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拜访杜甫草堂 |
[游记]游记拜访杜甫草堂 |
2008-06-27 sina.com.cn |
游记《拜访杜甫草堂》 2008-01-07 21:43:01 大中小 标签:杂谈 拜访杜甫草堂 丹桂余香时节,趁在成都转机的间隙,我执意要去拜访杜甫草堂。大概由于小雨淅沥又临近傍晚的原因,游人并不算多。 草堂原在“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为农》)的幽僻阡陌间,如今虽说已被城市的繁华包围了,但草堂内,那种“身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的除却尘世烦扰的幽静与安然,仍会不知不觉披满全身。 草堂正门前,一条溪流宛如玉带,回环曲折,这就是“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狂夫》)所描绘的浣花溪。步入正门,碧水一泓,小桥一座,桥头,两株古树掩映下,一座敞厅老式建筑依稀可见,名为“大廨”,所谓“廨”,即官署,就是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 前行数十步,便是草堂主厅——诗史堂。读杜甫的诗,如同读一部反映唐王朝由兴盛走向衰微的历史巨著,这便是“诗史”的由来,将此厅命名为诗史堂,可见后人对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的极高评价。据说,至清代,这里仍是骚人墨客凭吊杜甫、吟诗唱和的宴聚之所。如今厅内还陈列着两张古香古色的圆桌,不免使人联想起当年文人才子临风吟唱、挥笔泼墨的情景。 走过诗史堂,抬头可见纪念杜甫的祠宇——工部祠,一座青瓦突檐、素面无饰的平房,寒梅青松环绕,朴素庄严。祠东侧,茅草做顶的碑亭内,一大石碑镌刻着“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 由碑亭向北,过一横跨溪流的小桥,但见竹丛中,一座竹篱围护,茅草覆顶,黄泥涂壁的典型农居建筑。导游说,这就是茅屋景区了。沿细溪向东数步,一扇篱笆门顺流开着,便是“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里所提到的柴门了。柴门,原是杜甫营建草堂时的院门,因其简朴低矮,诗人便取这样的名字,无不弥漫着纯朴的布衣气息。院内左边植有四棵小松树,右边栽了五棵桃树。行至此,我突然想起了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名句,“新松”莫非就是指这里的小松树?猜测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脑海中这段佳句无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杜甫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品性。 穿过松树和桃树夹道的小径,就是成“一”字型而两端略有扩展茅屋了。整座茅屋不足几十米,屋顶无片瓦,墙壁无砖石,窗户简陋得连窗棱都没有,走进去,阴暗潮湿,几件家什破旧不堪,这就是一代伟大诗人的居所吗?真的让人目不忍视!堂屋有杜甫吟诗状的大石雕,他右手握书卷(手背出奇的光亮),闭目仰头,满脸忧郁,栩栩如生。导游说,摸摸其右手,就会沾上“才气”。我实在不忍心打扰他,没有摸,而是面对雕像,虔诚地三鞠躬。站在屋檐下,听着秋风裹挟着秋雨打在树叶上的哀鸣,我突然想起“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窝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诗句,如同身受,酸楚不已。如此清苦的生活条件,诗人竟毅然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与宏愿,多么难能可贵啊!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f0f8201008uo2.html2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