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天府之国--文殊院之行 |
[游记]天府之国--文殊院之行 |
2007-07-30 sina.com.cn |
在成都求学的我,一直对成都的文化有着深深的迷恋。九月的成都,风清云淡,气候宜人。偶尔飘落的霏霏细雨,也让人觉得空气清新,心旷神怡。久闻文殊院乃川西佛教中的四大丛林之一,很早,我就想去感受一下这里的风景和文化底蕴,好不容易抛开学习生活的琐事,周末,我陪同一位信佛的朋友有幸来到这里,开始了这一天期待已久的行程。 一下车,我们就看见文殊院门前人山人海,好不热闹,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围绕着红色的围墙,鼎盛的香火渗透着古老的人文气息。跨入门槛的一刹那,我好象也感受到了宗教那股神秘的超越力量在撞击着我的心灵,内心开始变得肃穆,脸上的表情也开始庄重,不敢轻易言笑。 进门便是天王殿,两边威武的四大金刚和哼哈二将使人产生无比的畏惧感,似乎人间所有的丑恶都会被他们锄掉,人们在团蒲上排队叩拜,口中喃喃说着祈福的话语;笑坐中堂的那位老伯正是气度不凡的大肚弥勒,正看着尘世间的事情笑而不语,人们虔诚跪拜,都希望自己家人平安,流年顺利。听说这里每天都客似云流,不少游客还慕名从远方赶来,以感受这座古老建筑的宗教力量。我们瞅准了一个佛像,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求佛仪式。我很诚心地跪下,许下自己的心愿,真诚地盼望着菩萨能够显灵,希望这股强大的宗教力量能够给我带好运。这天实在是很热闹,人山人海,我们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被挤到一个空旷的院子里。这里有两个很大的香炉,很多人正在点香作揖,还有不少僧人在打扫香烛,可见香火之鼎盛。一个导游模样的小伙子正给一群游客讲解着文殊院的故事:原来文殊院在隋朝就已经建寺,但在历史上却屡遭废弃,直至康熙年间才得以重建。当时的住持慈笃和尚德高望重,夜间圆寂时突然大放红光,并出现文殊菩萨的形象,从此“文殊院”得名。我和朋友都惊叹着该传说的神奇,内心更添崇敬和信服,生怕有一丝疏忽和怠慢得罪了菩萨,朋友更是点燃香烛,立即跪下虔诚地祈祷起来。 离开院子,我们信步来到寺的正大殿,门匾上龙飞凤舞地题着四个字——“大雄宝殿”。里面供养的神仙颇多,大多神态安详,容姿飘逸。他们的盔甲颜色鲜明,发式各异,雕刻精细,有着巧夺天工之感。“这是单檐歇山式结构!”朋友惊呼道,“哈哈!才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我抬眼一看,大殿的四角翻翘,殿顶如同藻井,檐边如同弯弓,正是昨天老师所讲到的建筑结构。如今能亲自感受到这种建筑的规模,真是人生之大幸也! 也许是这天的运气比较好,大雄宝殿正中有几个身披黄色袈裟的长老在念经颂佛。他们的周围已被木棚栅栏将游人隔开。木鱼声、钟磬声混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妙的音符,空旷遥远却又近在咫尺。如果此时将玉器或者道符让几位圣僧开光,幸运将常年相伴。一位沙弥对我们说,这种诵经不是经常有的,所谓遇见就是福,遇见了就预示着你很有佛缘。虽然我对此不是很确信,但听着长老们诵念的《禅语》也大有一种忘却昔日情尘、获取六根清净的感觉。 听罢,我们沿着石板路继续往里走,发现这里鸟语花香,和外面热闹的场面形成鲜明对照。虽然已是秋季,但在这里却一点也感受不出秋意的清冷,四处都充满着清静祥和之气。精美的石拱桥,潺潺的流水,林间小鸟的欢叫,使人的心境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眼前的一切如同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也俨然成了画中人。我不由得感叹:怪不得成都人都那么悠哉游哉,怡然自得的样子,如此美景,怎叫人的心境不开阔、不豁达呢?“天府之国”最善于滋养人的品质和素养,使得成都人的性格也如美景般淡然。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走过大半个花园,穿过拱形月亮门,忽闻鱼儿游动声响,原来有游客自带面包屑在喂养这些可爱的小鱼。文殊院是一座有着人道主义的寺庙,允许游客喂食放生池中的金鱼。鱼儿们为抢食面包,互相拼挤,在水中形成一个金色的大太阳。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池中喂养着如此多的鱼类。躲避在假山洞穴里的青蛙也不甘寂寞,“扑通”一声跃入水中,溅起一阵水花,使得原本就不甚热闹的水面更添一种欢快的气氛。 出了文殊院已是下午2点,我的眼前又是一幅现代都市车水马龙的景象,才觉得刚才的一切恍然如梦,有一种回归现代的心境,往日的疲劳和无措也一扫而光。文殊院之行让我感受到了天府之国的文化和美景,感受到了成都人的闲情意趣,成都,果然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aa1d3cd010007hw32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