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老北京游记(2)-什刹海之前海后海 |
[游记]老北京游记(2)-什刹海之前海后海 |
2007-10-30 chinavnet.com |
什刹海其实是个总称,它包括前海、后海和积水潭三大块。这原来叫十窑海,据说这个名字跟燕王永乐皇帝修北京城有关。传说当年燕王修北京城最发愁的一件事就是银子不够,刘伯温就出主意说去找一个叫沈万三的人,真找到此人才发现是个叫花子。但刘伯温说这人是“不打不出财”,于是走一段打一段,就这样,沈万三一共停下了十次,在这十处都挖出了银子,总共四十八万两。而留下的这十座窑坑渗水后连成了一片,变成了十窑海。 前海的荷花市场被称作是“老百姓的大观园”。门票一分钱不要,而且想什么时候进去都行。里面有卖东西的小摊、大众的小吃和民间的娱乐,沿着河沿儿一溜儿摆开。正吃着小吃,赏着眼前的荷花,从海边拂来一阵微风,从里到外透着清凉的感觉。 万宁桥(后门桥)最初叫海子桥,因为积水潭(海子)的水就从桥下面向东流去。在清代的时候,皇城北门叫地安门,桥名于是被改为地安桥,又因为这北门是皇城的后门,老百姓就俗称它为后门桥。传说桥下的石头上刻有“北京”二字,一旦这两个字被河水淹没,那整个北京城就要发大水了。 后海的银锭桥之所以比金锭桥出名,究其原因,应该是“银锭观山”这个景观起的作用。明代的《燕都游览志》中介绍:“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芷菰蒲,不掩沦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这样的美景,如今站在银锭桥上恐怕是看不全了,林立的高楼大厦挡住了我们远眺的视线,也只能凑凑活活的欣赏一下眼前的湖面了。记得小时候,长随老爸在后海的岸边钓鱼,其实根本没指望能钓到什么,只是图个乐。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王府、旧宅就改为了他用:摄政王府改为卫生部机关,王府花园改建为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住宅,恭王府成为中国音乐学院的校址,涛贝勒府北半部成为北京十三中,庆王府成为解放军某部机关驻地。虽然不再是帝国的住所,但它们仍发挥着自身的价值,而且大多仍保存完好,成为了北京的一景。无论什刹海如何的变化,这里依旧是老北京民俗荟萃的聚集地,是我们宝贵的历史财富。 导入论坛引用链接收藏分享给好友推荐到圈子管理举报 TAG:
|
转自:http://5460.chinavnet.com/ss-xs/?uid-11460074-action-viewspace-itemid-83465750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