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拿着别人给的票,与一朋友迈进了人民大会堂主会场。当然,我不是以人民代表入主的,而是以观众的身份介入的。 名为《和平颂》的大型民族交响乐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而专门打造的,作曲是赵季平。担当指挥的是分别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的3位著名指挥家。 《和平颂》主要是为了告慰南京大屠杀中无辜遇害的30万亡灵,呼唤和平的社会和生存空间。整首交响乐共分5个乐章,大约耗时45分钟。在演奏之前,自舞台顶部垂落下来的屏幕上播放了一段南京大屠杀的记实资料,作为背景来营造人们的情绪。紧接着,雄壮的乐曲声便响彻了整个会场。起初阶段,巨大的音乐声把场上的小孩子吓哭了,但随着音乐叙事的逐步展开,二胡乐器等奏出的弦乐声使人们紧张的情绪放松了下来,但随时等待着音乐力量的再次迸发。 其间,人们完全被历史的“洪流”淹没了,似乎指挥家的手臂成了震撼人们心灵的闪电。浑厚的音乐声即起、即停,忽而全场鸦雀无声,好像战争结束后一片死寂的战场,也像中国人民在遭受外族侵略后暗中积蓄力量以随时反击的沉默时分;忽而猛地天崩地裂,如同巨大的炸弹爆炸声就在我们的周围,抑或日本军国主义制造的弥天大罪激怒了天神…… 有个奇怪的现象,在乐曲进行中,江南名调《茉莉花》的音调出现了好几次,但其总是在转向最好听部分时就变成了其他声调,令我郁闷不已。但在交响乐的最后阶段,之前一直没有成曲的它终于完整地突兀了出来,在合唱团演员高昂的合音声中,显得凄美、哀怨,足以令人落泪。走出会场后,我才猛地意识到,这或许是作曲家暗设的一个隐喻,即在战乱年代,和谐的生活空间被践踏了,而只有在和平的社会中,美好的事物和人们所憧憬的理想才能得以完满。 演奏结束后,全场掌声经久不绝,3位指挥家手牵手连成一排,一起鞠躬。很明显,这又构成了一个隐喻,所有的中国人民只有志同道合、众志成城,才能换取和平。当然,音乐中的隐喻还有很多,只是我没有发现的能力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