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现在我们到了九华街景区,我先向你们介绍九华街概况,再和大家一起游览各处景点。 九华街坐落化城盆地,四山环抱,方圆约4平方公里,是九华腹地中一颗明珠。唐时金地藏重建化城寺,九华街即成雏形;明、清时九华山香火极盛,以化城寺为中心的九华街初步形成。佛兴则商荣,九华街生意兴隆,一时间名噪东南。九华街是圣地的中心,寺院和佛事活动集中,是南来北往的香客和游人集散地。一千多年来,佛国沧桑,兴衰交替,九华街也随之历经波峰与波谷。1979年九华山对外开放,佛山迎盛世,街貌展新容,经过认真规划和全面修复的九华街,活力再现,生机蓬勃。它以佛教圣地、环境优美、文化品位高、生活气息浓而独显魅力,是朝山观光和休闲度假的最佳旅游街镇。九华街花雨缤纷,处处有景,可游览一天时间,我们按顺序由北向南参观吧。 “九华圣境”门坊 位于祇园寺西,迎仙桥北,九华街北大门。1987年九华山管理处兴建。优质大理石雕刻,高9米,跨度8.5米,仿清徽派建筑。横额两面镌刻清康熙御书“九华圣境”4字,中门两柱南北下方均雕有石狮。门坊端庄、典雅,是北入九华街最醒目标志。门坊西接化城峰,东面插霄峰,两峰对峙形成一狭长北入口道,似虎踞龙盘,将九华街紧紧锁在里口。过门坊即至迎仙桥,此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单孔石拱古桥,它迎接客人进入仙境。过此桥、游佛国,吉祥平安。正面祇园寺大殿恢宏、古朴,西边百岁宫下院清新、秀美。游人一进入门坊,就有圣地非凡之感。 祇园禅寺 全国重点寺院,规模居九华山四大丛林之首。寺名来自一则佛经故事:据传释迦牟尼成佛后,迦毗罗卫国(古印度)给孤独长者欲购买波斯匿王家的陀太子花园建筑精舍,作为佛祖说法的场所。太子戏言布金遍地才卖,给孤独长者不惜重金买下。后来陀也信了佛,自愿将园林献出,请释迦到此说法。于是这座园林的名字便冠上他二人的名字,全称“陀树给孤独园”,简称“园精舍”。你们看那祇园寺门联“树荣光盈宇宙,园林春色满人间”,用上了寺名,包容了典故,饶有趣味。祇园寺法相庄严、完整,为全山之最。山门殿中供灵官像,左右为哼哈二将。过山门是天王殿,殿中央前供弥勒佛,背供韦驮菩萨,你看那弥勒佛笑口常开,肚腹袒露,一副天真慈祥的模样。旁有一副名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殿左右为四大天王,它们是:东方持国天王,着白色,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着青色,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着赤色,右手缠绕一龙(或蛇),左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着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这四大天王为佛教护法神,又称”护世四天王”。由弥勒殿内行,上台阶即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中供12米高的三尊大佛,这是全山最庄严的一组大佛。这三尊大佛左为”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中为佛祖释迦牟尼佛。两侧供十八罗汉坐像,后墙两旁为文殊和普贤菩萨坐像。