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成都游记—信步文殊院偶遇爱道堂 |
[游记]成都游记—信步文殊院偶遇爱道堂 |
2007-07-16 hexun.com |
发表者: 荼蘼开晚 九月的天府蜀地,风清云淡,虽非故土,却近之情怯。 抛开众人,在川西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文殊院里踽踽独行,有了片刻的安宁,连日来的疲惫和无措在跨入文殊院门槛的那刻起就一扫而光,宗教确实有神秘的超越力量。 漫步天王殿,两边威武的四大金刚和凶煞的哼哈二将让我不敢逗留侧目,能容天下难事的大肚弥勒一如既往的笑坐中堂,看着眼前徐徐经过的可笑世人只是不言不语。转过身去,阿弥陀佛铜铸金身,气宇轩昂,姿态端庄,准备接引众生,早登极乐,而这里原本应该出现的是护法菩萨--韦陀,如此的神位变化使得这里显得与众不同。 一个导游模样的小伙子在一群台湾游客的簇拥下,也来到我所处的庭院当中。熙熙攘攘的人流搅乱了我的步伐,无奈之下,我也索性倾听起他的讲解,悉达多王子的故事虽然早就烂熟于心,但经他利索的语言娓娓道来时又另有一番味道,文殊院的来龙去脉也在他的追溯中逐渐清晰起来: 文殊院建于隋代,创建始祖为信相大德尼。她精通佛礼,修行严谨,被隋文帝之子蜀王迎入蜀地益州(成都),由秀妃建寺供养,名信相寺。此寺历经多变屡废。至清康熙时,有四川高僧破山和尚之再传弟子慈笃和尚,于废址上建茅而居,重建寺院。由于慈笃和尚苦行修持,夜间入定时全身大放红光,于光明中现出文殊菩萨形象,从此文殊院得名。而康熙皇帝有感其德行,亲自御书空林一匾。故亦称空林堂,我虽然没有看到这位千古帝君的珍贵墨宝,但皇室的推崇无形中提高了此佛地的规格。 人群熙攘处到了寺的正大殿--大雄宝殿,殿广五间,深进四间。,四角翻翘,属单檐歇山式结构,大学时的一点建筑知识此时发挥了作用。仰望佛像金身,神态安详,容姿飘逸,福扇窗花,殿顶藻井,檐边撑弓,雕工十分精美。遇见就是福,我的佛缘向来很好,今天似乎是佛历的重要盛日,大雄宝殿外已经被人用木栅栏将游人隔开,庄严宝相的尊释迦佛铜坐像下一位身披红黄袈裟的长老正在讲经,殿外香烟轻缭,殿内善男信女们拱手而立,低眉垂首,恭敬异常。我站在大殿外的回廊下静候恭听,扬善抑恶的慈悲之音好似丹田里发出一般,虽然近在咫尺,空旷的声音却仿佛从远古传来,间歇响起的钟磬声使其更显遥远。不知为什么,有种想哭的感觉,还来不及躲避到无人的角落,眼泪已经扑扑的掉落下来,这突如其来的伤感着实把自己吓了一跳,却也任由它去,或许法眼眷顾苦海痴人,早已洞悉千帆并未过尽,彼岸尚远,渡我于沉沦,赐我释放的空间和机会。每每此时,父亲就是有力的执行者,总在我行舟溺水的关键时刻递给我救命稻草,一首《禅语》千里传来,殷殷之情可鉴: 忘却昔日情尘,获取清静六根。 抛开伤情烦恼,培育固本元神。 脱离虚幻情饬,闻听鸟语花芬。 不思无枉旧谊,但赏鱼跃龟沉。 字字箴言,读罢,心境豁然开朗。理鬓丝,拭泪痕,定睛复神,深吸一口气,新鲜的空气滑入血液,身体顿时变得轻快起来。 钟磬叮咚作响,经声依然袅袅,文殊院内绿树成荫,苔木参天,我沿着石板曲径信步走来,亭榭花台之中充满了清净祥谐之气。拱桥流水之畔,偶遇京腔吊嗓老者,他声音高亢圆润,气度从容,淡定不迫,仰颈扩喉,竹影绰绰间华音不绝,甚妙!我忍不住停下脚步窃听,屏气敛神,生怕我的轻微动静会破坏他的气场,由于距离略远,恍惚间好像他唱的是《锁麟囊》里的片断,这是京剧里的艰涩曲目,想必老人造诣颇深。 一路走来,林间鸟鸣不止,其中好像有布谷鸟的声音,布谷--谷,拖腔的方式跟四川人讲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中间的部分如同女人长裙曳地,起伏是裙衣上的褶皱,松紧有致,高低错落,颇有层次感。正合目享受时,尾音却嘎然而止,完全没有回旋,丝毫不给人遐想的余地,干净利落,音律的质感在斩钉截铁的断音中跃然而出!蜀地山水最善于滋养如此品质,宛如人的性格。 不知不觉间,已经走过大半个花园。穿过拱形月亮门,闻到一丝水气,放生池里的锦鲤悠闲的摆尾游动,偶有俩俩相遇便亲腮吻鳞,缠绵如神仙眷侣。突然,背负重壳的小乌龟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泛起涟漪,横亘当中,坏人美事,不识趣者莫如斯也!随后,它又探头探脑的爬向我斜坐的岸边,看着眼前泪痕未干的脸庞,迷茫的眼神充满了不解和疑问。