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阳明山国家公园 |
[游记]阳明山国家公园 |
2008-05-22 yahoo.com |
動物景觀 陽明山國家公園多樣的地形及繁茂的植被,提供了各種動物絕佳的覓食、活動和棲息場所,進而孕育了豐富的動物群聚。 根據調查,目前園區至少有哺乳動物18種,鳥類11O種,兩棲類 21種、爬蟲類 4O餘種、蝶類16O種左右。 本區的中型哺乳動物以赤腹松鼠、台灣野兔、鼬獾及台灣瀰猴族群數量較多,穿山甲與麝香貓僅偶可見之,而台灣瀰猴與台灣小葉鼻蝠更是本區之特有種。 以鳥類來說,除低海拔常見的粉紅鸚嘴、繡眼畫眉、竹雞和五色鳥等優勢鳥種外;少見的台灣特有種—台灣藍鵲於區內不難見到; 每年秋季的十月及春季的三月,因為候鳥過境的關係,是本區鳥種最豐富的月份,尤以赤腹鶇、樹鷚最為易見;屬夏候鳥的家燕、牛背鷺與中杜鵑,在每年的四月至九月,則常見於冷水坑、小油坑地區,而中杜鵑更廣佈於全區山林。 在兩棲類動物中,以台北樹蛙、澤蛙、長腳赤蛙、盤古蟾蜍等族群量較大;爬蟲類中,則以黃口攀蜥、印度蜓蜥、麗紋石龍子、赤尾青竹絲、花浪蛇、紅斑蛇及青蛇等較為常見。 陽明山地區每屆春、夏季之五月至八月,常見炫麗斑斕的蝶群出現在不同類型的環境,尤其面天山及大屯山山區之青斑蝶類,更常成百上千地隨著氣流日日重覆上演著群蝶飛舞的壯觀景象;除了斑蝶類外,引人注目的鳳蝶,本區亦有多量分佈,而以大鳳蝶、大紅紋鳳蝶、烏鴉鳳蝶和黑鳳蝶較為易見。夏日的蟬、秋夜的螽蟴和其他數以千計的昆蟲,更豐富了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生態環境。 歷史與人文 陽明山原名「草山」,其時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所圍繞的山谷地區。清光緒二十年,「草山莊」隸屬淡水廳芝蘭堡;日據時期屬台北縣、台北市;光復後,於民國三十八年成立「草山管理局」,民國三十九年,因應地方人士建議,為紀念明代哲學大家王陽明;改名「陽明山管理局」。民國五十七年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時,本區部份劃入台北市北投區,「陽明山」一名仍沿用至今。 早期硫磺是製造火藥的主要原料,因此,硫磺礦產甚豐的陽明山區發展史乃併隨硫磺的開採而展開。
|
转自:http://tw.myblog.yahoo.com/qazxcvgyui/article?mid=1135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