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划已久的芝加哥之行终于在17日的清晨拉开了序幕。我们早上8:23乘火车从Ann Arbor出发,中午12:30抵达这个以大湖和大厦著称的城市。芝加哥的火车站位于市中心,车未停稳,摩天大厦已迎面扑来,这是我在美国第一次看见高楼,开始兴奋的期待我们踏上的第一个美国大城市能够带来更多的惊喜。 站台的狭小和昏暗有些让人失望,但来到地面上第一眼看到马路对面的罗马式建筑Union Station(photo 1) , 前行两步看见芝加哥最著名的,也是全美最高的大厦Sears Tower(photo 2)直插云霄,我们就知道一定不虚此行。 下午的目标不是近在咫尺的现代建筑,而是芝加哥西郊的Oak Park,能够吸引我们到那个偏僻地方的景点和两位著名的人物相关: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的故居和博物馆;美国伟大的建筑师、现代建筑创始人之一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的工作室和建筑作品。 从火车站向北穿过五个街区,在Clinton乘坐绿线城铁直达Oak Park(橡树公园)——一座美丽的小镇。海明威博物馆(photo 3-5)在一座教堂的对面,成立于2002年。在前厅服务台登记时,服务的小伙子得知我们从中国而来,很热情地把我们领到售票处,$7门票包括博物馆和故居,有效期一年。展厅里陈列着海明威的珍贵照片、信件、手稿和各种相关的物品,有几个区域播放长达2个小时的纪录片,和海明威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静静的观看完纪录片,步履蹒跚的走过每个展台,细细的观看每一件物品。他们一定怀着崇敬的心情,又或许和海明威曾有过一面之缘,心中充满着深厚的真挚情感。而我们,一边有些惭愧于知之甚少,一边隐藏着好奇大于崇敬的慕名之情,环绕了一周悄悄地从后门溜走了。 海明威的故居离得很近,这里对我们来说有趣轻松得多。两个热情的美国大叔接待了我们,其中一位大叔是中学的数学老师,作为志愿者为参观的游客们讲解。这是一座掩映在古树绿荫中的二层小白楼(photo 6-11),海明威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童年的时光。这栋房子曾经几番易主,后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根据海明威家族的照片,通过基金会收购和家族的捐赠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曾经的面貌。一层的客厅宽敞明亮,老式的钢琴上摆放着一尊贝多芬的石膏像(photo 7),书房的书架上两支猫头鹰标本是海明威父亲送给母亲的结婚礼物,餐桌上摆着精致的碗碟,水池下的筐里扔着几件旧衣服,就象刚脱下来一样。海明威家族人口众多,二楼被分割成很多个卧室,像个迷宫一样。每个房间都有各自的风格。海明威的母亲音乐美术兼修。海明威的父亲是个医生,喜欢打猎,热爱自然。在海明威出生的房间里,婴儿床边的架子上摆放着一具窟窿,柜子里陈列着蝴蝶的标本、海星的化石…。海明威的祖父曾经营房地产,参加过南北战争,是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在二楼的一面墙上,展示着这个家族的照片(photo 11),在这个家族里,女人们热爱艺术,男人们热爱自然,富于冒险精神,海明威的祖父和父亲又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这些素质融合在海明威的身上,成就了他的辉煌。 从海明威故居出来,已经错过了区内赖特建筑游览的时间(周一-周五11am,1pm,3pm),幸好过几天有机会去纽约参观赖特的代表作古根海姆博物馆(The Guggenheim Museum),可以弥补一点缺憾。我们从赖特工作室(photo 12)的门前经过,在赖特建筑区(photo 13-19)的几个街区游走,Oak Park有几十处赖特设计的私人住宅,虽然并不能确定哪一座是,但这个小镇上的房屋都很精致,配上漂亮的庭院,蓝天、白云、绿树,每隔一小段距离的教堂,彩色的玻璃,歌德式的尖顶,到处流露出优雅宁静的气息。 告别Oak Park,穿过芝加哥破旧的城区,回到光鲜的市中心,从Clark站转乘褐色城铁,向北到达距市中心五站的Fullerton,我们预定的青年旅社Arlington House距城铁站步行15分钟。一切安顿下来,表针已经指到7:00,本来计划去当代美术馆参观,星期二晚上免费至8点,看来是赶不上了。一整天Lg背着所有的行装,除了衣服和日用品,还有我做的酱猪蹄、鸡翅、茶鸡蛋,面包、香肠、方便面,已经肩膀酸痛了。先填饱肚子,小睡一会儿。10:00出来闲逛的时候,看到墙上的挂钟,才发现一个大问题,芝加哥和Ann Arbor居然有一个小时的时差。 晚上睡得很香,第二日还有更精彩的行程等待着我们。 photo 3 海明威博物馆外观 photo 4 海明威博物馆-《老人与海》书籍、海报 photo 5 海明威博物馆展厅一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