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老霄顶即景 |
[游记]游记:老霄顶即景 |
2008-01-03 yiqilai.com.cn |
很早就醒了,实在睡不着,干脆早起上了趟老霄顶,去呼吸点新鲜空气。街上只有些行人,且大都是步履匆匆搞晨练的,也有赶早读的学生娃,巷口的老大妈刚把小食摊摆出来,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豆浆油条的清香。 穿过呵咚井和文庙旁那条窄巷,便是通往老霄顶的台阶。前几年新换铺的红砂石台阶,现已磨出凹槽,说明上山游人之多。阶隙中透出的小苹,阶栏上爬满的青藤,告诉你这是一块城市中的绿地。上苍厚爱乐山,座拥三江,大佛护佑,还赠城市一大块“绿心”。且不说岷江西岸、青衣江东岸,约八平方公里大片绿地的簇拥,仅老城北面鹣鸥山、青果山、老霄顶那一脉深入城市腹地的绿色山林,就令外地人羡慕不已。在老霄顶上俯瞰嘉州,更能体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乐山典型人居环境的评价:“城市在山水中,城市在森林里。” 老霄顶是乐山老城中心的一个小山丘,老霄顶是俗称,本名叫高梅山,“幡,帜也”,状如 乐山城高高张扬的旗帜和徽标。古人云:“嘉城如凤”,老霄顶即是乐山城高昂的“凤头”,是乐山城标志性的座胜山,“府之主山,岿然高峙,万 象在前”.(明.《嘉定府志>)。 由高申票山俯瞰,可将三江秀色,凌云、峨眉皆收眼底。正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北周时就有道人在山巅修建 “弘明观”,唐时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官”,又名“万寿观”。故俗称“老霄顶”,有高入云霄之意。老霄项下的一片高屯(在今二中校操场处),在唐代僻有州级地方公因一一安乐园。园内杂以楼台亭阁,花草树木,号称“西南第一楼”,可见老霄顶下万景楼的媚力。只可惜斗转星移、岁月苍桑,昔日“登览胜地,殆冠西川”的安乐园与万景楼已不复存在,仅残留有山巅的万寿观遗址。 站在老霄顶万寿观遗址前远眺,依稀尚能颁略范石湖诗“左披九顶云,右送大峨月”的感受。只是眼前山水多为城市钢筋水泥高层建筑所割裂、遮蔽,不能重拾石湖先生“残山剩水不知数,一一当楼俱胜绝”(《范石湖集))的深刻意境。明清两代安乐团遗址上下还建有道观灵官棱与清虚宫。加上山脚下有明代天顺八年搬迁采的原唐建文庙;庙殿之南,有明代正德九年由汉墓改建的古井——“方响洞”(又名叮咚井),整个老霄顶及周边就是城中一个名胜荟萃之地,值得游人留连。整个老霄顶也被密匝匝的数层百年老树包裹着。东南坡为两人合抱粗的桢楠木;西北坡多为文余高的大桉树;山顶有高大的银杏树和数十株桂花树。浓荫蔽日,鸟语花香,想不喜欢都不容易。晨练的大爷、大妈在林荫中甩胳膊摆腿,享受清木,是市民登高望远的绝好体闲之地。妖娆,但仍是嘉州嘉水,景致绝佳! 新空气的沐浴;石凳上坐了些晨读的学生,喃喃嚅动的嘴唇.花花绿绿的衣裳,将老霄顶点 缀得更加静谧和谐。 以往上老霄顶,只顾临巅远眺,没注意山上还有挂花树。这次上山,老远就闻到浓郁馨香,循迹而至,原来在山巅间宝贵的两亩余花圃中栽种了十余株金桂。城中许多人浑然不觉,赏花时节跑那么远的郊外。自己的家门口就有如此清香的桂花树,这是老霄顶园林工人们的功劳,不经意几年,栽种下的桂树便花繁叶茂了。 桂树下摆一张茶桌。泡一杯茶,闭上眼睛,仿佛涪翁、稼轩、石湖等古人一一向我走来。 历代文人墨客游嘉州,必登临老霄顶,游安乐园。北宋大书法家,诗人黄庭坚游嘉州,留连老霄顶、安乐团美景。连续几天不肯离去。遂将安乐园中的一个亭子命名为“涪翁轩”。并题写轩名,人有留下永久定居之意。南宋时嘉州太守吕由诚在涪 翁轩前添建万景楼.意欲将万千景象一楼收。诗人范成大登临万景楼后感叹道:“若为唤得涪翁起,题作西南第一楼”。意思是:若是涪翁(黄庭坚)在世登临此楼,一定会赋诗赞其为“西南第一楼”。 西南山巅临江面有因林管理处所建吊脚楼茶园,茶园兼卖豆花饭。星期天约上几个棋牌朋友,既娱乐又赏景,还可品尝石磨豆花,老腊肉,何乐而不为! 人们游乐,往往远足,忘了闹市中还有一块难得的清静之地,老霄顶,乐山人共同拥有的一块城中绿地和福地。 |
转自:http://www.yiqilai.com.cn/bin/view/travel/%E6%B8%B8%E8%AE%B0%EF%BC%9A%E8%80%81%E9%9C%84%E9%A1%B6%E5%8D%B3%E6%99%AF58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