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2006年国庆四川丹巴行之八__古朴悠闲的上里古镇

[游记]2006年国庆四川丹巴行之八__古朴悠闲的上里古镇

2007-07-27    sozhen.com

上里古镇是这次2006年川西丹巴之行中最回味无穷、最吸引我提笔的地方。之前行程中并没有安排这个地方,结果行程即将结束前,还有两天时间的空闲,由于一路上行程紧凑,比较辛苦,于是考虑最后在两个古镇休闲两天以结束此次旅行。这样此次川西之行有张有弛,前段辛苦,后段轻松,我想这样的安排应该算是合理的吧。
雅安的传说
雅安正在康定回成都的路上,离成都很近,只有两个小时,上里古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以北27公里。事先没有查过资料,对这个古镇不甚了解,只知道雅安最著名的是:雅鱼、雅雨、雅女。雅安“三绝”,一切因“雅雨”而生。相传雅安自古“天漏”,女娲在此补天,力竭而亡。因天上还有一道裂缝未补,因而雅安多雨,而女娲身上的佩剑坠入周公河中,被丙穴鱼吞食,化为头骨,因而雅鱼头顶骨上有一根骨剑,剑柄、剑托、剑刃齐全。又因雅雨滋润,雅鱼鲜嫩,雅女漂亮。而至于上里古镇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可看,一无所知,只是朦胧中有种感觉:一定是一个不会让我失望的地方。
初见古镇
清晨从康定坐车翻山越岭,穿过二郎山隧道,于中午十二点到达雅安,转乘中巴,四十分钟后到达上里。
下车后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马路右边的一栋长长的木制房屋,坐满了吃饭的人,热闹非凡。看着新建的房屋,我心理咯噔一下往下沉,不会是这里吧?太新了,哪象古镇呀?如果是这个样子,我宁肯马上打道回府。急忙问当地人,他指着前方。还好,不是这里,我心中又充满了希望,继续前行。
走了不到十分钟,一片古老的木制吊脚楼展现在眼前,里面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一条小溪上架着两座石板桥通向古镇。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镇口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厚重古朴,风格各异。临街的几乎全是老式铺面,与四周环抱的溪水、绿草披拂的古桥,桥边的古塔古树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古老的画卷。我不禁兴奋起来,这不正是我心中一直在寻找的古镇吗?
质朴的古街
踏进古镇的石板路,便一脚踏进历史的记忆。古朴的木屋沿街而立,清澈的河水穿镇而过。古镇街巷狭窄,店铺简朴,一色石板路;三面环水,溪流横穿,民居与古桥相映成趣。古镇中的街道纵横排成一个“井”字形,寓意“井中有水,水火不容”,由此来寄托心愿:小镇建筑免受火灾,小镇居民平安度日。古镇果然年岁不轻了,陈旧得超出想象。石桥和路板已经老旧了,凹陷的地方全是人走出来的印痕。河堤的沿岸,条石垒起宅基。墙灰四处脱落,很多地方可以瞧见砖心,屋顶青瓦的缝隙里,几株枯草随风摇曳。
古色古香的戏台
再往前去,便是古戏台了,上里是川剧的发源地之一。古戏台由石木构建,四周雕龙画风,栩栩如生。戏台下的石雕刀法犀利,生动传神。古镇人是最忠实的观众,逢年过节赶场天,川剧锣鼓响起,古镇宽敞的戏坝子人满为患。如今戏台已经挂上了电影屏幕,晚上放电影给游客欣赏,四川话叫作“坝坝电影”,颇为生动形象。
工艺精湛的古宅
古镇初名“罗绳”,相传此地因镇上的韩、杨、陈、许、张五大家族各有其背景特色而出名:韩家的银子、杨家的顶子、陈家的谷子、许家的女子、张家的碇子,于是上里俗名也叫“五家口”。五大家族中尤以韩家大宅院占地最广,迎着古桥北口20来米处,有两棵高大的古树,与古树紧紧相依的是一座古朴的门楼,这里面就是韩家大宅院了。这就是清代官吏柑廷藩家的私邸,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竣工于清道光4年,历经了三代人的雕刻,方才完工。整个大院分三处七个四合院两个龙门子组成,各个四合天井均有名,有“七星抱月”之说,至今仍居住着几十户韩姓后代。