大殿背墙有一组高20米、宽7米巨型”海岛”,塑有观世音菩萨及善财、龙女等大小近百尊群像,主要由佛经”五十三参”故事人物组成。祇园寺佛、菩萨、罗汉塑像排列规范,工艺精湛,形象逼真,参观后能增长佛教及佛教建筑工艺的知识。 祇园寺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序寮房之一,后为四大丛林之冠。祇园寺原为子孙丛林,从第一世洞山价禅师至四十七代宽明止,传法47世。1986年恢复丛林并实行选贤制,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仁德为新任方丈。这里高僧辈出,僧材济济。清代寺院住持隆山和尚84岁圆寂,”端坐而逝”,肉身不腐,僧德高尚,为世所崇。1933年于佑任手书”大雄宝殿”现仍置于大殿。同年上海高旻寺首座了愿法师,在此开讲”地藏经”。厨房有民国时期苑口大铜锅,最大一口直径员73厘米、高缘远厘米,人称”千僧灶”,可见当时佛事之盛。九华山对外开放后,九华山佛协在此多次举办大型传戒、讲经法会和”祈祷和平息灾法会”,现每年举行水陆法会、焰口等佛事活动千余台,为全山佛事活动中心之一。 祇园寺现为九华山惟一丛林寺院,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斋堂、库:、退居寮、方丈室、讲堂和藏经楼等十余座单体建筑组成,为典型组合式建筑。其山门偏离大殿中轴线,歪置山门颇有讲究,一是为了”辟邪”,二是门向朝着开山祖寺化城寺,风水先生费了一番思考。大雄宝殿琉璃碧瓦,翘角飞檐,地位十分突出。配殿去规整而散置,分别建在几处不同高度平台上。整个建筑回环曲折,结构精妙,气宇轩昂。院内古松挺立,花草丛生,亭台:阁错落有致,实为静修佳地。祇园寺前院墙有一条石刻”泰山石敢当”,说是为了辟邪镇妖,这缘个大字十分醒目,唯祇园寺独有。 祇园寺为国家级丛林大寺,我们首先参观祇园寺,说明我们与佛有缘。现在我们沿步行道南行,可以左、右观赏迷人的园秀色。你们看:这左边是插霄峰,青山翠绿,使人开颜悦目,富有活力之感;右边两个相连的放生池,夏天水满池、莲满池,水碧、花红、叶绿,给人以清新之感。芙蓉桥东西横卧,连接环街公路,桥上车流滚滚,桥下流水潺潺。过芙蓉桥即到九华山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太白书堂。我们前去参观吧。 太白书堂 位于九华街芙蓉桥南畔。据传唐天宝年间,李白畅游九华,择东崖西麓、天池之北筑书舍,于此处读书会友。唐、宋时书舍为茅屋三间,南宋嘉熙初(1237)乡贤集资复建。1935年遭日军焚毁。九华山对外开放后,政府拨巨资兴建太白书堂,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主楼为两层仿徽派建筑,木质构架,雕梁画栋,飞阁流舟;侧房十余间,长廊回绕,民居风格。书堂内设钓鱼台、古董商店、太白酒肆等。内有太白井,泉水清洌甘甜,常年不涸;两棵千年古银杏,干挺枝繁,传为李白所植。书堂内外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近年来创设太白茶艺馆,馆主周跃进夫妇深研茶道佛理,组建茶艺表演队,多次为中外游人表演,与韩国茶艺表演队合作交流,为书堂增添了新韵。太白书堂历经兴废,明代王守仁诗云:“千古豪人去,空山尚有祠”,”回首苍茫外,青山感慨中”。昔日破败的书舍使阳明先生发出了无限的感慨,然而今日书堂宏伟典雅,古色古香,茶歌四起,文墨飘香,成为九华山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如果王守仁还在”东崖宴坐”,也许又会发出另一番感慨! 