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博客 > 周马恩 > 日志 > 风景名胜 2007-01-01 |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二青城山 标签:中国四大道教名山 青城山 道教名山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二——青城山 青城山,古称丈人山,又名赤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县西南15公里,离成都70公里,周围约120公里,海拔1600米,其36座山峰,如苍翠四合的城廓,故名青城山。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青城天下幽”之美誉,意思是天下名山中,青城山是最幽深、恬静的一个。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首工程南侧,是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地质构造复杂,奇峰叠嶂、幽谷深潭、古洞苍岩纵横其间。从岸边迅速隆起,主峰海拔2434米,是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里属中亚热带四川盆地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量多,湿度大,常为云雾笼罩,满山林木葱茏,四季青翠。山上花卉资源丰富,观果、观叶植物繁多,盛产野生药材,在追求质朴、崇尚自然的道家眼中,这样的自然环境无疑是一处洞天福地。这里的道观亭阁多藏于绿荫丛林之中,或隐或现,意境幽深。青城山以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幽古清雅博得“青城天下幽”的美称。 青城山为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为道教第五洞天,全称洞天第五宝仙九室之天。道教多用三清(上清、玉清、太清)为自己的宫观命名,据说那是道教崇奉的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所住的天外仙境。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秦王朝即将青城山列为国家祭祀的十八处山、川圣地之一。相传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由陕入蜀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于此,又说东汉张道陵在此后山(即大邑鹤鸣山)结茅,传五斗米道,其子张衡、孙张鲁也嗣法于此。晋范长生。隋赵县及赵冕、唐杜光庭等相继来此修道。明代,青城山道教属正一道,明末趋于衰落。清康熙时武当山全真龙门派道士陈清党来此山传道,从此属全真龙门派碧洞宗至今已传13代。有张天师降魔的挪笔槽、试剑石、天师手植银杏树、天师池、唐玄宗手诏碑、唐雕三皇石像。唐铸飞龙铁鼎、杜光庭读书台、唐薛昌丹井、五代天师像、明代木雕门屏等文物遗迹。历代宫观林立,至今尚存遗迹38处。青城山具有突出的自然和文化价值,无论是文化遗产资源,还是自然遗产资源,都属于全人类共有的珍贵遗产,值得永久性保护。 青城山的主要特点是“幽”,著名作家老舍作《青蓉略记》,叹青城山“青得出奇”,是一种使人吸到心中去的“似滴未滴,欲动未动的青翠”。景区分前山、后山两部分。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原始华美如世外桃园。前山是指以天师洞、上清宫为中心的山区范围,以人文景观为主,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处胜景之说,山势雄伟,四季常绿,群峰环绕,景色清幽,集雄、奇、幽、险、神为一体,以“青城天下幽”著称。后山则是指以泰安寺、沙坪为中心的山区范围,以自然景观为主;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曾以青城后山为根据地,并存明末张献忠起义部队驻扎的遗迹。 现存主要官观有建福宫、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圆明宫、玉清宫等,其中天师洞和祖师殿为道教全国重点官观。建福宫是游山的起点,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气度非凡,现尚存二殿三院。它建在丈人峰下,宫前有一条清溪,四周古木葱茏,环境幽美。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宋代诗人陆放翁曾写诗赞颂。天然图画西距建福宫一千米,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这里苍岩壁立,云雾缭绕,绿树交映,游人至此,如置身画中,故名“天然图画”。距天然图画西两公里处有青城主庙——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天师洞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致,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附近有三岛石、洗心池、上天梯、一线天等名胜。出天师洞,过访宁桥,是祖师殿,北面有朝阳洞、上清宫。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青城山景区内气候温和,被林海点装的雄峰犹如一座青色的城,绿色的海。这绿和秀组成了青城山“幽“的基调山上的宫、观、桥、亭、坊、阁、泉、池、或匿于绝岩之下;或隐于密林之中,呈现了无穷的幽意。由于历代开拓者颇为上山的人设想,在崎岖的山路上,游人每行10分钟左右,就可以遇到一座小亭,略事休息。这些小亭,有的建在路旁,有的建在跨涧越壑的石桥上,与周围景色颇为协调,而且越往上,亭距越短,因为这时游人已感疲乏,需要多休息几次。游览青城山的乐趣就在于沿着浓荫密布的石阶山路,缓缓攀登,一路上欣赏山上的多种美景,有时俯临深涧,有时又攀登危崖,来到一处道观,就可以坐下来喝一杯茶,欣赏观中建筑和所藏文物。 青城四绝:洞天乳酒、洞天贡茶、白果炖鸡,道家泡菜。道家历来重视服食养生,他们采撷山中的果实和药物,用道家传统秘方酿造的这四种特产,风味独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