韩家大院采取穿透式全木结构、青瓦屋面,整个建筑的门窗房檐皆为木刻浮雕、镂空雕刻,以及令人叫绝的镶嵌雕刻的装饰。房檐下的梁臂上方是镂空与浮雕结合而作的西游记故事。窗格则是整木镂空雕刻而成,所雕内容或鸟或鱼,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意思是前途无量,光耀世代。值得一说的是那窗楣上的鸟,一般大户人家里见到的雕刻也都是闭着嘴的,而韩家大院里的这些鸟都统统被雕刻成张开嘴的,这是因为朝廷里说得起话的意思,以此显示家族的地位。而每扇门窗的中央是同为镂空的雕刻,内容则各院不一,有的院子里的是红楼梦故事,有的院子里的是三国志故事,还有各种神话传说等,窗格下的嵌雕装饰除了一些是花鸟虫鱼、龙凤神兽之外,也有封神演义中的众多人物造型。韩家大院里的这些雕刻,内容之繁复,雕工之精细,各尽其妙,其家族虽早已没落了许多年了,却仍能叫人于这朴素简陋中,窥见昔日其辉煌华丽之一斑。而今,那方光宗耀祖名曰“武魁”的匾额,已经不再光彩夺目,油漆也剥落暗淡了许多。匾下进进出出的早不再是达官显贵们,只是些朴实无华的普通后辈了。试想曾经无论是怎样的显赫,也只是繁华似过眼云烟,最终的一切不都化归于平淡的山水里么。
风格各异的古桥
从古镇沿河上溯,隔着几十米就跨着一座桥,短短一公里的距离内,竟然有十余座古桥,而且无一造型相同。有拱桥、有石板桥、有石墩子、有单孔的、有七孔的、有十一孔的……这些桥梁不仅是南来北往的通道,而且再现了古镇历史和匠师的技艺。古时修桥是一个大工程,能如此密集地修建桥梁,可见历代上里的商路繁华。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分别建成于乾隆十四年和乾隆四十一年的“立交桥”和“二仙桥”。
立交桥全长二十多米,桥下有三孔专用来流水,清澈的河水从桥下悠悠而过,鸭鹅嬉戏其间,让你真正感受到“红掌拨清波”的妙趣。桥的两端还有两个高两米左右的小孔,沿河行走的小径从洞下穿过。桥面上的车马人流勤于往返的同时,桥两端顺河行走的人可悠然故我地照常走动。据史书记载,这座桥有可能是我国最古老的立交桥。古上里人曾为这座桥骄傲,为修桥的巨匠能生在上里而娱而歌,恐怕造桥人做梦也没想到他那承前启后的杰作除了方便过往乡人,甚至在数百年后仍吸引着后人浓厚兴趣。桥虽简陋,却凝聚了先人超前的智慧,那条条青石,那石拱石栏,都在述说漫长的岁月。你要是俯下身子细辨,潮湿的石面上还隐隐显现出朝廷征战遗留下的铁蹄印迹。
穿过古镇的石板路,绕过一排排明清时期的木板房,步行二十分钟便来到了镇外的二仙桥。桥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一个弧形的石拱桥,桥高10米左右, 长约20多米。桥对面还建有一个很大的香炉,上面记载着桥的历史。风雨侵袭,岁月沧桑,桥上爬满了长长的青藤,斑驳点点,桥两侧的龙头、龙尾历尽百年,风韵犹存。桥的正面,台阶已经磨损了很多。两边的护栏已经没有了,桥上丛生的杂草,更让人感觉它的历史悠久。
独特的石牌坊
石牌坊在上里古镇地域之内共有三座:双节孝牌坊、九世同居坊和陈氏贞节坊。九世同居坊和陈氏贞节坊,两坊坐西向东,一字排列,中间为通道,坊前三四十米远树立着雕花双斗桅杆一对。牌坊上刻有陈氏家史的有关记述和亲友录,文字详细地叙述了陈氏由楚入川,“九世同堂”一家人口逾千的历史,在当时可称得上汉族地区最大的家庭了,因而两次受到朝廷嘉奖,并于清嘉庆六年立坊以记之。
“双节孝”石牌坊系杨韩氏婆媳两代守节,遵诏而建。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属石质门楼式建筑,四柱三间,重檐多脊,坊高11.25米,基宽7.8米,出檐1.1米,总占地200多平方米,气势恢宏。牌坊上刻有戏曲故事20余组,人物100多个,雕工精细,人物形象生动,眉目传神。牌坊前树有全石双斗桅杆一对,分别高11米,是我国封建制度束缚妇女的见证,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品。
沧桑的古塔
古塔是体现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艺术繁荣程度的象征性建筑,上里的古塔一般分为四类:即文峰塔、建桥塔、药王塔和舍利塔。每一座古塔就是一页古镇的历史,细细翻开,能体味很多历史的悠远。