天池(庵) 位于东崖西麓,与太白书堂近邻,安徽省重点寺院。因院内有泉出石罅,下凿石池,名”天池”,故以此名庵。天池呈方口形,边宽1.5米,深1.4米。久旱不涸,久雨不盈,池水清洌,甘甜可口,为优质矿泉水。相传李白以此美泉酿造佳醅,招待诗友,自己也常常酩酊大醉。酷暑炎夏,小憩池边,顿感惬意。天池庵前有约100平方米的荷花池,游人观赏荷花,悠闲别致,闹中取静,心旷神怡。 从“天池”南行,上一小台阶,就到了东崖广场。这广场设计精美,既方又圆,四道出口,中有喷水池,明渠半边环绕。四周屋舍鳞次栉比,寺院、民居、宾馆、商店连成一体。广场东为安徽省重点寺院立庵,佛教协会在此办公。立庵的墙为黄色,天池庵也涂黄色,有些庙墙涂白色,寺庙颜色有什么讲究吗?九华山寺庙多为皖南民居式建筑,向有白墙褐瓦的特色;因黄色表示吉祥、庄重,今部分寺庙涂上黄色,亦表示同民居的区别。广场东南方,绿荫丛中有一组建筑别致的寺庙群,那是通慧庵,仁义师太肉身供奉在那里,我陪各位去参观吧。 通慧庵 位于东崖西麓,九华街东、南端,安徽省重点寺院。始建于清初,为化城寺东序寮房之一。1988年住持僧仁义重修,恢复道场,香火日盛。该寺坐东朝西,由5座民居式殿宇组成,新建有宫殿式大雄宝殿。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翠绿拥抱,环境清幽。比丘尼仁义,俗姓姜名素敏,1911年生,辽宁沈阳人。自幼与佛有缘,幼年时边读书边到庙里听诵经,能背诵《心经》、《大悲咒》。年轻时潜心医学,主攻中医针灸。1940年到五台山出家,法名仁义。1950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援朝抗美,战地行医。1953年回国后,从事医疗工作。1982年再赴五台山受具足戒。1985年朝礼九华,后又云游四方。1995年返回九华山,住持通慧庵。1995年11月28日圆寂(85岁),其徒思善遵嘱将遗体坐缸存放,1999年1月开缸,肉身完好,现涂漆供奉。比丘尼成金刚不坏之身,惟九华山独有,引起社会轰动。仁义生前由一名大家闺秀成为医生、军人、尼姑,直至不腐肉身,加之她参军卫国、行医济世、乐善好施等不凡经历,成为九华山众口皆碑的传奇式人物。 闵公墓 位于九华街东,与通慧庵毗邻,九华山著名古迹。此墓传为唐代土葬坟茔,碑中”闵公”二字依稀可辨。由于时代久运,古墓瘪陷,从中长出一株硕大枫树,墓碑渐被枫树融吞,人称”树吃碑”。对外开放后设置水泥平台,菲律宾香客沿墓旁修一条上山石级路,比丘尼妙性在墓东建闵公殿,游人络绎不绝。闵公,名让和,史称”员外”,亦称”阁老”,唐代九华山人。据传,闵公家产丰盈,乐善好施;每次斋僧99人,虚设一席以凑百数。有一天从东崖峰下来一位和尚,在闵公门前合十禅坐,不声不语。闵公上前施礼问道:“”师傅来我家是化缘还是化斋?”这和尚身披袈裟,举止文明,带着外地口音,合掌施礼答:“贫僧来此多年,修持度生,今来贵府一不化缘、二不化斋,只求一袈裟之地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闵公笑道:“这闵园百里皆我所有,何惜给你一袈裟之地!”于是应允。不料这和尚念声”无量寿佛”,脱下袈裟,随手一掷,顿时霞光万道,袈裟遍覆九十九峰。闵公惊异,知是神僧,于是伏地叩拜,连称:“不知神僧驾到,愿为佛菩萨奉献九十九峰。”闵公请神僧进屋,并传子叩拜,被僧收留为徒,法名道明。后来闵公亦皈依佛门,成为金地藏首位在家弟子。