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青城山感悟之一二三(06 |
[游记]游青城山感悟之一二三(06 |
2008-06-27 sina.com.cn |
游青城山感悟之一二三(06/08) 2006-10-07 19:18:28 大中小 注:下面这散文是今年暑假写的,某报社希望我能够写点游记一类的东西。勉强写了。原来想写得有点“仙气”的,不知道学生们认可不。 游青城山感悟之一二三 (2006,07) 七月时,有机会到青城山开会。回来想写点见闻,却迟迟不敢下笔。天下描画青城的人何其多,文章浩如烟海,我乃匆匆过客,该从何说起,才能使人看着不皱眉,很难的。暑假在南充,忍不住心动,还是在酷热中提起笔来。 这次上青城,爬到了老君阁。说爬,其实并没有。很舒适地坐了缆车扶摇直上,在上清宫落下后,慢慢上行数百米就到了。老君阁海拔一千多米,是前山最高处。登上金光灿烂的阁楼,站在八卦状回廊凭栏四望,青城群峰蜿蜒数十里一览无余,刚才坐缆车时感慨矗立云天的丈人山显得十分平淡。同样使我困惑的是,那诗一般的月亮湖,郁郁葱葱的山林,和林中那千奇百怪的鸟鸣,一时竟都失去了光泽,甚至阳光也没有了她穿透上清宫殿宇间缭绕香烟时的锋芒、没有了把自己的斑斓印记在林间小道时的顽皮,变得懒洋洋的,只一片白辣辣热浪覆盖大地,任蒸腾起飘渺的水汽,把江山消磨得没了棱角。身边是一言不发的老君和他的牛,眼前是无声无息的青城山麓,远处是一望无垠的成都平原,再远依稀处是老子的道,无中现有,有中现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谁能体会?谁能明白?是我的顿悟。 下山有险峻处曰九道拐,坡陡梯窄,两侧石壁相逼。那石壁斑驳陆离,呈墨绿色,嵌满了层层叠叠的古贝壳等海生物化石,使人不敢轻易触摸这亿万年前隆起的历史。自九道拐下来,有小石桥称访宁桥,桥侧有小亭。青城山的亭大多以树为桩,数片或麻或棕或树皮做顶,空透招风,很原生态,符合道家顺从自然的理念,这小亭也一样。亭外坐了几个山民,一边摇扇一边接我们的话说:当年冯玉祥就在此亭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将军住祖师殿,过桥不远即是。我请教:为啥子叫青城山啊?摇扇人诧异:从古就这么叫的。竟浑然不知。我留意到桥旁有石碑,就上前端详。碑为清碑,一人高,模糊难辨全文,仔细读了数行,大意是:大约九道拐以下,砾层岩突兀怪象,壁立千仞,连绵数十阵,传说中的张天师,正是在这段山林间和牛鬼蛇神斗过阵法。由于巨大挺拔的岩层呈青黑色,状如城廓,所以山叫青城山。我惊异天意我意竟如此巧合,不由增添几分恍惚。果然,此后一直到天师洞,我们就在这青色长城的脚下盘旋。有时驻足远望,对面山上阳光流淌,绿色摇曳,石壁寂静,深渊处有鸟或高或低地鸣唱,表达享受自由的喜悦。我的喜悦是知道了山名的由来,为此行一大快意。 天师洞是青城山正宗道教庙宇。洞外不远山涧中有一巨大楠木树,高十余丈,笔直参天。同行朋友感慨说,若长在富贵地,不知当怎地显赫。另一人驳曰:富贵地风云变幻,怎容它数百年独立自在?天师洞内有千年老银杏,据说为张天师手植,杏乳低垂而新叶昂然,十分罕见了得。人说这里气场强烈,取其精华,可得祥瑞。所以我们特怀敬意抚摩了几回老树,又坐于树下闭目而望。果然感觉青气充溢,穿透时光,恍惚有一老人正在植树,一株小树,碗口粗细,旁边拥有一群童子,拍手浇水,快乐如小鸟。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a399701000610.html47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