小桥流水人家
上里古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当年,马帮的铃铛和背夫的号子在这个山谷中回响,千百年来不绝如缕的茶马古道催生了一个个遥远的场镇。时光飞逝,随着贸易道路的变迁,昔日的繁荣已成为过眼云烟。然而秀丽的山川与悠游的生活方式,又赋予了它悠然自得的散漫气息——这就是集田园风光、小桥流水、古镇人家的水墨上里。
上里相对来说地处偏远,与其他江南繁华的古镇不同,这里多少透出些乡间的感觉。沿着镇中的小街向北走,出了小街,就看到镇边的绿水了。古镇对岸,是开阔的田野,突兀着大大小小十八座小山丘,奇拔秀丽,故而被形象地称为“十八罗汉拜观音”。这里是上里最庄严神圣的自然景观。小镇坐西朝东,位于四面环山的山谷平坝之中,面向田野小丘,依山傍水而卧,与四周的古树、修竹、溪水、古桥相映成趣。一条小河从镇后弯弯流过,经镇西口与白马河水在镇东汇合,二水环绕之中,竹木森林里半掩着土味十足的前朝故瓦。
远处一个个村落里,到处是低矮的木屋,飘着袅袅炊烟,屋檐下、柱子上、窗户边,挂着金黄色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串。河边古榕列岸,垂柳依依,河中白鸭戏水,河畔村妇洗衣,更为古镇增添了几多诗情画意。
岸边树下摆放着桌椅,坐满了休闲的人们。有的一个人,有的两个人,有的三五成群,有的是一家人。有喝茶的,打牌的,打麻将的,看书的,读报的,聊天的,睡觉的,吃东西的,还有发呆的,想干啥就干啥,洋溢着悠闲自在的气息。上里古镇是成都人周末度假的地方,早就听说过成都人很会享受生活,今天总算见识了。
站在高处,宛如观赏一副古老的田园画卷,于是便有了想要走进画中的欲望。
此时此刻,不知为什么,从不打牌的我突然有了打牌的冲动。平日在家在单位,打牌打麻将的活动我从不参与,一眼也不愿多看。而现在,也许是受到了感染,想融入到休闲的人群中去,想体验那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我点了一杯清茶,坐在河边树下的藤椅里,将身体半躺下去。看着碧空如洗的天空,错落有致的古屋,潺潺的流水,自由游荡的白鹅,河边垂钓的老人,其乐融融的游客。感受到风从耳边轻轻走过,水从耳边轻轻流过,小鸟从耳边轻轻飞过,白云从耳边轻轻地飘过。大自然的一切都在这里静静地流淌着、沉淀着,也包括时间和浮躁的心灵。一种不期而至的蓦然心情闪现,相信没有什么再能比此悠然自得了,我想神仙也不过如此吧。
好一个小桥流水、韵味悠长的去处。如果住上三五日,听听镇上的流水声,在河边的茶馆倒上一杯茶静静品上半天,眼望流云落日想着心事,让日子在指尖慢慢滑过,该是一件多惬意的事啊!或者泡上一壶地道的“青山绿水”,坐在挂满了老玉米的屋檐底下,品着苦茶里那份浓郁醇厚的乡土气息,要是再捧上一本心仪的书籍,或者重读一下少年时代的书信,那真是温馨得不得了。
不知不觉中,一个下午的美好时光就这样地溜走了。此时的古镇,在斜阳的余辉下,披着金黄的外衣,更有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美。不管是水车飞转,还是竹筏轻荡,一步一景,都让人置身于浓浓的古韵之中。百鸟归巢了,树林里一片唧唧喳喳的鸟鸣,微风透着一丝秋意,吹奏起一曲夕阳箫鼓。这不正是风日晴和人情好,夕阳箫鼓几人归的景致么。夕阳下远眺,溪流涓涓,潭水碧蓝,杨柳依依,烟雾轻泛,应了杜牧那句: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絮中。若是长留,留连忘返,游荡其间,很有超然世外之感,上里古镇不愧被称为四川的“周庄”。
远处开阔的田野里是辛勤耕作的农夫,偶尔也传来一声粗犷的吆喝,吼两句拖着余音的山歌,怡然而自乐。农夫们扛着犁耙,牵着耕牛,沐着夕阳走向那竹林掩映下,飘着袅袅炊烟的村庄,好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
我如痴如醉地望着眼前的一切,耳边回响起一首歌谣: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锄头在肩上,
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喔呜喔呜他们唱,
还有一支短笛也在吹响.