按照佛教”先进山门为长”的规矩,道明为闵公师兄。这和尚就是地藏菩萨应化的金地藏,故肉身殿供奉的金地藏像两旁左为道明,右为闵公。这就是九华山千载流传的”闵公施地”的故事。弘一大师赞道:“大士神用,不可思议。遍覆九华,一袈裟地。檀那功德,奕业垂芳。常侍大士,庄严道场。” 闵公墓旁有一组寺庙建筑群:西南为法华寺,东南有大雄宝殿、卧佛殿、地藏殿等。卧佛殿敬奉九华山最大的释迦牟尼玉卧佛,长2.45米。地藏殿中供9.9米高地藏菩萨铜像,法相庄严,香火旺盛。为什么地藏像9.9米?这表示金地藏99岁时圆寂。要全面了解金地藏,我们去参观化城寺。 化城寺 全国重点寺院。佛经有”指地化城”之说。该寺位于九华山化城峰西南,化城盆地中心,故名化城寺。平地高台上建寺,地位突出,气势非凡。寺前高悬赵朴初题写的”九华山历史文物馆”横额,遒劲秀美;四根石柱上刻有两副名联,对仗工整。一曰:“大圣道场同日月,千秋古刹护东西”;二曰:“华峰前香云缥缈,化城寺里花雨缤纷”。门前镶嵌”化城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刻。这是化城古寺光辉历史和显赫地位的展示。旧志载: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始建寺,曰:“九华”;唐开元末有僧人檀号居于此,寺额”化城”。至德初青阳县乡老诸葛节等上山,发现在东崖石室中苦修的新罗僧地藏,深为感动,于是买下檀公旧地构筑台殿,以成琳宇,请地藏大师居之。建中初年池州刺史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于新寺,于是化城寺成为地藏大师修行之所,成为九华山地藏道场开山祖寺。千余年来,古寺历经兴废,在岁月长河中依然耸立。现存四进民居式殿宇,前三进为清代建筑:一进灵官殿,二进天王殿,三进大雄宝殿。二、三进之间有一巨大四落水天井,意为”四水归明堂”。大雄宝殿全木窗门,门楣上刻有冰纹窗棂。顶中大藻井”九龙盘珠”浮雕为艺术珍品。四进藏经楼为九华山惟一明代建筑,近期按原貌修复。化城寺依地形渐次升高,结构严谨,古朴典雅,基本保存了开山祖寺原有风貌。 化城寺历史悠久,在我国佛教寺院中具有重要位置。唐时费冠卿著有《九华山化城寺记》,历代诗僧、名流留有吟咏化城寺诗文数十篇。南宋末化城寺住持僧广宗被尊为冠传禅师,明代住持僧道泰被授为北京万寿寺戒坛宗师。明万历十四年(1586)神宗敕谕地藏寺,颁藏经41函,并旧刻藏经637函;万历二十六年(1598)又向化城寺颁赐《地藏菩萨本愿真经》计175部;万历三十一年(1603)化城寺遭火,住持僧量远赴京奏闻,奉皇太后(即李太后)颁银重建化城寺兼修地藏塔院。清康熙、乾隆先后3次赐银化城寺,并御书《九华圣境》、《芬陀普教》。清咸丰七年(1875)化城寺又遭火患,官居二品的贵池籍人刘含芳携同居士捐白银一万六千三百余缗,重建大雄宝殿及其他配殿。化城寺前三进就是那时修复的。明代化城寺为全山总丛林,明、清时有东西二序七十二寮房。据《化城寺僧寮图记》载:“天下佛寺,千僧极矣,九华山化城寺当承平时寺僧三四千人。不能容则分东西二序;又不能容,各分十余寮至六七十寮之多。””化城晚钟”为九华十景之一,清人周硏赞云:“化城蒲牢一杵,声满九十九峰。”1929年住持僧虚容在化城寺创办”江南九华佛学:“。1914年成立青阳县九华山佛教会,会址设在化城寺。 对外开放后,化城寺辟为历史文物馆。二进,展出金地藏生平事迹,从金地藏”入唐求法”到”灵场终古”,展示了开山祖师卓锡九华的丰功伟绩。三进,展出珍贵历史文物700件,其中明、清藏经、贝叶经、血经、金铜印、圣旨、清帝御书等被誉为镇山之宝。