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后海 |
[游记]后海 |
2007-07-16 tuniu.com |
3月31日 下午去了趟后海,这是我第二次去后海。 第一次是两周前的周六下午,是为了寻找网上介绍的酒吧。结果酒吧没找到,却碰上了刮风。当时是下午四点半的样子,天昏沉沉的,太阳隔着尘在斜上方懒洋洋地挂着,却没半点威严,直视也不觉可怕。狂风不住地在湖面上肆虐,小小的后海似不胜负荷,娇喘连连,有一种惊涛拍岸的险恶。恶劣的天气使得周围几乎不见人影,只有几只鸭子在波浪中挣扎。我喜欢这样的风景。风吹在脸上,生出阵阵快意,让我不自觉放声唱了起来。 今天去的时候,却是春光明媚,柳树已经绿了,湖面凉风习习,吹皱一池春水。因为春天的缘故,两岸无端生出许多游人来,当然,多数还是白皮肤的外国游客。过了银锭桥,在桥脚发现了两个小酒吧,坐满了洋人,这大概就是网上所说的酒吧了。其实它们的位置并不十分好,因为银锭桥是后海最窄的地方,所以这里的视野并不开阔。但是,坐在椅子上看桥上人来人往,却有笑对红尘的味道,况且,就算什么都不做,单单躺在椅子上晒一个下午的太阳,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但我奇怪的是为什么只有外国朋友们在享受,难道中国同胞们对这些景物都见惯不怪了吗? 沿着河岸往东走,沿途能看到黄包车穿梭而过。这自然是旅游经济的产物,但念在它们的数量尚有节制,我也就不多评论了。在河边的石凳上坐下,我开始享受我的下午。阳光照在面前湖边的铁栏杆上,使冷冷的栏杆生出温暖的感觉来。透过栏杆,是湖面,和湖面上的小船。小船里的人们也是懒洋洋的,仿佛都被这春日的下午宠坏了。周围是树,还有风穿过树的声音。自然还有人来人往,但却不吵,平添了几分生趣。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看我的书,晒我的太阳,做我的白日梦。 看了大约一小时,觉得饿了。便起来,沿着湖往东走,走了大约二十分钟,出了后海,来到了马路上。出口处的转右有间小饭馆,坐在窗边,透过玻璃窗,能看到对面马路上高高的红色的墙,墙后面是更高的古代的宫殿,这一切都让我想起了北海。隔着玻璃窗,马路上车流不息,城墙和宫殿却庄严肃穆,万古不易。 我点了一道菜,一碗米饭,开始了我简单而丰盛的晚餐。吃完后,看了好一会书。 七点一刻,天完全黑了,我动身往回走。黄包车不见了,游人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宁静的街道和三三两两的居民。古老的院落在暮色中显得庄严肃穆,我想这才是后海的真正面目。唯一有点声响的路边的一两个酒吧,但也不闹,更显出夜色的温柔来。 最后我从原路返回,走出了后海。 从这两次行动的过程来看,我发现自己对后海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例如,我会在下午三点左右从家里出来,坐两站地铁到鼓楼,然后走路或坐一站公交车到鼓楼,在车站不远处的折价书店流连二十分钟,买上几本既便宜又好看的书,然后继续走,转入胡同时,我会虔诚地观察那些古老的房子和在里面生活的人们,接着,在拐角处吃两串羊肉串,作为对自己的奖赏。虽然只来过两次,但这些活动却已经象程序一样地重复执行。也许,以后我还会加上例如:在岸边静坐、看书、划船、到小馆子吃饭、看对面的墙和宫殿等等的活动。这种种的活动,无疑也会成为我以后在后海必须进行的仪式。 其实从景观上看,后海和北海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地方,北海甚至更胜一筹,如北海的湖、树及山等等。但后海却更让我依恋,因为对我而言,北海只是一座公园,而后海却能代表一种生活。 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形成习惯。 象这样能生活的地方,在北京其实是不多的。所以我偏执地认为,后海是北京最好的地方。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的处理。 阅读 6 次, 发表于 12点17分, 推荐给好友 leiqiang去过的地方 更多 还没有回复我来说两句 请先登录。 |
转自:http://www.tuniu.com/places/posts/4886224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