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白玉蟾的归化处---崂山白云洞 2008-02-20 12:35:05 大中小 标签:崂山白云洞文化 发现了白玉蟾的归化处---崂山白云洞 在史学界和道教史上,都曾经把白玉蟾最后的归宿作为一个谜,因为白玉蟾突然失踪,从人们视野中失去了踪迹,最后连骨骸葬在何处?墓地也没有一个。 《海南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介绍这位海南文化第一人——白玉蟾,其中对白玉蟾最后的“归化何处”,有这样的阐述: 以卢教授的说法,那是在公元1231年(宋理宗绍定四年)的冬天,白玉蟾突然以36岁之年无声无息地消失了。难道,他正值盛年却突然羽化归升?但是,在白玉蟾的诗文中,有些篇章却明显是写于晚年。或者,他只是突然厌烦了这个战火不断纷争不休的俗世,转而躲进山林冷眼旁观?不管是离世也好,还是避世也罢。他最终的归宿在哪里,就如他那传奇的身世一样,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定论。 之后,作者显然是怀着对海南的热爱,演绎了下面的一个假设: 然而,在海南,有人却发现了白玉蟾的升仙崖。升仙崖在定安县声名颇盛的“文笔峰”上。在峰顶,一块凌空而起的巨石之侧,有两只巨大的脚印。那脚印五指宛然,栩栩若生。双脚踏上脚印,回首俯瞰,顿觉人在半空,直有凌虚御风之意。当地人传说,这两只脚印就是白玉蟾当年飞升留下的印痕。据说,在脚印旁边的岩石上,还曾有过一只巨大的手掌印,也是白玉蟾仙化时的遗迹,但后来被嫉妒定安风水的人给破坏了。 卢教授认为,按一般情形,如果白玉蟾最终归隐于中原的道教名山,他那些追随者没有道理不相随左右,也就不可能没有留下一些文字记载;但如果他真的渡海南归,以当时的交通,琼州海峡足以令人视为畏途,在他只身飘然归来后,中原人士称其不知所终也在情理之中。而且,白玉蟾也曾明确在诗文中表达过思乡之情。如《华阳吟》: 家在琼崖万里遥,此身来往似孤舟。 夜来梦乘西风去,目断家山空泪流。 海南一片水云天,望眼生花已十年。 忽一二时回首处,西风夕照咽悲蝉。 如此看来,归乡隐居,应该是他最好也最合情的解释了。 然而,所有的说法都只是推测,我们既找不到坚实的证据予以证明,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进行反驳。在这里,理性既然无法求证圆满,倒不如让情感去构筑一种美丽。在卢教授看来,如其找不到绝对准确的解答,不如去做合情合理的解释。相信对将最后的归宿安排在文笔峰,这位自号“海琼子”的白玉蟾,是可以九泉含笑的了。 除此文之外,最近出版的《白玉蟾文集》的作者在该书中整理编撰的《白玉蟾年谱》也基本承袭了这个说法。 先前,笔者曾试图写一本《白玉蟾评传》,在收集众多资料中,对白玉蟾最后的归宿基本都是疑问和困惑,几乎成为定论。 机缘巧合,某一天我无意之中突然发现了白玉蟾最后的归化处,也就是白玉蟾骨骸埋葬处:白玉蟾的葬身之处就在青岛崂山白云洞。 有关记载是这样: 在白云洞的东南,并列着两座山峰,南曰“大仙山”,北曰“二仙山”.白云洞和二仙山之间有一谷,因谷底地质略为平坦好走,因而称”逍遥谷“,谷中苍松秀竹,特别茂密。谷中有石塔两座,其中一座是开辟白云洞的白玉蟾(隐士)的遗骨;另一座是白云洞的开山道士田白云的遗骨。 这个发现是无意得来的,细细推敲,发现这个事实十分可信,并且对弄清白玉蟾的生平卒年都有着重大意义。 说它十分可信,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是崂山曾是道教圣地。 崂山,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距青岛市中心约40公里,是我国漫长海岸线上唯一的一座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因而崂山又被称为“近海名山”。 崂山地区的宗教是道教和佛教两大体系,尤其以道教在崂山地区流传的时间最久远,可见诸史料能溯到秦汉,距今2300年。佛教最早出现在崂山的年代是东晋,距今也有1500余年。从一些历史资料中看,在汉末“五斗米道”之前,崂山的道教活动已有一定的规模。 崂山《太清宫志·开山始基篇》载:“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前140年),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人张廉夫来崂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又于建元三年(前139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名曰‘太清宫’,为开山始祖。” 《汉书·世文志》中载有道经36部,其中部分还是汉武帝从崂山带回去的。在既无造纸术又无印刷术的西汉时期,能有成部的经书也是相当不易,当然形成这些经书的时间更应向前大大推移。 南北朝时期,北魏寇谦之把“五斗米道”改称为“天师道”,并在大江南北传播发展,崂山地区道教的经文典籍中又充实进一批符篆内容。著名的诗人李白和当时为唐王朝宫廷军师的李筠一起云游崂山,将宫庭音乐曲牌传给崂山太清宫的道士,成为太清宫沿用至今的早课经韵曲牌,这都证明了崂山被唐王朝宫廷视为一座道教仙山是可信无疑的。 唐代天佑元年甲子(904年),河南道士李哲玄来到崂山太清宫,新建一处殿堂以供奉“三皇”,并从整体上完善了太清宫布局。 后唐国光二年甲申(924年),道士刘若拙,从四川来到崂山寻访李哲玄,共谈玄机,十分契合,便留住崂山,在太清宫南侧山坡上自建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以自修。宋朝建隆元年庚申(960),宋太祖赵匡胤登基,闻知刘若拙的声名,诏其晋京,敕封他为“华盖真人”。归山重修太清宫,新建上清宫和上苑宫(即今太平宫)。 明昌六年(1195年),邱处机、刘长生等7人来到崂山“讲道传玄,宏闻教义”,崂山各道教庙殿的道士很快接受了全真派“重丛林清修,不娶妻室,不食腥荤,注重内功修养”的教义,全部归依道教全真派,成为道教全真派自开创北宋以来规模最大的丛林基地。 而白玉蟾正是南宋著名的道教南宗五祖,北方这么个声势显赫的道教圣地,能吸引他前来走访,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