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在著名的佛教寺院,但是在成都普通市民的印象中,文殊坊比文殊院的名声要大,若是问起文殊院,大多市民都会一脸迷茫,而提到文殊坊,几乎都知道。这是一件怪事。 文殊坊在成都的西北角。文殊坊是九条仿古街道组成的休闲购物街区,幽深古朴,文化品味很高,融合了吃喝、娱乐、观光、休闲、购物等内容,所有店铺的牌匾都是木质鎏金字,大大小小不一,书法虽算不上大家,但是也各有特色,为这九条街道增色不少。除了一点店铺外,还有很多独立的院落,从木门进去,院子都不是很大,放置着木制或竹制的桌椅,周边点缀着一些植物,极其雅致,基本上体现了老成都的特色和风俗。这里经营的都是成都特色的产品和风味小吃,与其说是产品,倒不如说是在经营巴蜀文化要确切得多。巴蜀文化的根脉在这里得以延伸。踏在整齐的青石板路上,恍若回到了千年前的成都,我想,这些应该算是文殊坊的魅力所在了。 提到文殊坊,当然要会说说文殊院,只有文殊院才是文殊坊的核心和精髓。文殊院的门票是成都所有景点中最便宜的,才五元。迈过尺余高的木门槛,进得院子,眼前一个清净的世界,三三两两的善男信女正在炉前焚香祈愿,偶有一两个僧人从身边走过。 文殊院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朝才改称为“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此地有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康熙皇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迹至今仍存院内。 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习惯,文殊院也是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 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宏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可称雕塑精品。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而成,工艺精细,童颜神态,体现了“童子相貌,将军威仪”的风度。还有一尊列为“空林八观之一”的缅甸玉佛,是院僧性鳞和尚于民国11年(1922年)历 尽艰辛,步行募化到缅甸请回的。另外,院内还有大小300余尊佛像,无论是石刻、铜铁铸造,还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艺术价值。文殊院里最有特色的,我认为还是这里为数不少的匾额,其中最有名的是王羲之和马识途的书法,还有一些清代王爷的墨迹和全国各大寺院住持、高僧赠送的匾额,艺术性都很高,远非民间一般的书法家所比,没想到佛家的书法艺术也能登峰造极。 文殊院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佛经、文献上万册,如院僧先宗 等3 人于每日清晨刺舌取血书写的“舌血经书”;明神宗的田妃绣的 千佛袈裟;清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院内所藏唐僧 玄奘顶骨尤为珍贵;1942年在南京发现3块唐僧顶骨,现1块留存南京,1块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块就送成都。 文殊院的左侧有一道窄窄的小回廊,穿过回廊,眼前豁然一座院子,栽着一些花花草草,中间两口放生池,成千上万的乌龟或浮或卧。两池之间,是一道廊亭,亭的两侧,几十位老人边喝茶边摆龙门阵,怡然自乐,叫人羡慕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