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四川成都游记—武侯祠追思—同程旅游博客 |
[游记]四川成都游记—武侯祠追思—同程旅游博客 |
2007-07-16 17u.com |
途经成都转机,有半天逗留时间。忽然想起杜甫的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于是与小薛一起打的去游武候祠。 从四川宾馆到武侯祠不远,大约不到二十分钟的路程。车子停下后,迎面看到一面杏黄旗,手书一个“漢”字,正门上有“汉昭烈庙”四个大字,一时让我感到奇怪,不是说去武侯祠吗?怎么到了昭烈帝刘备的庙宇。正在纳闷中,司机告诉我们:“这里最初是刘备的陵和庙。刘备死后谥号“昭烈”,其庙称“汉昭烈庙”。后来人们为纪念诸葛亮,又在庙旁修了武侯词。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庙;清初重建为君臣合庙,武侯祠在昭烈庙之后,大门横额上书“汉昭烈庙”,不过世人对诸葛亮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十分崇敬,总还是把这里叫做“武侯祠”。 武侯祠占地83.12亩,古柏苍翠,红墙环绕。主体建筑坐北面南,摆在一条中轴线上。一进大门,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立于公元809年,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镌刻。其文章、书法、刻艺极为精湛,被誉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短暂而悲壮的一生作了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和文治武功,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令人回肠荡气,百读不厌。 步入二门,一座气势雄伟、宽敞的刘备殿呈现眼前。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石柱砖墙,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富丽堂皇。殿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高3米,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正殿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出师表》、《隆中对》。整个人物布局,有如刘备正端坐在朝廷之上,让人恍若置身于朝廷之中。 我突然发现没有后主刘禅的身影,不知何故?后来询问四川朋友才知道,原来刘禅治国无能,好色又懦弱,被人蔑称为“扶不起的阿斗”,最终降魏;而刘谌面对强敌宁死不屈,后自杀殉国。后人敬佩刘谌而不齿刘禅,所以只供奉了刘备与刘谌的塑像。 穿过挂有“武侯祠”匾额的过厅,便到了诸葛亮殿。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陪祀。殿的门柱两边,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是清人赵藩所书。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联意为:用兵能攻心,反叛就会自然消除,从古至今,真正善用兵者并不好战;不审时度势,政策或宽或严都会出差错,后来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这是一幅治世名联。是的,中国古代的战略家、军事家都非穷兵黩武之徒,而是沿袭了孙子以来的攻心战略,攻城、破国非善于用兵之人所为,非不得已不能为之。其实,许多人都懂这一道理,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从古至今稍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是胸怀远大,立志治国安邦,虽良策多多,但又有几人能审时度势,准确把握,不是坐失机遇,就是操之过急。 出诸葛亮殿往西前行,就到了史称“惠陵”刘备墓。据《三国志》记载,此为刘备及甘、吴二夫人合葬墓。墓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清代所制。"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立于墓前。刘备墓是唯一可确知其位置的三国帝陵。历代王朝都设守陵户,百姓也自觉保护它。我沿着围墙缓缓地走了一圈,不禁感叹,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武侯祠无愧三国圣地,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我觉得,留在人民心中的历史总是歌颂亲民、无私、正义和勇敢,这是后人要不断汲取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到和暢园时,看到有新出版的《三国演义》小人书出售,就鼓动同行的小薛购一套回去给他儿子看看,让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我购了一本《成都武侯祠》,带回来细细研读其中的许多富有哲理的对联和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有关武侯祠的传说和故事,以史鉴今,也许能悟出一点做人做事的道理。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16898.html40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