1996年至1997年,该馆54件历史文物曾远至韩国汉城、庆州展出10个月,观众达50万人次,产生了轰动效应。韩国比丘尼无垢因筹办此展在汉城建立永久性金地藏展览馆。化城寺文物成为中韩佛教联谊的纽带。 化城寺石阶下有宋代石狮一对,一雌一雄,古拙浑厚。前有放生池,月牙形,据传是金地藏率众徒修建化城寺时开挖的,既为寺院防火,又为僧侣和香客放生之用。池中龟鳖成群,游鱼欢跳,吸引游人争相观赏。池前是平整、开阔的化城广场,广场中有一用石条垒成的”娘娘塔”基,是纪念金地藏母亲的。据传金地藏母亲得知金地藏卓锡九华后,万里跋涉来山寻儿回归,长时间思儿心切,加之一路风霜,眼睛快要失明。金地藏用广场边一口井中泉水为母洗眼,治好了母亲眼疾,此井后人称”明眼泉”。金地藏用心侍候母亲,并向她细说佛教因缘,母被感悟,终于留山助儿护佛,后人在广场建塔纪念,称”娘娘塔”。但是,九华山也有人称”娘娘塔”是纪念金地藏出家前的妻子的。不论是母亲还是妻子,”娘娘塔”的传说都是美丽的,都是对金地藏品格和中韩友谊的歌颂。广场四周为九华老街,一律二层民居,白墙褐瓦,古色古韵,与圣地气氛相融。 “花雨缤纷”化城寺,使我们大开眼界,化城寺外景色也十分宜人。南面的山峰为芙蓉峰,海拔900米,峰峦崛起者有五,清秀如莲花。从化城寺观芙蓉峰,犹如巨大的绿色屏风。清人汪管诗云:“群峰可自五丁开,剖就芙蓉可乱栽。常怪九华山上客,纷纷不为看山来。”芙蓉峰下三大宝殿与化城寺。相呼应,老殿旃檀林原是化城寺东序寮房。现在我们去那里参观。 旃檀林(三大宝殿) 位于九华街中心、化城寺西南,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据传初建寺时,采伐寺后琵琶形山上异香古树,这种树与南印度被佛家视为珍品的旃(zhān)檀香木极为相似,故寺名”旃檀林”。该寺为砖木结构,由4座厅堂式民居和1座大殿组成。花厅“山中天”原为接待高僧和重要客人住所,”庭中花下叙祸福,岸畔松前论醒眠”的名联,至今令人回味。寺内门窗、梁、栋、佛龛雕刻精美,藏有匾额、碑刻、法器等文物,在九华山古寺中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古寺严重损坏,无法维修,住持僧慧深于1990年开始发心筹建大雄、大悲、大愿三大宝殿,移建旃檀林老殿。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十年间三大宝殿相继落成,为九华街增添了新韵。 1994年位于老殿东南的大悲宝殿落成。宫殿式建筑,坐南朝北。殿中供怨援19米高四面千手观士音铜像,东西供陀罗尼八十四佛,后供”三十二应身”、禅宗6位祖师法像。殿前回廊悬挂一口重达5吨的幽冥大钟。殿前广场开阔,有青麻石雕制的双狮和一对麒麟,威武神勇;台阶坡面镶嵌两组九龙玉壁浮雕,形象逼真。门前矗立四柱三门大理石山门,三层叠檐,与大殿和谐映衬。1999年在老殿西建成大愿宝殿,格调与大悲殿相似。殿中供9.9米高四面金身地藏菩萨立铜像,四围供1.4米高地藏坐像120尊。2001年在大悲与大愿宝殿中间建大雄宝殿,同时移旃檀林老殿于三大宝殿南、芙蓉峰北麓,部分文物保存完好。 游览三大宝殿后,跨过人行步道,即到三庵(长生庵、龙庵、新龙庵)。三庵为清代建筑,民居式,整齐排列,一堵长院墙将庵与街市隔离,十分清静。1998年比丘尼果德在庵前新建山门殿,后又建7层千佛铜塔一座,为古寺生辉。三庵院墙外为一条古朴的老街道,长约50米,宽不足2米。两边二层民居,中间石板铺道,窄巷、古井、木板门,古貌依旧。