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行者日记什刹海、什刹海 |
[游记]行者日记什刹海、什刹海 |
2008-03-18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行者日记——什刹海、什刹海 昨天傍晚微风,回住处的路上经过后海,夕阳下的后海别有一番韵味,于是干脆下车,信步在水岸,故地重游,水还是那样的清澈,路还是那样的幽曲,建筑还是那样的古朴,路边买剪纸皮影脸谱的小店依然还在,可重游的人已不再是昔日的面目了。 后海是北京什刹海的一部分,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中国五个最美城区”其中之一便是什刹海。这是值得北京百姓引以为傲的。 据记载,什刹海是自然形成的,魏晋之前,它曾是永定河河道。之后,永定河迁流于蓟城以南,其故道变成了高粱河。后来因为魏晋北朝时有多人相继开凿整修车厢渠,导高粱河水东至潞县以灌溉土地,导致高粱河下游渐被淤塞,于是,河水积存于永定河故道中,形成一串状如“新月”的水泊。对这串水泊,金称白莲谭,元称积水潭或海子。元建大都城时圈入城内,改名太液池。明代始称什刹海,清代自西而东分称积水潭、什刹海、莲花泡子。清末至民国间又分称什刹西海、什刹后海、什刹前海。现在省称西海、后海和前海。 自金元以来,尽管什刹海名称多变,水面缩小,它仍像几颗巨大的明珠,镶嵌在北京城区中心,展现着它的自然美。前贤有诗云:“湖涯寒不去,花信未分明。土动青方茁,枝凝绿尚轻。澌惊山影碎,濑曵岸容清。莫道春还寂,沙濎已雁声。”;“如何尘十丈,有此芙蓉池。雨至绿先暗,风来红乱披。深溪藏浴鸟,卧树走歌儿。亦爱无花处,浮空浪雪奇”;“湖上窗栏如画舟,一天凉雨入宫秋。平桥芦荻萧萧冷,别浦鸥鳥汎汎流。雾色近迷三苑树,烟光遥际五城楼。时清湛湛多浓雾,十里芙蓉接御沟”;“一片空明两岸苍,望来犹道是波光。看人踏向中流去,不籍蒲帆与石梁。”这四首诗分别吟咏什刹海春、夏、秋、冬的美景,每首诗都是意境深邃的绝妙水墨画,什刹海一年四季都美。 什刹海的人文也是很深厚的,且不说什刹海曾是元大都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并成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终点码头,出现过“艅舻蔽水的盛况,仅从什刹海与京城社会各界和老百姓的密切关系来看,什刹海不同于太液池只是皇家少数人的天堂。它是北京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僧侣道徒、茶肆酒家的福地,特别是老百姓的乐园。 什刹海周围,元、明、清时既多王公宗亲的豪门府邸,又多达官显贵的别墅园林。至于胡同民居,更是鳞次状密密麻麻。每逢传统节日,什刹海是京城最热闹的地方,放花灯的、玩焰火的、拜神佛的、唱戏曲的、办盂兰会的、宴饮的、景观的、买卖的,无所不有,幽燕民风民俗得到充分的展现。即使平日,什刹海周围也是平民大众休憩的最佳去处,春赏杨柳夏纳凉,秋斗蛐蛐冬冰床。就是那些官宦文人,也常常邀约湖边园亭,饮酒品茗观美景,赠答诗赋同风流。有一篇《帝京景物略》描述的什刹海更为详尽:“沿水而刹者、墅者、亭者,因水也,水亦因之。梵各钟磬,亭墅各声歌,而致乃在遥见遥闻,隔水相赏...... ” 遗憾的是我不能把这篇文章全部默写出来,只记得最后是这样描述的:“月在雪,雪在冰。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东南人自谢未曾有也。” 这就是什刹海。 苇子 2007.8.13夜于北京屋檐居
|
转自:http://dwlc.blog.163.com/blog/static/29534082007713785738/24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