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忠山十八寨游记 |
[游记]忠山十八寨游记 |
2008-07-01 sina.com.cn |
[原创]悠久的文化,醇厚的米酒--忠山十八寨游记 2006-03-30 19:54:00 大中小 [原创]悠久的文化,醇厚的米酒--忠山游记(1) 3月19日的忠山村(十八寨)古文化名村悠久的文化在当地杨导的解说下,变得那么的有趣难忘,但是更让我难忘的是那醇厚的米酒,让我醉倒在十七寨张老的家门口。 早上8点20分前我到三元百货中巴站点,见圈圈、火车头等驴友们早已先到,不久人来齐了,8点半发车了。才一星期不见就格外的想念,见面后就聊了起来。有几个上次没见过,新认识的,也在车上聊后认识了。大家说说笑笑,车已过了莘口,不久有一年轻的孕妇上车,坐在门口的高炮见状急忙给孕妇让座,实在是文明城的文明人呀。车上在我前面坐着两位从厦门来格氏栲玩的游客,听我们介绍后也要跟去忠山玩,一位男的姓罗年纪大概50岁左右,另一位女的姓陈20多岁,于是他们就加入到我们这个队伍中了。路上我们看到三泉高速的一些标段施工的繁忙景况,不久的将来这些村就会在高速公路的拉动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到了忠山村扑入眼帘的是村边的大广告牌,申报争创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看来村里要下大力气打造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品牌了。我们沿着村里的水泥路走到了楚三公祠,不久村里的治保主任兼导游组组长杨裕群先生来了,他自我介绍后,给我们递上了名片,当起了我们的导游。我们在他的带领下参观村里的文化古迹。他首先给我们介绍楚三公祠,这是叫杨楚三的富翁在清同治三年修建的一座房屋,里面雕梁画栋十分精美,非常讲究,木窗格上雕有兰、荷、菊、梅四季代表的花并有鹤,表示四季平安,在木窗格的图案上还隐藏了福、禄、寿、喜四个字,更为神奇的是大厅两面墙上有四朵会因四季变色的木花,还有两块黑木雕窗杨导说太珍贵了收藏在家里,如果要看到他家去看,一般装上让人看了也要马上收藏起来,怕被人偷了。他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着房屋的脊与梁、贵人门与小门等屋里的陈设布局和用途,真是当地文化研究的土专家。我听的都一愣一愣的,被他丰富的学识折服,难怪他是导游组的组长呀。圈圈、火车头他们还拿出纸和笔认真记起笔记来。 从楚三公祠出来后杨导带我们去看四贤祠。他用钥匙打开了边门,我们跟进去时,正好见到几个村民扛了一块大石上面写着“忠山里”,杨导告知过去村也叫里,我记的过去学过的历史有“三元里抗英”,那个里就是一个广东的村子。我们在大厅集中好,杨导又开始介绍,四贤祠建于元代至正二年,四位圣人从左至右依次是:朱熹、罗从彦、杨时、李侗。四个人的关系是这样的:杨时师从程颢、程颐。大家都知道杨时是宋时将乐人,所谓“程门立雪”说的就是他。杨时学成归来之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感慨地说:“吾道南矣。”后来杨时终成闽学鼻祖。 罗从彦是宋时沙县人,为杨时的弟子。李侗、朱松(朱熹之父)皆为罗从彦的弟子。李侗为南平人。朱熹为李侗的弟子。 也就是:二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朱熹大家都知道了,世有“程朱理学”,台湾学者钱穆曾论述朱熹::“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最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大陆著名学者蔡尚思进而寓论于诗:“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最为好笑的是大厅里的四个石柱子,看去象新的一样,杨导告诉大家是几个老人修理时,看柱子上的字有些看不清了,就去洗干净后用漆描了一下字,于是就成了象是后人补做的一样。另外他告知这柱子是中间大两头小的,与我们看到的一般的柱子不一样,我们细看果然如此。柱子下面是莲花座,是教育四贤祠读书的弟子要清正廉洁,出淤泥而不染。