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日记] 从南锣鼓巷北行,出了地安门,转了不远,便看见前方隐约有一片白色的光亮区域,还没等我看清究竟是何地之时,忽然听见乘坐在车后座的外孙女儿雀跃般地叫喊起来:“啊!前面是滑冰场!太好了,我要去滑冰!要去滑冰!”我隔着车窗玻璃,仔细一看,果然在一排石栏杆前方,是一片结着冰的湖面,那白亮的冰面上,密密麻麻地有蚂蚁般游人在上面窜动——原来正是在滑冰。女儿说:“前面就是什刹海,这是后海,风光相——当好,到这里玩玩儿吧?”原来并无此行计划,但此时此刻自然应该听从“群众意见”了。我们将车停靠妥当后,便一起下车,沿着结冰的湖畔路转悠起来。 什刹海又称十刹海、十汉海或者石版海,由西海(又称积水潭)后海、前海组成,为一自西北斜向东南的狭长 水面。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北海公园后门对面。 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内城保留了原有民俗文化的富于老北京特色的传统风景地区和居民保留地区。东部银锭桥横 跨湖上。站立桥头可饱揽西山秀色,故有燕京小八景“银锭观山”之美称。 夏日波平如镜,垂柳依依,荷花盛开,冬季则是天然溜冰场。两岸是保存完好的王府花园、纵横交错的市井民 居,与钟楼、鼓楼遥相呼应。当你踏上长堤,波光溶溶的碧水,婉约披拂的垂柳环回宛曲的栏杆,花木葱茂的中央小岛,尽收眼底。海中有小艇可划,岸旁有露椅可坐,游泳池中红绿相间,别有情趣。 天气预报说,今日气温是零下6度至零上2度。当时,湖面上无风微暖。看到那冰面上欢声笑语在滑冰喜戏的人群,耐不住外孙女儿的强烈要求,在一个滑冰入口处,孩子的小三姨买了票,我们和外孙女儿一起跳下湖中的冰面上。那生意人为喜爱滑冰的人们早就预备好了各种滑冰用具,有用双手持铁锥扎冰滑动的冰爬犁,还有可用双脚蹬自行车似的半自动冰爬犁,冰上卖气球的、卖糖葫芦的、还有专在冰面上出租各类滑冰鞋的供您选用,只要你喜欢,什么样的滑冰方式随你挑选。 冰面上滑冰的人群中,自然以孩子为多,幼小的孩子们,一般是由其父母或哥姐大人协助滑冰,大中学生往往三五结群,成堆玩耍,也有不少成年人、老年人和外国人,也尽情喜笑在冰面上。不时地发现有人滑倒在冰面上,惹得周围人的一阵善意的欢笑声。滑倒者爬起来,拍拍身上冰雪,重新坐上爬犁奋力滑动前去…… 我和女儿先后陪伴着外孙女儿滑爬犁,并用数码机不断拍下冰上的场面。小姑娘尽情笑着、滑着,乐而忘返,no,是乐而不返,因为她姥姥和大姨在岸边呼喊多次,小外孙女儿总是用“再玩一会儿”来搪塞拖延…… 听老北京人说:“没来过什刹海的人,不能算是来过北京。” 女儿解释说:什刹海,与包围着它的宽宽窄窄、长长短短的胡同,最能代表北京的民风民俗。当你置身其中的时候,感到它从骨子里飘出来的挥之不去的京味儿,愈发浓郁,愈发浑厚。因此,没有逛过什刹海,就没有来过北京,更不要提去了解北京的民间文化了。 据资料称:什刹海景区是指前海、后海和西海及其周边地区146.7公顷的范围,以什刹海命名,其四至范围大体是什刹海景区位于北京城区中轴线的西北部,东起地安门外大街北侧;南自地安门西大街向西至龙头井向西北接柳荫街、羊房胡同、新街口东街到新街口北大街,西自新街口北大街向北到新街口豁口;北自新街口豁口向东到德胜 门,由德胜门沿鼓楼西大街到钟、鼓楼。景区中三海水面达33.6公顷(约占总面积的23%)。 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占西城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历文上本地区曾建有王府、寺观、庵庙等多达30余座,现仍尚存10几处。什刹海景区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有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 什刹海34公顷的水面十分自然地融入城市街区之中,依托水体,还有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也成为什刹海频具特色自然景观。号称“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在景区中具有典型意义。 什刹海景区具有大量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如金丝套地区的大、小金丝胡同,南、北官房胡同和后海北沿的鸦儿胡同以及白米斜街、烟袋斜街等。依托胡同和四合院,什刹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民裕活动,如放荷灯、泛舟游湖、宴饮赏荷、冰床围酌、大阅冰鞋等。至今,一些有生命力的民俗活动仍然在什刹海地区大量存在。如钓鱼、游泳、划船、赛艇、下棋、弹唱、消夏舞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