和我对视一番后,终于失去了耐性,带着诸多的问号返回池中,粗短的四肢吃力的滑着水,渐渐不见了踪影。与别处不同,这里的放生池中养有鲶鱼,长长的胡须使原本就敦厚的相貌更为憨态可掬,笨拙的身躯在这个灵动的水生世界里颇显突兀,可是它们每一次缓缓的游动都带动着自由的节拍,比起那些刀俎上的同类们,佛祖脚下的它们应该心怀感恩吧!扑通,原本躲避在假山洞穴里的蟾蜍此时也不甘人后,突然凌空跃入水中,俏皮地扑溅起水花,本已平静的水面被撩动的咕咚作响,让人忍不住想去揣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它如此雀跃,欢快的心绪能否不吝浸染一下我这个异乡客呢? 出了文殊院,才发觉已然正午,有点饿了,昨晚春熙路的小吃龙抄手套餐,让我的肚子一直不舒服,本就模式化的烹调,再加上我的三顾茅庐,早已是索然无味了。本想品尝一下庙里有名的素斋,可正午时分,游人渐多,嘈杂喧闹让我顿然没了兴趣。正当我漫无目的地沿着庙外的石板路小街向前走时,路边一家小吃店诱发了我的好奇心,跨步上前,一眼便喜欢上了这里。很市井的店堂装饰却不失格调,木墙、木椅尽显自然之风,木方桌上的一筒竹筷虽然简陋,但颇具古韵。最有趣的当属主人,身着翠绿镶花大褂的老板娘正吆喝着招呼进门来的客人,同布谷鸟一样,用的是四川人特有的拖腔,她嗓音清脆响亮,穿云破雾,在吵闹的宾客声中竟赫然独立,清晰可辨。不知何故,我突然想起了《水浒》里的孙二娘,她是否也侠肝义胆、身怀绝技呢。。。。。。饭菜的飘香徐徐飘入鼻中,我的无厘头思绪被猛然拽回,面前一位面貌可亲的胖大嫂已经在我愣神冥想时端上了食物:一碗豌豆凉粉、一个小锅盔和一份豌豆汤。老碗上桌、青菜翠绿,豌豆飘香,入口入心,果然是美食之都,随烹小吃都令人垂涎! 汤足饭饱,下一个目的地是青羊宫,通常我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都会先去访庵拜庙,青羊宫作为道教祭祀的最高级别,皇家的祭祀场所,我自是神往已久,七岁那年的零星记忆根本不能满足我的敬仰之心。既然是拜访,那只有徒步方显诚意,虽然双脚已经很痛了,但我还是放弃了打车。 好不容易走完了小街,趔趄时瞥见马路边小巷的树冠中露出亭宇一角,檐飞角翘,红柱巍峨,疲惫的我立时又来了精神,这种偶遇的发现是旅游莫大的快乐,我非常喜欢。迅速移步靠近,定睛看时,墨色的牌匾上赫然爱道堂三个字,猜想定是赵朴初的题字,细观落款,果然不差,又暗自对自己的眼力得意了一番。寺庙的大门开敞着,并无人看守,我到隔壁的窗口询问买票手续,竟引来里面大姐诧异的眼光,让我立时有了亵渎的罪恶感,赶紧道谢,迅速撤离。不过这增添了我对寺庙的些许好感,银子事小,佛门事大,庆幸圣地洁净,远离铜臭,至少我愿意这样相信。 庙里其实不大,布局也简单局促,不过却玲珑规整。走了一圈,腿又困乏,急忙在东厢房外的长条凳上坐下,隔壁五鹿堂里的师傅们似乎刚用完斋饭,几位素衣布褂的尼姑正在擦拭木制长桌,只剩下一个年轻的尼姑在角落里用膳,一碗一筷,虽然看不清楚碗里到底是什么,不过确实简单。身旁就座的几位老妪正和一位尼姑交谈,隐约听到好像是慨叹世道不古、人心难测之类的话题。其实世人百态,鱼龙混杂;善者自善,恶者还恶,人之初本就是善恶有定,而各自又乐在其中,岂是奉劝谆导可逆。环视周遭诸色人等,感慨良多,点滴愚见,仅一家之言,望佛祖勿怪,诸君莫责!正当时,三五个少妇模样的人向长凳这边走来,因为我的位置居中,她们只好分坐我的两侧,仰脖越我而谈,我意识到了自己给他们带来的不便,急忙侧身换了位置,佛门之地让我不由自主变地谦恭。落座后,她们立即延续之前的讨论,原来是要在庙里作义工,教授古文、历史、英语、自然科学等诸类别,原来佛门里对知识的吸纳也见于日常活动之中,但不知学生是谁。我若居于蜀,说不定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既做善事,又得意趣,一举两得。 听得入神,不经意间忘了时辰,环顾四周,恰有三两目光射来,焦点很分明的聚集在我身上,虽然温和友好,但时间一久,我还是被她们看得有点不自在,也许是我红墨镜、绿吊带、牛仔裤的装扮过于刺眼,绚丽的色彩和这个素色世界太显格格不入的缘故。为一己之私扰乱众人,不忍,立身点头向门外走去。下一站是青羊宫,从佛教的出世超脱到道教的入世现实,我也需要留出时间来调整状态。 |
转自:http://tumikaiwan.blog.hexun.com/8282311_d.html73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