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海公园里怎么修了个农家院

[游记]北海公园里怎么修了个农家院

2008-06-27    sina.com.cn

古代建筑专家王金恺先生专访

“国家应确立清晰的文化发展战略,建立金字塔式的文化结构。”“中国资源最丰厚的就是文化,中国文化应成为‘无烟’产业,被推广到全世界。”……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文化成了热门话题,文化类提案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两会”上表示:“我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城市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矛盾,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极大冲击。”他表示:“历史文化名城、大型古代城市遗址等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侵占……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文化遗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如今也面临着一个如何保护与利用的问题。这些年来,北京旧城改造速度不断加快,虽然在传统城市风貌的保护上投入颇多,但受管理能力和工艺水平的限制,出现了许多令人遗憾的情况:仿古一条街修成了农家院一条街,北京的四合院做成了山西风格,甚至北海公园这样的皇家园林中,都出现了农村土财主建筑中才有的东西……这些现象值得重视:究竟该如何保护北京旧城风貌?北京旧城风貌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原汁原味地体现传统的北京文化?

为此,竞报记者专访了古建筑专家王金恺先生。王老一直从事古建修缮、复原和移建设计方面的工作,是新中国第二代古建设计工作者,曾参与琉璃厂改建等重大工程,在北京四合院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四合院是用建筑语言描绘的儒家礼治

“今天大家都讲四合院是四面有房的建筑物,这哪儿是四合院,那是四合房。”王金恺搞了一辈子四合院,他更看重四合院“内外有别”的特点,他微笑着:“四面有房,难道大车店也算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恰好是儒家礼治最兴盛的年代所形成的,可以这样看,四合院是用建筑语言淋漓尽致地描绘儒家礼治。简单来说就是“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这些不一定都要通过书本来教给你,可以通过建筑语言的方式给你施加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教化,四合院最终是帮助一个人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一个人为什么会爱国?这个教育是从他居住的环境开始的。”王金恺说。

“尊卑有序”体现在,四合院中,正房必须由尊长居住,此外依尊卑不同而住不同的房间,其中东为贵,传统的四合院东厢房比西厢房高一寸。目前北京拆改较少、最为规矩的王府——礼亲王府中,东配殿比西配殿就高一城砖(12公分),以示东压倒西,以东为尊。过去嫡出的子孙才可与尊长住同院,庶出只能住跨院或偏院。原配夫人去世,棺材可放正房,而二房去世,棺材只能放在庙里,比如观音院、三土庵等。

“内外有别”也很重要,比如故宫乾清宫以南,是外朝,以北是内廷,内廷也接待群臣,但绝不会接待外国使者,这就是所谓外朝内廷。至于王府,是外殿内寝;而老百姓,是外堂内寝。过去即使是穷人的一进院,中间也会用木板墙隔开前后院,以示内外有别,中间有小门,后来人们把木墙都拆掉了,显得院子大一些,这样做就破坏了四合院的规制,真正的四合院必须是“内外有别”的。

四合院对北京文化有深远影响

四合院对北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京城的规划其实就是一个大四合院,也是按“尊卑有序,内外有别”来规划的。顺治四年清政府曾下令,内城只有满人或有功劳的汉人官员才能居住,而其他汉人只能在外城居住,这就形成了所谓“宣南文化”,在宣武门外,就是当时汉人的聚居区。

过去好一点的四合院都有垂花门,做得很华丽,这其实是一个提醒,告诉你再往前就是人家的内室,不能进入。只有三种情况例外,一是皇帝下诏书,这样必须打开垂花门后面的四扇屏门,将使者迎入正室;二是道贺,只能在正室进行,也要打开屏门;三是拜师,需要弟子迎老师进内室,行跪拜之礼。

垂花门内外的仆人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可以进入内室,有的不可以。过去王府门口有懒凳,一般挑夫卖菜的只能坐在这个懒凳上等里面的人出来,绝不能进前院。至于卖珠宝的,由于文化水平高一点,可以进前院,甚至可以在南倒座房里休息,但绝对不能进垂花门,王府的垂花门背后有红漆棍子,叫水火棍,未经允许进垂花门,用这个御赐的棍子打死白打。

四合院的普及让“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观念深深地融入到城市的性格之中,形成了北京文化独有的特点。

北京王府基本都没了

“作为四合院的代表,北京王府到清末大概有50多座,至今保存较好的只有7-8座,绝大多数被破坏了,保留下来的也都被改建得面目全非,礼亲王府是改动最小的,但也有改动。”王金恺说。