过去这里曾是村里的孩子读书的地方,象他这么大孩子都曾在此读过书,以后村里建了小学才不在这里读书了。当我们问大厅里“理学昌明”这块匾怎么是一个旅长送的时,他告诉我们当时是卢兴帮手下的一个旅长带兵驻在此地,为了筹集军饷要村民种鸦片并发给大家种子,然后每家要交200大洋,交了钱的就送这么一块匾,于是这个祠就留下了这么一块匾,听到是这么回事着实让我感到意外了。 从四贤祠出来后,有人想去看看正门,杨导告知是前些天下雨正门烂泥多,所以刚才让大家从边门进去,我才想为何走边门原来是这样的。 悠久的文化,醇厚的米酒--忠山游记(2) 从四贤祠出来后,杨导带着我们去看元朝的石桥。这座石桥很有特点,它的三个石桥墩象船形,杨导告诉我们这是为了分流洪水的,很科学,这种桥也叫石浮桥。如今河水只有过一个桥墩那么宽,可见几百年来的河水河床的变化之大,真是沧海桑田呀。大家在参观石桥时也不忘留影。 看完石桥,我们就从正对石桥的一条小道去看古民居了,杨导告知我们走的小道是蜈蚣街,当年村里的古街,但是文革时因为拉板车时打滑不好走,这段上坡路被铺上了水泥,所以只有中间还留有一条青石板是原来的。当年的人是不知要保护文物古迹的,只有现在才有这个意识。 我们先被带去看蒙古墓,实际是一个元朝茔,因为象蒙古包所以人们也就叫蒙古墓了。这是一个全石头砌的,顶象是龟背,听杨导说中间还有一个葫芦,文革时被人打断了。茔上有碑写到“朝奉之茔”,还有姜百廿二云云让人看不明白,于是杨导又给我们介绍这里面的故事,姜家有钱为了摆阔,吃饭还请乐队吹吹打打,而罗总兵的妻子就说罗总兵不如有钱人气派,于是惹得罗要杀姜,便把自己的官靴脱下一只丢到姜家的院子里,并说官靴被窃,派兵去搜就在姜家搜到了,按元朝的法偷窃官靴要灭九族的,这样姜家一百廿二人被元军总管罗浩然以这个计谋所杀,姜家之子姜朝奉为了报仇到江西赣州去学地理风水,就建这么一个茔,要在风水上镇住罗家。后来罗家真的也就败了。这个茔是目前是全省唯一的一座。看完元朝茔后我们沿着古道走去看古民居,在一条道口有一块石上面刻着“石敢当”其实还有二个字,是“泰山”两字被人建房子围墙时推掉了。杨导告诉我们过去人迷信,只要是正对着街口的地方要建房子的话,为了防止被风水冲撞自己的房子,就要在正对街口的地方树一块“泰山石敢当”,只有泰山那么大的石才能挡住邪气。 来到明朝吏部尚书陈世卿的府第,院子里的照壁都已破败,杨导说要准备修缮,我们看到照壁的砖上有些图案,杨导告知那是代表福禄寿喜四季发财的意思,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建照壁的,要有一定的身分,进门后里面两边的墙上有好多的捷报,杨导说捷报也就相当于现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它从大排到小,说明这陈家曾经人才辈出,书香门第。当然陈家的房屋原先很多,以后与人打官司输了卖了好几座。 从尚书屋出来到旁边的一座房屋去看,里面天井边的屋檐上有一个挡涧墙象火车头状,大家听到杨导这样介绍时都笑着看火车头,这个房屋的左边有个门栓杨导拉开后,带我们去看有个夹在两屋间的一个小间,是书房,小孩读书的地方,墙边有四张太师椅,中间一张方桌,前方还有一个小天井,是方便两边房屋排水,又可以增加书房的采光。 尚书第边有一条一线天古巷我们从那儿跟着杨导到保存完好的蜈蚣街,在一个房屋边我们看到了古代的店铺,杨导告诉大家这样的店铺过去这条街上很多,可见当年这个村的经济是很繁荣的。我们又到陈家祖屋去参观,这是陈世卿还没当尚书时住的地方,显然没有尚书第豪华气派。但是还是透出书香门第的味道。陈家祖屋出来后我们到庄氏家祠参观,这个祠的门前两边有石箭柱,门上有人字塔,很是气派。这里不知有何喜事正在办酒,11点多就开吃了,进门两边摆了四五桌坐满了人,我们进去参观他们吃着好奇。杨导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有一段时间当作粮店用,因为这里厅大还曾把它当作村里的礼堂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停止了,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e7c8a010002vd.html40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