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翩翩北上游记之二:十三陵遐思 |
[游记]翩翩北上游记之二:十三陵遐思 |
2007-08-06 sina.com.cn |
走出明神宗朱翊钧的地宫,翩儿有重见天日之感。 明十三陵位于天寿山下,草木苍翠,十分美丽。 十三陵共占地130平方公里,长陵(明成祖朱棣陵)位于正中,是首陵。今天,我们去的是定陵,也就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寝。 定陵中葬有一帝二后,十分奢华,共耗资800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24个亿人民币。在陪葬品中,有许多酒器。因为朱翊钧好喝酒,以至于有“每餐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每怒必杀人”的说法。明朝就是从这里开始走下坡路的!极尽奢靡之能事的显皇帝,已经把国库掏空了! 出土文物中,有几件珍品令我惊叹了: 第一件,六龙三凤冠。这个凤冠是皇后祭祀时所戴的,上面用金丝手工编成六条昂首金龙与三只摆尾金凤,十分精巧华美。四周粘贴着翠鸟的羽毛,碧蓝色,永远不会褪去光彩。不过,这只凤冠重5斤8两,重极了。 第二件,玉壶。这件玉壶用两块上好的玉石雕刻而成。一块雕的是壶身,一块雕的是壶盖与链子。值得一提的是,那连接盖与柄的链子。整条链子共18环,环环相扣,没有用一点拼接的技术,完全是雕刻而成的,令人惊叹。 从这雕工看,古人的计算能力太强了,这聪明才智若是用来制造兵器,中国的武力该多么强大,就再也不用怕西方列强了!可是,当时的中国,只是一块粉妆玉琢的小巧饰品,哪里敌得过古朴稳重的大型兵器?空有一个震古砾今的圆明园,却连北洋水师的军饷也拿不出手… 想着,来到了地下宫殿。地下宫殿是明神宗与他的孝端、孝靖二皇后合葬的墓室,共分中殿、后殿、左侧殿与左侧殿,四个大殿有通道相连,十分工整巧妙。 两扇墓室大门,每扇重4吨,是汉白玉制作的。而更为沉重的,是门上的青铜横梁,重10吨。 若有所思的翩儿,纸笔不离手,还拓下了不少有意思的图案呢! 离开了地下宫殿,我们又信步走上城墙,环绕着“宝顶”(也就是俗称的坟头)聊了起来,从朱元璋聊到朱允炆,又从朱允炆聊到朱棣,再从朱棣聊到朱高炽、朱瞻基和朱厚照…… 现在,我们又对着城墙砖上的印章出了神: 每个印章上,都刻着制造这块砖的工匠来自哪里、于何年何月在何地制造了这块砖,还有工匠的名字。不过,这不是为了作纪念,而是要看,这块砖是否合格。若不合格,这可怜的工匠,就将被找出来,斩首! 西方人尊重人权,画家、雕塑家在作品上题名,是为了让后人记住他们。可中国的精美的器物上,完全没有制造者的名字,而仅仅是进献此物的官员。每当看到这写有“**州巡抚进献”字样的牌子,我脑海里就霎时浮现出那一脸阿谀奉承的谄媚的官员的脸,和一脸愁苦、发愁下一顿饭在哪里的有一双巧手的工匠们…… 别看中国与西方只差这么一点似乎十分平常的不同,却导致了一个是封建主义、一人当权万人难撼的老社会;一个是十分民主、遇事都要通过投票通过的新方法,其高下也就不难看出了。 在“最熟悉的皇帝”寝宫前,翩儿举起了相机。 长陵,是目前十三陵中保存最完好的陵墓,没有受到任何毁坏。大厅里的12根楠木大柱也还巍然耸立。这里葬的是我最熟悉的皇帝——朱棣。 他发动了“靖难之战”,还开创了世界上“灭十族”的先例,实在可怕。但是,他尽管不是个好人,却是个好皇帝,主持了《永乐大典》的编纂,还开启了“仁宣之治”。 唉,今天,我见识了一位带领明朝走向衰败的皇帝的陵寝,拜访了一位推动明朝走上新高度的皇帝的墓地,不得不重新重视这样一个奢靡与人权的千古课题! 但在另一角度,却也有被人淡忘了的。刻在石上的名字,虽也不朽,却从来没有人去注意过。 您看: 高尚仁、蒋思、杜万、丁来、王保、李相、孙义铭、刘现……许许多多的工匠们,就这样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 大家在不约而同地赞叹皇权的同时,也请想想这些被人逐渐遗忘的角落,那些无助的柔弱的眼神吧。也许,你得到的启示会更多,也更深刻……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b44babf01000au126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