过去王爷府门不临街,因为王爷出门仪仗大,在街上会影响交通,所以王府门都开在胡同里,王府的等级是不同的,比如僧王僧格林沁在炒豆胡同,他是郡王升的亲王,规格提高了,仪仗增加了,原来的胡同不容易摆开,于是出行时就用“行马”在胡同两边一堵,行人不得通过,这样他的仪仗就能从容列队。“行马”是木制的栅栏,中间搭上一根竹竿,用来提醒行人不得穿越。过去胡同中凡是门外有影壁(应称为照壁)的,都拥有出行时堵住胡同两边交通的权力,这是国家赋予的权力。北新桥二条有一个方照壁,如今盖了个厕所,把这个照壁挡上了。

今天和亲王府(段祺瑞执政府)临街开门,张自忠路是后修的,原来是条胡同。淳亲王府也临街开门,这个门是1965年后修的,当年卫生部占用了这个王府,为通行方便,开了这个门。

比较惨的是五爷府,这里出过两个五爷,一个是咸丰的五弟,一个是雍正的五弟,王府一般有三路,现在它仅剩下西路南边的一点,剩下的都盖楼了。此外朝阳大街教堂对面的福晋王府,如今仍有多家单位在里面办公。

王府规矩多

过去能称为府的,共分11个级别。其中亲王、郡王、世子、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叫“八封公”,他们可以在大门上使用门钉,此外有8种待遇,比如马缰可用紫色,可以使用牛角灯,水搭子和车帷子等。牛角灯是用牛角吹成西瓜大小,里面点上蜡烛,既明亮又结实,如今这种工艺已经失传。水搭子是可携带的热水壶。总之,“八封公”可以享受一些独特的待遇。

“八封公”以下,有辅国公、辅国将军、镇国将军、奉恩将军。辅国公中,有的可以享受“八封公”待遇,有的不可以。所有11种级别的住宅,都可以称府。过去府是不可以乱说的,电视剧中说和绅住的叫和府,这不可能,因为和绅没有爵位,只是官员,他的住所只能称“第”。

清代大多数王是世袭递降,比如父辈是亲王,下一代只能是郡王,一直降到辅国公,那么他的府也就不能住了,清代有“铁帽子王”,即“世袭罔替”,但不多。清制亲王非军功、非特旨不得赏世袭罔替,到雍正末期,清只封了9个铁帽子王。

今天人们对北京王府的规矩不太了解,比如不同级别的王府门该多大,这个《大清会典》中有记载,以顺城郡王府为例,在今天政协礼堂,阿思门(偏门)开在赵登禹路上,5开间3个门,中间的门是皇帝进出用的,平常关着,东门供王爷、公和将军出入,西门供没有爵位的官员出入。西门有回事处,门口墙边放有兵器架,插上长兵刃,这个只有王府才能这么做,公府是不可以摆兵器架的。这在《大清会典》上查不到,过去营造厂老师傅才知道相应的规矩。

老一代匠人大多去世了

清朝有所谓八大木厂的说法,都是专门负责皇宫与王府修缮的。其中领头的是兴隆木厂,还有像台基厂是专门存放皇家石料的,八大木厂瓦匠多是河北清县人,木匠多是衡水人,12-13岁开始学手艺,有的是祖传。其中木匠还分很多行,大木以衡水人为主,而负责内装修的花罩,多是南方人,还有专门做楠木活的小器作,小器作中分工也很细,比如钟罩,专门负责做各种器皿的罩子,这些师傅以苏州人为主,世代给皇家做木工。

过去为皇家服务,造办处的管理比今天严格多了,这保证了做出来的东西几百年下来一点也不走样。建国后天安门整修了3次,其中第二次是拆了重修,当时负责画线的是王德宸,他就是当年兴隆木厂的,因为是富农出身,不能到现场,就在青年路房管局的木材厂画线,上万个零件全装在他脑子里。

现场负责施工的叫孙永林,也是兴隆木厂的,记忆力非常好,现场一看零件,就知道应该放在哪个部位。1994
-1995年,天安门城楼上的柱子被白蚁蛀空了,换柱子还是孙师父去的,当时王德宸已经去世了,孙永林也70多了,老人家记忆力仍然非常好。

孙永林和王德宸都有书底儿(文化),又精通木工,如今像他们这样的老一代匠人大多去世了,现在北京人都不愿做木工、瓦工,了解老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只能靠外地的农民工,他们中绝大多数文化水平比较低,不了解“京作”的特点。

北京拆的东西太多了

“我们这一代,正好赶上北京城的改造,变化确实比较大。比如过去天安门广场上,还有一个大清门,民国时叫中华门,在今毛主席纪念堂附近,所谓天子有五门制度,从大清门进入,经天安门、午门、端门、泰和门,然后上泰和殿,才能见到皇帝。我初中的时候常去那里练骑自行车。”王金恺说。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b052801008qmc.html54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