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六一游记之二:从恭王府出来,去什刹 |
[游记]六一游记之二:从恭王府出来,去什刹 |
2008-05-04 soufun.com |
正在载入用户签名信息... 工具箱 [编辑] 多点心眼 访问我的博客|相册|帖子汇总 5楼 2004-6-2 10:20:19 个人资料 短消息 回复 引用回复 畅怀银锭桥 网友keke投稿推荐 作者魏谦 银锭桥是北京人熟悉和喜爱的著名城市景观,坐落于前海和后海的交汇之处,因其玲珑精致、形如银锭而得名。 银锭桥虽然只是一座小桥,却孕育着丰富的老北京的传统文化气氛和深远的历史内涵,再加上地处北京内城风光最为秀丽的市民生活区,更为她赋予了真实和亲切的色彩,这种魅力贯穿古今、深入人心。几百年来,可爱的银锭桥与周围动人的风景一直厮守在阳光之下、风雨之中,它们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为所有来到她身边的人描绘出一幅怡然的风情画卷。明代文人李东阳就曾登上银锭桥,对周边景致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城中第一佳山水,世上几多闲岁华。何日梦魂忘此地,旧时风景属谁家。林亭路僻多生草,浦树秋深尚带花。犹有可人招不得,诗成须更向渠夸。”在李东阳眼中,银锭桥处可谓是北京风光最美的地方。(21世纪公路 http://www.21cn-highway.com/) 前些日子,我闻听这里河湖清淤,小桥得到修葺,于是又回到了曾经无数次走过的银锭桥。倚身于汉白玉桥栏眺望远处,湖水绿得深邃,几群水鸭尽情地在湖面上嬉戏着。俯视单拱桥下,湖水却显得格外清澈,灯笼草被水流缓缓地推动着,自然地趋向一方。桥上的人或是立足观望或是行色匆匆,两岸的叫卖声更是不绝于耳。我想,这里的历史演变一定是极其缓慢的,固然两岸的建筑、人们的衣着都发生了变化,但银锭桥和她身边的市井人情却始终保持着北京传统的文化色彩,这是岁月所无法改变和“风化”的。 (21世纪公路 http://www.21cn-highway.com/) 从古至今,北京人都很会去观赏景致。在银锭桥,人们可以来到北岸的酒楼饭庄,登上二楼,靠窗而坐,一边品尝京味小吃一边俯望楼下的潺氵爰流水;人们还可以在平静的湖面上泛舟行乐,游赏两岸的景色风光;当然在这里最惬意的还是登上银锭桥向西遥望,在荷花、碧苇、绿蒲的衬托中,绵延的西山浮映在宽阔的湖面尽头。这一派安宁平和的湖光山色犹如是神来之笔,使每一位眺望者都能留下美好的遐思。难怪“老北京”们都说:“虽然在京城任何地方都能看到西山美景,但都不如站在银锭桥上远眺西山的景色那样诱人。”听在当地住家的老人们讲,早先的后海湖面比现在要宽阔许多,经过后来多次的“填海筑堤”,当年的“开阔”早已是不复存在了。解放后北京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到处高楼林立,加上大气污染所造成的能见度降低,使得如今“银锭观山”的效果已经大大地黯淡于从前了。不过,善于怀旧的北京人依然偏爱着当年“银锭观山”的美景,每当他们路过银锭桥,都会不由自主地向西眺望,即使效果不佳,也都希望能找点儿悠然的感觉。许多北京人对“银锭观山”都存在着某种认识上的偏差,将其归入著名的“燕京八景”。其实在北京,这种认知存在的十分普遍,不仅老百姓这么看,就连有些民俗史实的展览也是这样向参观者描述的。事实上,“银锭观山”并不属于“燕京八景”。“燕京八景”源起于八百多年前的金章宗明昌年间,流传到清乾隆年间,被酷爱游山玩水、题诗留迹的乾隆皇帝御笔钦定。这时在城内的“燕京八景”均被划入皇家苑囿,而银锭桥作为内城重要的交通枢纽,它的景观就只能让老百姓津津乐道了。假若乾隆皇帝要是知道今天老百姓有这么普遍的“要求”,他一定后悔自己当年微服出巡时为什么没有站在银锭桥上多望一会儿,封赐一个“燕京第九景”。当然这是笑谈,不过历史要真是这样,银锭桥可能就会失去她最为宝贵的真实与自然了。 (21世纪公路 http://www.21cn-highway.com/) 今天的银锭桥依然矗立,她就像是一位跨越了几个世纪的老人,既目睹了古代漕运的繁华喧闹,饱尝过旧社会的民不聊生,也分享着新时代的朝气蓬勃。我相信银锭桥是有“生命”的,这“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她始终地服务于人类、造化于自然。银锭桥的“生命”需要北京人去体会和感悟,也等待着北京人续写她新的历史篇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转自:http://bbs.soufun.com/soufun_forum/post/frm_show_new.aspx/sign=1010054253&bid=1265&announceid=7757140&m_masterid=7757046&page=1&35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