登五十級,進一門,此處為看守石經山之僧人所居,高度370米。時已下午三時有半,僧人早烹茶相候。余等少坐,即往觀雷音洞。 由僧人居處向南,登石級向西南行,在長而狹之平臺後,為第三石洞,洞中滿藏石經,洞門固封,其形狀與前兩洞相似。在此洞之左方,有重要石碑二座,其稍北者為清信女宋小兒金剛經碑,碑頭上鐫有造像三。其稍南者,為袁氏金剛經碑。以上兩碑,高約1·70米,碑之四面皆刻經文,為武則天時代之物。再向南行,至第四石洞,洞中亦藏石經,洞門固封。門上有“寳藏”二字,為董其昌所書。 順平臺再向南行,至第五石洞,即雷音洞,俗呼千佛殿。此為本山中最大石洞;蓋就天然之形勢,而稍加以人力之製造而成者。遊人可入洞,洞為不規則之長方形,上幔覆,寬約十米,深亦如之。洞之中間,高約2·70米,洞之四壁皆嵌以石刻佛經,石塊有大有小,共一四五塊,大約皆唐時物。洞中有石柱四,皆鐫佛像,故有千佛石柱之稱,柱皆八角形,其高與洞等。四柱之中,二柱上各刻佛像二七二尊,又二柱各刻佛像二五六尊,此四柱共刻1026尊,為隋唐時所作。 再向南行,第六洞與第七洞在焉。此兩石洞亦皆滿貯石經。兩洞之間在石壁内有唐玄奘法師像一尊。再向南則為天然石壁,迎面而立,遊人至此止步矣。乃由原路回,至僧人居所,向北行,至第八九兩石洞,内亦藏石經,洞亦固封與前洞相同。在此兩洞之前,有八角亭一座,乃前清末年所建。 由僧人住室過曝經臺,可登至山頂,山頂上有一小塔,名山頂塔,亦唐代之物,與西域寺北塔四角小石塔相似,余前遊山時,曾至此詳瞻,今因時間太促,未能重觀。下午四時三刻,余等由山上動身,順原路下山,回西域寺。 石經山各石洞,均在山之東面,坐西朝東。石洞左近,古柏甚多,枝幹蒼老,極爲奇特,除石洞附近外,則無樹木也。 西域寺門前稍北,河之對方,有唐時碑一座,余等由石經山回寺時,曾往觀之。此為“唐故建大德道行之碑”,乃唐懿宗咸通八年所立,碑之下段為土所掩,上段亦多剝落,其文字多不能識矣。 回西域寺時已五時三刻,少息,用晚膳。 石經山及西域寺南塔下所有石經板之數目,經名,及其所刻年代,自是一極有趣味之問題。但各書著錄,每多不同,頗難得一正確之結論。玆就日下舊聞及日下舊聞考中所記者,為之統計如下: (甲)石經山共碑2875塊,(一)據遼趙遵仁碑略所載:遼太平七年韓紹芳驗名對數時所得者:(1)正法念經一部全七十卷,計碑:1110塊,(2)大涅槃經一部全四十卷,計碑:120塊;(3)大華嚴經一部全八十卷,計碑:240塊;(4)大般若經五百二十卷,計碑:1560塊;(二)雷音洞妙法蓮花等經,計碑:145塊;(三)遼聖宗、興宗、道宗三朝,自聖宗太平七年至道宗清寧三年,可元等所續鐫者:(1)大般若經八十卷(至是大般若經全)計碑240塊;(2)大寳積經一部全一百二十卷(至是四大部成)計碑360塊;(乙)西域寺南塔下共碑4260塊,(一)遼道宗賜金所刻大碑180塊;(二)通理所刻小碑4080塊;(甲)(乙)兩項共計碑7135塊。關於各碑所刻年代,可分爲兩個時期如下:(子)隋唐時期,自隋大業至唐元和四年(西歷605年至809年)(一)靜琬及其幾代門徒所刻2130塊;(二)雷音洞中之石經145塊。(丑)遼時期,自遼聖宗太平七年,至道宗大安十年。(西歷1027年至1094年)(一)遼聖宗、興宗、道宗三朝,至道宗清寧三年所刻600塊,(二)遼道宗賜金所刻大碑(約在清寧三年以後)180塊,(三)遼道宗大安九年,通理所刻小碑4080塊。總之石經山及西域寺南塔下所有石經板共計7135塊。至於所藏帙數據沙門志才涿州鹿山雲居寺續祕藏石經塔記(見日下舊聞)所載,謂:石經山七石洞内共計187帙,通理造經44帙。又關于所藏石經字數,據王正燕山雲居寺碑(見日下舊聞)所載:九洞内有經四百二十萬言。想為推測之辭,非實事調查所得也。 是晚晚膳後,八時半即睡。 |
转自:http://www.bjcbbs.com/dispbbs.asp?boardid=2&id=105775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