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旅游游记美国白宫新闻发布厅:寒酸得像中国农村教室

[游记]旅游游记美国白宫新闻发布厅:寒酸得像中国农村教室

2007-07-24    nanpengyou.com

从白宫西北门进来约100米就是白宫椭圆型办公室,旁边就是白宫新闻厅。新闻厅是在一个标准游泳池上建成的, 地势低洼,很不起眼。它位于白宫主楼和白宫椭圆型办公室之间,只有一层,窗户很小,十分低矮、阴暗,高个子的人出入时经常碰头。

关于美国的许多重大新闻都是从这里传遍世界的。

到华盛顿观光旅游,可以参观白宫的各个大厅,但新闻厅却不对游客开放。

来到白宫新闻厅,好像进了一个中国农村的普通中学教室。 “教室”内有8排木制椅子,每排6个座位,共有48个。 每个座位上都刻着记者或者新闻机构的名字,第一排是美联社、路透社、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合众社(其实就是白宫老记者海伦汤玛斯的座位)和全国广播公司(NBC)。其他位子都属于美国国内的各大媒体,美国的主要媒体都在新闻厅的最前面。

法新社、路透社虽然不是美国媒体,但由于它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他们的国家又属于美国的盟友,也能在这里有一席之地。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媒体根本不可能有座位。这些座位多年来一直是固定的,就像王位一样,是世袭的,要想改变不那么容易。

在新闻厅的最后面,是美国各大主要电视台(包括CNN、ABC、NBC、CBS等)的转播系统。墙上是14寸的小电视机,墙壁上和地板上遍布着密密麻麻的电缆和电线。白宫新闻厅的一些活动就是通过这些系统转播出去的。

前白宫发言人麦柯里喜欢开玩笑,经常搞些噱头,逗大家乐,以活跃紧张的气氛。一次,新闻吹风会就要开始了,记者们等待着,却不见发言人的踪影。突然,发言人平时站的讲台地板有动静,露出了麦柯里的脑袋,记者们大笑不已——原来麦柯里是从游泳池的西端爬出来的。

还有一次,克林顿扭伤了腿,出入不得不坐轮椅,拄拐杖。这天,麦柯里也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来到吹风室,大家都很吃惊,怎么总统扭伤了,发言人的腿也受伤了?过了一会儿,麦柯里把拐杖一扔,开始吹风,大家才知道上当了。幽默,有时是新闻发言人所必不可少的。

再往里走,有一条两人并排都难以通行的狭窄通道,通往厕所,厕所对面是一个售货机,里面有小甜点和各种饮料。连那些身价数百万美元的名记,也经常在这里简单地吃午餐。克林顿闹绯闻那些日子,美国记者云集此处,可乐、三明治和甜点全成为抢手货,有时到不了晚上售货机里面就空了。

到过新闻厅的所有外国记者都惊叹:泱泱大国,总统府的新闻厅如此拥挤,实在与其国家地位不相称

在美国的记者群中,白宫记者是最神气的一族。各大新闻机构总是挑选最精明能干、最富有经验的记者驻扎在白宫。他们反应敏捷,新闻敏感性强。尤其是电视台的记者,更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他们不仅要随时能够提问出有水平的问题,而且也必须能够快速回答主持人的即席提问。

白宫记者又是特殊的一族。有的人一干就是数十年,白宫的主人换了,但白宫的记者经常还是那些人。很多时候是美国总统先认识记者的。有的总统在进白宫之前就要先熟悉白宫记者的名字,了解他们的背景。

美国总统最喜欢记者,因为他们可以为他说话,为他宣传,通过他们,总统可以树立自己的形象,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所以在华盛顿当记者,你不必到处打听新闻,政府官员和发言人、新闻公报和报纸、电台、电视台,每天一股脑儿地向你灌来,你去记者会,那些巧舌如簧的发言人和政客们不是担心你问什么令他尴尬的问题,而是生怕你不去,生怕你不问问题。白宫更是耐心地回答每一位记者的问题,只要不怕烦,你就问吧。

但是总统又最害怕记者,因为他们总在鸡蛋里挑骨头,随时都有可能将白宫内丑陋的地方暴露出来,使总统威风扫地,甚至会使总统灰溜溜地离开白宫,1972年使尼克松挥泪别白宫的始作俑者就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白宫记者是白宫的喇叭,又是白宫的耙粪者。总统对他们有一种又喜欢、又讨厌的复杂心情。

最明显的例子是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1998年初,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闹得沸沸扬扬。一天,克林顿在白宫东厅与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大型记者招待会,记者纷纷举手提问。克林顿对记者是比较了解的,他清楚哪位记者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想利用记者澄清他的立场,又担心记者提出过于尖锐的问题而露馅。因此,他极力避开CNN驻白宫记者沃尔夫普利策和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塞谬多纳尔森。

......在被克林顿点到的记者站起来之前,大胡子沃尔夫早已在第一排站立了好久,并抢先提了问题。果然,沃尔夫的问题使克林顿哭笑不得。沃尔夫问:“莱温斯基小姐本来是一个普通人,因为您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请问您自己感觉如何?”克林顿右手支着下巴,无可奈何地连声说:“很好,很好。”在克林顿被迫承认与莱温斯基有染之后,记者更是毫不留情地穷追不舍。

直到后来,克林顿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很认真地请求记者不要再纠缠这些事了,希望新闻媒体将重点转移到国家大事上来,记者们最终还是听了总统的话,第二天的报纸几乎全部报道了美国的社会问题。

新闻看起来客观,但是问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提问,让什么人提问,就已经体现出了新闻的不客观。不同的记者,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背景看到同一个事件,描写同一个人物,就会写出完全不同的、但又是完全客观的新闻。这正如盲人摸象,人的认识永远是有局限的。新闻的客观、公正完全是相对的,美国的新闻体系更是如此。(作者:袁炳忠/新华社前驻华盛顿记者,著有《我在白宫当记者》一书。) 

转自:http://www.nanpengyou.com/travel_info.asp?id=643942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