笑意写在脸上,
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
都随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古镇开始安静下来,屋顶上升起了袅袅炊烟,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街上的小吃很多:玉米馒头、油炸土豆丝、臭豆腐、年糕、兔头,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令人垂涎三尺。“乌骨炖山药”是当地特色菜,味道鲜美,能滋补身体,还有豆花饭。这种豆花是用山岩深处的一种泉水水点出来的,味道十分鲜美。面对如此丰富的美食,此时只恨自己只生一张嘴巴,不能尽情品尝所有美食。
古镇之夜
暮色带走了最后一抹夕阳,天已经完全暗了下来。这时的古镇已经亮起了街灯,这灯不像都市的灯光那样通明剔透,那样五光十色。是一种古色古香的、朦朦胧胧的红灯笼,与古镇房屋浑然一体。她虽不艳丽却十分得体,十分质朴。
此时,古戏楼开始放映露天电影,戏台下,一排排观众坐在自带的板凳上,还有的站在后面,或坐在旁边的店铺里观赏。一种久违的感觉袭向我,把我带到儿时的记忆中,牵引我回到了童年。
街上,一对恋人在拍结婚照,女的穿着古典的旗袍,男的着中山装,衬上怀旧的老街,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民国时期。
“咚咚”传来敲锣声,一个穿着长大褂的更夫提着锣在街上敲打。这种场景以前只在古装电视剧中见过,没想到这里竟然一直保留着中国古老的传统,让我有种时空错位的感觉。在高速发展、热衷于现代建筑的今天,许多古镇已经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正在面临着各种破坏,而上里古镇能够如此完好地保存着中国古老的传统和建筑,真是难得!
夜色已深,万籁俱静。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农家的那含混不清的狗吠,就连近处的蛐蛐仿佛也停止了鸣叫。桥两岸依旧是杨柳垂丝,河里却不见了小鸭戏水。此时的小桥,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它在这幽静的夜色中静静地歇息,像一位历经沧桑而又劳累了一天的老人在这里小酣。月儿照着小桥,小桥下河水轻潺。河水在月光的映射下泛着片片银波,片片银波在轻潺的水面忽敛忽放,忽明忽暗。 温柔如水的月光,给古镇罩上了一片朦胧的温柔。
此时,禁不住哼起了那首古老的歌谣: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想必在这里,常常也上演着游子离别故乡的最后一幕吧。有多少情谊在这里化作了杯中之月,有多少缘分在这里化作了断肠之花。生命的长空中,每一个个体有缘相遇,但世事的变化无穷,谁也不敢预料未来的日子,于是相离的人们,便将这驿站长亭放到了生命中去牵挂,以致最后干涸成了记忆的河床。也许正是因为无法预测到未来,所以在这儿无论是聚,是散,都会成为一个永久的铭记。
夜阑人静,心静如水。那首感人的旋律随着如水的月光倾泻:
夜色茫茫罩四周
天边新月如钩
回忆往事恍如梦
重寻梦境何处求
人隔千里路悠悠
未曾遥问心已愁
请明月代问候
思念的人儿泪常流

月色朦朦夜未尽

四周遭寂寞宁静
桌上寒灯光不明
伴我独坐苦孤零
人隔千里无音讯
欲待遥问终无凭
请明月代传信
寄我片纸儿为离情

