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去关山月美术馆看画展 |
[游记]去关山月美术馆看画展 |
2008-05-22 sina.com.cn |
在抗日战争年代,他亲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和劳苦大众的沉重苦难,他创作的一大批抗战题材的中国画,引起当时进步文化界人士的注目,并赢得“岭南画界升起的新星”的赞誉;嗣后,为进一步探求传统文化的奥秘和领略祖国大西北的风土民情,他与妻子李小平(秋璜)不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赴敦煌临摹壁画,并深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写生创作。当他的《西北纪游画展》在重庆展出时,更得到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赞扬,称之为“国画之曙光”,并为他创作的《塞外驼铃》和《蒙民牧居》题诗、题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土光复,但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关氏的才能与抱负始终不得充分发挥。 1946年,关山月回到广州,任教于高剑父创办的广州南中美术学院。 1948年广州解放前夕,关山月出任广州市立艺专中国画科主任、教授。当时,“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关氏认为这是正义行动应予支持。他亲身参加了游行行列,从而引起当局的忌恨并对他发出恐吓,为免受迫害,终于在1949年5月,逃至香港,在香港参加了“人间画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外围组织,专门团结在港的进步画家和从国统区逃亡出来的画人。当时生活虽十分艰苦,但关山月却意识到新的生活将从这里开始。 随着全国解放,首届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关山月被选派为代表,但因交通阻隔而未能成行。1950年,华南文艺学院成立,关山月出任教授、美术部副部长,同年,担任华南文联委员、全国美协常委。正当华南美术教育事业将要步入正轨之际,华南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了。文艺学院的全体师生都要到土改前线参加阶级斗争,像关山月这样的教授们,更需要去群众斗争中接受锻炼改造。关山月带领一班学生先到沿海的宝安县参加土改,一年之后,又转赴山区云浮县,直到1953年土改完成,关山月才有机会重新拿起手中的画笔。 1953年,由华南文艺学院美术部、中南文艺学院美术系和广西艺专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校址设在武昌。中央派胡一川同志担任校长,关山月被任命为副校长并兼附中校长。从此才得以比较安定地进行有关美术教育与创作的思考和实践。 1954年赴南湾水库深入生活,创作《新开发的公路》,并发表《论国画的现实主义》文章。1955年,参加春节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同年担任全国文联委员、湖北省文联副主席。1956年,应邀访问波兰,参观莫斯科特列契科夫美术馆,完成写生60余幅;同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参观鄂北水利工地,他绘制的长卷《山村跃进图》,参加了“莫斯科社会主义造型艺术展览”。1958年,中南美专迁校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关山月任副院长兼国画系主任、教授。年底由国家委派前往欧洲主持“中国近百年绘画展览”,并有幸参观了巴黎罗浮宫藏画和现代派绘画展览,以及罗丹雕塑纪念馆和荷兰林勃朗纪念馆。至 继《江山如此多娇》之后,他创作激情高扬,好作品不断问世,1960年被授予“广东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62年晋升为二级教授;1963年又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然而他万万不能想到,一夜之间却变成“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成了被打倒的“专政对象”。直到1971年,因日本美术评论家宫川寅雄访问中国,到广州指名要会见关山月,而这时他还在英德茶山文艺干校劳动,为照顾国际影响,关山月才被从干校调回广州。1972年受外交部委托,到北京为驻外使馆作画,历时半年;1973年三次到阳江、博贺、湛江林带访问、写生,完成创作《绿色长城》;1974年赴新疆体验生活,为乌鲁木齐机场创作《天山牧场》,同年为联合国中国厅创作《报春图》,为参加全国美展创作《俏不争春》。该画后来被日本《读卖新闻》列为世界名画。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73c41010009eg.html46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