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之行(1):内大 内蒙古大学:(所有照片都引用自内大的网站) 早就听说内蒙古大学是内蒙最牛的学校了,再加上认识几个那个学校毕业的人,感觉素质都不错,所以一直对这个学校印象很好。据说这个学校算是内蒙的“清华”,自治区内各级领导很多都是出自这个学校。所以这个学校在内蒙古有着极高的地位。由于这次出差住在内大边上,所以周5晚上饭后就在这个“牛校”里转了转,虽然晚上看不太清楚,但能感觉到一个字:“有钱”,校园不小,楼都很新(也许是翻新过的)。 进门就是一个很典型的“飞机楼”式的建筑,应该叫主楼吧,这估计是五十年代建的,中国很多的高校进门都是这类的楼,只不过有高有矮、有长有短罢了。(所谓飞机楼,就是俯视为“山”字形的楼,形状有些像飞机的机翼,所以很多人都叫这类楼“飞机楼”,这类楼都是五十年代学苏联老大哥的成果),也和很多学校一样,这架飞机的外面被装修了一下(贴了层瓷砖),难看。楼里面好像很久没修了,很破旧。唉,中国人是都只重视表面,不重视内部。  主楼的后面是一座很高的楼,比较有特色的是高楼的顶上有三个蒙古包一样的突起,呵呵,算民族特色吧。不过有点不伦不类,怎么中国的楼都喜欢在顶上体现特色?这个楼好像和主楼一样的颜色:褐色,不知道为什么都用这个颜色。这个颜色让我想起了“巧克力”,对了,北京的一个楼因为这个颜色被大家叫做“巧克力大厦”。  学校里还有个“民族博物馆”,在民俗博物馆的门口是一座巨大的雕像:一个蒙古青年在拉马头琴,那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让人几乎可以感觉到那低沉悠远的马头琴声在耳边回荡。 民族博物馆北侧是“体育馆”,体育馆设施不错,里面很多人在运动,看台中间的场地被分割成了几块,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主席台上是一群小学生在练健美操。更有意思的是,有很多人坐在看台上,又不是什么比赛,不明白他们在看什么,大概他们就是在这儿坐坐吧。  在体育馆的边上有一个标准的体育场,和很多块篮球、排球、网球的标准场地,不过都锁在铁栅栏后面。只有篮球场上有几个人在蹦跳着。 跟在其他人后面,从一个铁栅栏的缺口处钻过去,眼前是一片亮亮的平面,仔细一看才知道是个湖(其实吓了我一跳,因为差点迈腿走到这块平滑的平面上去),湖面都结了冰,在月光下可以反射出湖边建筑物的模糊的影子。这个湖不大,湖心好像还有个小岛,不过校园里有这么一块水面也算不错了。 在学校的最北侧是一个片很密的树木,叫“桃李园”,这片树木和学校北边的满都海公园连成了一片,但中间有铁栅栏相隔。 总结一下,这个学校和大多数50年代建校的大学一样,学校里缺乏太具历史性的建筑和园林景致,最老的建筑也就是50年的历史,而且没有过多的营建园林景观,除了靠北侧的那片树林不错,整个校园里感觉树木不多。但学校里的每条路、每座楼、每块绿地都可以看出是经过了精心建设和整理的,没有丝毫的破旧、凌乱。 不过感觉有些旧楼的“装修”有点过了,校内很多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其实就是这个学校的历史资源。不过很多学校都把这些老楼从新装修成现代派的“新楼”,这点我觉得是费力不讨好。旧的就是旧的,没必要打扮成新的。再说,50年前的建筑未必就比现在的丑,其实只要好好的修缮一下,还让其保持原貌可能更好些。一水的新建筑,虽然现代感强,但只能说明这个学校缺乏历史,而且建筑式样未免单调。如果有几座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建筑散布在校园中,让人用视觉就能感受到学校的历史和发展。不同形式的建筑对比也更能突出特色和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