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从若尔盖到孟屯河

[游记]从若尔盖到孟屯河

2007-07-25    53trip.com

从若尔盖到孟屯河
——感悟汉藏文化交融的步伐

提起若尔盖,相信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会知道,那是几十年前那支红色部队二万五千里长征曾经穿越的草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四川省北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寒湿地。说到孟屯河,恐怕知道的人就甚为廖廖了,喜欢户外驴行的朋友可能会听说过这样一个户外活动的天堂:位于成都以北178公里的汶川县上孟乡境内,有美丽的原始森林、奔腾的河流和清澈的高山海子。若尔盖县城距上孟乡不过400余公里,在我们华夏央央国度之中只不过是相距毫厘,但这种地理位置的变迁却带给我们的异样的感受。

2006年9月30日至10月6日,我与朋友寒竹来了个川北自驾游,从绵阳、平武沿涪江北上,经黄龙、川主寺到若尔盖大草原,再到甘南朗木寺,而后南下唐克、红原,又继续南行到理县米亚罗、甘堡藏寨和孟屯河。穿行在高原的秋色之中,行走在藏区的地域之内。有幸观赏川北美丽的自然风光之余,却更为汉藏文化在沿线的变换而感悟。

若尔盖大草原的早晨,金色阳光普照大地,成群的牛羊在草场上悠然沐浴,远方的臧居群落和众多帐篷升起袅袅炊烟。我们在公路边停车做饭,享受高原草场鲜美的早餐。一位身着藏服的臧族妇女从牧场姗姗而来,豪无礼貌地翻看我们车子后箱,看样子是想找什么东西。我及时制止了她的行为,与她谈话。她用不太清楚的汉话与我们交谈,她家有9口人,有50多头牦牛和100多只羊子,过着游牧生活。为表示友好,我们赠送了“莎其玛”,她才高兴地咀嚼着离开。这让我感觉到藏人的朴实可爱,一种远离城市文明的文明。我想,她的心灵一定如同这高原的天空一样洁净。在若尔盖大草原,我们看到了众多的游牧藏人,看到那些放牧的牧场和帐篷,看到很多我们看不懂的藏文,碰到很多我们记不清名字的藏族男女,体会到藏人们简单的喝酥油茶、吃糌粑的饮食方式。

从红原草原向南翻过查真梁子,也就是从黄河水系跨入长江水系,一路顺着三奥雪山的溪流南下,梭磨河与来苏河沿岸山谷针叶林到灌木林的过渡召示着海拔地理的变化。到理县米亚罗一带已是绿树与红叶交融混生,典型的长江上游防护林山区地貌。路旁的甘堡藏寨让我们的眼睛赫然开朗,独特的成群的藏居依山而建,石料堆砌的房屋透出格外的古朴。藏寨的男女老少们三五成群地闲聊,一些招揽生意的妇女和小孩总是热情地邀你去他们家去看一看,停车场的老头子只管扯票收停车费,一些藏民不停的向游人们兜售核桃、山药之类的土特产。显然,甘堡藏寨正在旅游的开发之中。我们入住藏民张正清家,感觉房间很是整洁,做出的饭菜很是可口(没有酥油茶,没有糌粑,没有牦牛肉),语言交流没有任何障碍(使用近于四川方言的汉话),他们用锅盖天线接收电视信号,可以观看中央台、四川台、凤凰台等节目。我在藏寨闲逛一番,却发现家家户户的门牌均使用汉字,并不象若尔盖那样用的是汉藏两种文字;甘堡村的村务公开栏以及当地土施官寨的介绍也全是汉文,绝不见藏文的影子;藏民们已经使用汉化的名字,张三李四王五什么的;我问过一位藏民为什么不使用藏文呢,他的反问却很有味道“讲藏话,你们能听懂吗?”我内心感慨了,原来汉文化的渗透力居然如此的强大。

告别甘堡藏寨,我们沿杂谷脑河谷的317国道下行20余公里后,又逆孟屯河谷上行27公里,便进入驴友的世界——上孟乡。第一印象便是藏居的密度较大,河谷平地种植了大遍大遍的白菜,驴友接待站比比皆是,道路上行走着很多的背包客。我们刚停车,几位村民便凑过来了,问吃什么呀,住哪里呀,要虫草吗什么什么的。他们身着汗化了的衣服,已经看不到藏人的影子。我们进住了杨华中家,饮食、起居全然是四川的习惯,与甘堡乡的感觉相差无几。上孟离成都仅178公里,成为成都的白菜供给基地,每天都有很多的卡车将大量的白菜运出山谷。我想,这就是藏区么。

若尔盖、孟屯河同属藏族居住区,同属四川省阿坝州,相距不过三四百公里。为什么汉藏文化交融的程度却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

我想到地域的分割。若尔盖草原、红原草原位于三奥雪山以北,杂谷脑河、孟屯河位于三奥雪山以南。海拔5273米的三奥主峰极其宏大的山体将南北两个地带分开,北边是海拔32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南面却是从海拔3000米到海拔1000米逐渐下降的亚热带山区。雪山的横亘不仅会带来地域、地形、气候、水土、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变化,同时也必然带来文化、民俗等人文的差异。这也许算得上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我又想到地理位置的作用。如果以成都为中心点,那么若尔盖距成都约500公里,而孟屯河距成都只200公里。很显然文化的传播是由近及远,孟屯河的汉化自然要快于若尔盖。那为什么要以成都为中心点而不考虑北边的甘肃兰州呢?我想,这可以从汉文化的历史来作评判,想必“天府之国”的成都文化的厚重已是有口皆碑了,而历史上的兰州已属“大漠孤烟直”的西域之地,中原文化的渗透过程自然要滞后很多呢。在孟屯河沿岸,村民的白菜只需5小时便可以运至成都,而若尔盖的牦牛肉需要真空包装后10小时的车程方能进入成都市场。很显然,距离是汉藏文化交融步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我也看到生产方式的差异。在若尔盖大草原,因为草原的“大”,当地的人们几乎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若大的草场上放牧,牦牛和绵羊成为主要的生活来源,同时也成为当地藏民的家庭财产,基本属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在孟屯河沿岸,村民们大量种植白菜、挖采山药,目前更是搞起旅游开发的三产业。当然汉藏的交融要密切得多。

我更想到经济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必定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央央大国的夏华之帮,从远古的历史看,便是凭借中原的富庶而不段地以其卓越的文化辐射四方,任何外族的侵入也最终会融入这种强大的文化氛围之中。而这种文化还正在渗透着我们国度的国民,正如前文所谈及的若尔盖和孟屯河的汉藏文化不同的交融和变迁。我在想呀,以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支撑,华夏汉文化的渗透又何止于我们的国度和我们的国民?

转自:http://www.53trip.com/thread-4024-1-1.html26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