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成都之行(六)从草堂到武侯祠 |
[游记]成都之行(六)从草堂到武侯祠 |
2007-07-16 |
中午,品尝成都小吃。可谓过足了瘾,龙抄手,担担面,香樟鸭,夫妻肺片,鸡丝凉面……无一不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勾引着我们的胃口,直到吃得不能再吃了,仍余意未尽。四川不愧是天府之国,数千年的富足,滋生的不仅仅是文化,还有独具特色的川菜。现在川菜在国内的流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但真想感受其魅力,还非到成都不可,菜的用料,食用的环境,在别的地方是不及的。 同样,感受杜甫和诸葛亮,也需到草堂和武侯祠。下午,先到杜甫草堂。行走在青竹绿水,芭蕉树阴之间,寻找着草堂的遗迹,感受着大诗人的遗风,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敬意和感慨。 作为一名文人,生逢乱世,不能挽乾坤于既倒,来此避难。杜甫心中的感慨是可想而知的,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及至杜甫离开时,收复河山,作者又是怎样的激动啊,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可见,作者不把这里当作他的真正的家园,不是这里不好,是国之不存,家以何为。一个有良知的诗人,总是将家国天下的情感放于自己的一腔热血之中,痛苦的酝酿,吟出几句或更多的诗,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又怎能不成为千古绝句呢? 杜甫是个孤独的,是痛苦的,又是顽强的吟者,他有仁心,但是不得作为,只好借诗歌来做天下能做之事。这未必是他本愿,恐怕他也想不到,千百年后,他会因此而成为历代推崇的“诗圣”!与李白的更具道家风骨相比,他显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儒者。 而今天要去的武侯祠中所敬奉的诸葛亮,也是一个大儒,不过他身上却似乎同时含有很多道家的意味。也难怪,据说在汉唐以前,儒道是不分的,所以才有汉朝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武侯祠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合庙。刘备在前,诸葛亮在后。按照古时前尊后卑的说法,可以看出,诸葛亮似乎更受到后人的喜欢和爱戴。他的伟大之处,好像不仅仅因为他的才能和一般人所说的智慧。 我最欣赏的是他的德,他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这个德里面,含有大道。“诸葛一生唯谨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愿做有经纶济世之才的君子之儒,不做“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小人之儒。这是诸葛亮立身的根本。所以说,我所理解的德,最主要的内涵,应该包括影响一切行为的根本性的,大的原则。德是立身之本,而智慧和才能是他的强身之道。 杜甫和诸葛亮,同为儒者,虽作为不同,但都值得人去尊敬,也是有本质的原因的。那就是二者皆有立身之本,以此,进可兼济天下,像武侯;退也可影响万世,像诗圣。 武侯祠外,我特意多留了几张影。虽然已物是人非,但“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化中。”来此游,感其怀,吾愿足矣。 |
原始链接:http://www.jsfx.net/zblog/u/1/archives/2006/99.html |
转自:36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