古往今来,月亮代表着思念和孤独,一首《明月千里寄相思》是多少人想要表达的情怀。如水的月光照着寂静的古镇,照在深沉的夜色里,也照在我的心上,叫我“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窗前月下,而此时的我感到与月夜同行时的快乐是最真实的,是最接近心灵的对话,也是最值得珍惜的。如果说,漂泊,是生命中注定的一个元素,那么,即使身边只剩下这寂寞的星月相伴,我想我至少还拥有着一份激情在燃烧,那是足够温暖所有落单的心情的。
哪怕在深蓝色天空下的心灵,是孤独并且寂寞的,那也对快乐毫无影响,因为灵魂本身就是孤独的,所以我欣赏这曼妙的月色,甚至喜欢它与我只身单影地同行。或许人生也如此,生活更是如此,时光与你并肩同行时,不要轻易让它从我们的指尖逃走。我们应该努力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为
爱我们的人和我们所爱的人,也是为了自己。
上里的雨
清晨,天上飘着丝丝细雨,那是一种很细很细,细得你几乎都察觉不出来的雨雾。飘飘洒洒,千丝万缕,没有狂风暴雨的性情,却多了几丝袅袅的温情。上里的天气是这样的,晚上下雨。凭雨吊古,是需要缘分的,看来我的运气不错。于是撑着一把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变成了戴望舒《雨巷》中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路上只是偶尔有一两个行人悠悠走过,古镇还在安然地沉睡中没有完全苏醒,我没敢造次地喧哗,可能是怕惊动了这份安宁吧,就连鸟儿也只是极为轻声的叫着。空气中,零星的霏霏细雨,风一吹,就飘飘的,不知影踪。雨水将房顶的青瓦刷新得白亮光透,雨滴在老街的石板上跳跃出悦耳的音符。仔细听,你的心也会被雨洗得一尘不染。雨本是没有声音的,但它在天地间舒展开后,就有了声音。那是风儿卷出的声音,那是碰着窗户的声音,那是撞着树叶上的声音,那是敲击到地面的声音,那是溜进了人心里的声音。这是一首优美的曲子,这是一首雨韵。这样的雨韵大概是世上最复杂的音乐,只能从人们的心灵深处才能寻觅到它的归宿。雨,本是笔直
的下,但风卷着它,不知带向了何方。
雨雾,静静地,在青山绿水间流动着,弥漫着,混着木制门牌散发出的悠远古香和清爽空气,将我笼罩住了,令我的身心感到从未有过的舒畅。忍不住扬起下巴猛吸了几口凉爽的雾气,那空气没有一丝丝污染,它是那样的清新、那样的甘甜、那样的沁人心脾。长久沉积在肺腔中的世俗的尘垢似乎也被荡涤得干干净净,骨髓里顿时有种快感游走,精神状态也陷入似人似仙之间。
雨停了,可能是知道我即将离开,要为我送行吧。背上行囊,我的双眼已迷失了很多,我驽钝的心思也漠视了无数,上里的美丽与淳朴是我的笔力所无法达到的。
轻轻走过老街,脚步在石板上叩出清脆的声响,仿佛置身于世外,仿佛又回到了那从前的岁月,也许循着那声音走去,我们便能找到一个沧桑的桃源。
岁月匆匆,人走在路上会留下脚印,生命走过时间同样也会留下脚印。而岁月总把过去抛到了背后,就象生活总把最初的一些单纯抛到了遥远,然而,那些看似飘渺的日子呵,却是伸手可触的。那些曾经在我们灵魂里徘徊过的最初,其实还在我们心底,从未离开。当我们有天重又拾起时,总会生出一些无奈,总不免感触这悠悠如歌的岁月,还有那片刻不可逗留的生命。
再见了,我深深眷念的上里古镇,虽然只有短短一天的朝夕相处,但她的朴实无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足以令我流连忘返,并成为我又一个他乡的牵挂。
斑驳的古桥,参天的古树,古老的街市,古朴的老宅,淳朴的民风,朴素的石板路……古镇悠远的历史风韵如幻灯片似的在脑海里浮现,一闪而过,深深地留下了回忆的种子,等待在未来的日子里的某一天的某一刻,重又破土。

转自:http://www.sozhen.com/default/townarticlecon.asp?id=8645&classid=3944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