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关山际会处:山海关记游 |
[游记]关山际会处:山海关记游 |
2008-05-22 sina.com.cn |
关山际会处:山海关记游(200608) 曹兵武 原载《中国文物报》2007年4月19日 到山海关去,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切都与长城有关——修长城的,用长城的,骂长城的,哭倒长城的,还有今天已经成为时髦的要保护长城的和开发长城的,总之是什么样的人和事都有。接待我们的原文化文物局于局长,刚刚从一个管长城的,变成一个修复长城的,正在进行工作的交接和适应。 燕山横亘于华北与东北的交接处,只在近海岸的地带留下小小的缺口,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就在这个缺口上,在燕山余脉伸进大海的交汇之处,这一带地势起伏,海湾一个个弯进弯出,北边的辽宁则整个就是平原,山海关俯视着关外的平原,而雄壮的长城一直蜿蜒上山,据说是一直到了遥远的河西走廊乃至更远,跨越关山,像一条横亘在农耕与游牧的中国之间的巨龙,隔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世界。山海关下新建了一个长城博物馆,展示了与长城有关的许多知识,博物馆进门的大厅中有一个铺开在地上的很大的全国地图,明确地标明了从老龙头和山海关开始的长城向西蜿蜒的细节。 当然,这种理想的长城的状况只是明代的情况。秦时的始皇行宫碣石宫位于今天山海关外不远的辽宁绥中,史书记载秦始皇曾经在这一带封修国门,考古学家苏秉琦把碣石叫做秦时的国门——反正从古至今,中原帝国的国门经常就是在这一带。因此,可以说山海关隔开了关内与关外两大平原,两大环境气候带,两大民族文化圈。在农业社会时期,这个地方往往就是中国文化的命脉所系。 我们还到山海关北边不远处去看了姜女庙,这是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庙修在一座突起的小山上,下边根据孟姜女的传说建立了一个主题文化公园,参观游览的人挺多。孟姜女的传说在山海关内外影响很大,孟姜女庙旁边有个望夫石村,村子旁边有个孟姜镇,从北京往关外的高速公路在这里出来的收费站也叫孟姜镇。不用说,这些都是纪念那个据说哭倒了长城800里的孟姜女的。 出孟姜镇再往北不远,是辽宁绥中的碣石宫遗址,近几年刚刚经过考古发掘,已可以推定是秦始皇所建,宫殿的基址位于海边的一个人工土台上,气势雄伟。碣石宫选择的位置的确好——西面的群山迤逦向海边矮了下去,南北的海岸在这里交结成一个海湾,高高的殿基躺在弯弯的海的臂弯里,不仅视野极好,也很有气派。碣石宫外的海里,果然矗立着三块石头(有专家考证原来是两块,其中一块倒塌后——民间的传说是被孟姜女哭倒后——成了两块,因此碣石被叫做国门)。 前述这几个地方相距不远,直线的距离也就一、二十公里,在起伏、弯曲的海岸边散布着。但是,就文化记忆来说,老百姓中传说的强调的是孟姜女,碣石被老百姓叫做姜女石或者望夫石,仔细琢磨起来,这孟姜女的形象很像是一个今天社会中不屈不挠的上访者,我们可以想象她披头散发地站在碣石宫宫室的门外哭诉着的样子。据说这姜女石的名字也是后改的,原来的名字更悲惨,就叫姜女坟——一边是皇帝的宫室,一边是怨妇的坟墓,真的是与君比翼共存了。 中国文化中历来强调道德观念而缺乏绝对的是非概念,讲究一物降一物,因此,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不同的事情(比如同样一个碣石)就有了不同的意义。秦始皇统一中国,功勋盖世,但是却落下一个暴君的历史定位,于是,民心的向背遂渐渐移到了孟姜女的一边,那碣石、碣石宫,还有那帝国的国门就渐渐被遗忘了,需要考古学家的重新追寻和考证。苏秉琦先生的推测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很可能今天人们所能看到的这三块石头在官方叫做碣石,在民间就是姜女石(坟),旁边的望夫石村和孟姜女庙,则是十分后起的事情了。这一带无论辽宁和河北,关于孟姜女有很多共同的传说,去年这个传说已经被命名为中国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来,不管历史的真实是什么,这个故事及其所包含的道德说教还要继续代代流传下去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2391b301000971.html26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