步出这老街,蹬石级而上,就可到“曾发圆光”的神光岭了。 神光岭南尼庵群 由老街蹬石级上神光岭,沿途有净土庵、净洁精舍、广济茅蓬和无量寺等一组尼庵建筑群,与街区大寺相映衬,格调清新。净土庵为两进两厢建筑,后有翘角飞檐的观音殿。山门前竖一堵并不高大的照壁墙,上书明代憨山大师的《醒世文》,游人常驻足观看,大家可以欣赏一下这《醒世文》,“引以为训”。由净土庵上行,足蹬刻有莲花和铜钱图案的石级,神奇之感油然而生。为什么石级上要刻这两种图案呢?因为莲花是一种吉祥清净的花,出污泥而不染,佛教视莲花为圣洁的象征。石级莲花图案出自《杂宝藏经》中鹿女步迹生莲花的故事。喻意”步步生莲”,进入莲花圣境;铜钱表示布施,种“福田”,其图案喻意“步步施财”,进入布金胜地。净洁精舍是常洁师太在古百子堂遗址上新建的尼庵,由山门和大殿两部分组成,庄严、典雅。常洁师太近八十高龄,50年前与师兄常净(胞姐)来到九华山,精舍用姐妹二人法号后一字来命名,以示对离世师兄的怀念。净洁精舍以干净卫生而闻名,殿内洁白无瑕,殿周纤尘不染。山门前半月形瑶台设计精美,掩映在古树丛中,可在此歇憩小坐,倚栏观赏九华街景。在精舍东南有广济茅蓬和无量寺,规模不大,但也别具一格。这几幢尼庵各住一师一徒,相依为命。她们精进修持,坚持早晚功课;勤于劳作,一有空就下地种菜或打扫卫生。她们靠零星香火收入维护生计,生活节俭,积蓄全部用在寺庙上。”最爱山中闲日月,悠然自觉清风爽。”在这里可以体验精进修持、安适自在的尼姑生活。 上禅堂 位于神光岭南半山腰,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明代,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之徒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古人游上禅堂,称其有三最:“九华山香火甲天下,唯上禅堂最贫;风景唯上禅堂最佳;寺宇唯上禅堂最丽。”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古人称其为”三最”:(1)为什么这里香火最贫?因为香客习惯去肉身殿烧香拜菩萨,肉身宝殿近在岭头,过上禅堂片刻即到,往往这里香火少。现在不同了,上禅堂香火也很旺盛。(2)“风景唯上禅堂最佳”。乾隆年间王文禧公为上禅堂赠”秀冠云林”匾额,说明古人对此地风光早有赞誉。这里云树映带,溪涧潺流,古树环抱,常年荫绿。对外开放后加强园林管理,设置院墙,开辟林中小径,花草满园,秀竹丛生,风景更为佳丽。(3)“寺院唯上禅堂最丽”,主要指上禅堂建筑风格奇特,法相庄严。它的山门有意偏斜,谓之“”以斜辟邪”,两殿间天井明瓦覆盖,大殿与寮房拥抱,设计匠心,寓意深刻。大殿供奉释迦、观音、地藏和十八罗汉,造型生动,金碧辉煌。电视剧《西游记》第十九集《误入小雷音寺》即在此拍摄。除此之外,这里“金沙泉”的故事被传为美谈。据传唐天宝年间李白游九华,悦闻此地风光秀丽,于是前来观赏,发现一泉眼,泉水清冽甘甜,遂命名为”金沙泉”。相传金地藏《送童子下山》诗中描写的”钵洗池”就是金沙泉;泉边岩石上楷书”金沙泉”传为李白所书;泉边数株古金钱树,春天长出绿色花瓣,瓣呈圆型,似一串串铜钱;秋季树根四周落下金光灿灿的“钱币”,传为李白沽酒的钱钞所化。对外开放后,上禅堂僧众整理泉池,清污畅渠,塑”滴水观音”像,建”滴水观音亭”,”金沙泉”成为著名景点。”金沙泉”故事,九华山人有口皆碑。唐天宝年间李白确实来游九华,是否结缘“金沙泉”,姑且不必细考,但这美丽的传说,令人遐思和赞叹。 茶诗亭 从上禅堂沿山坡石级上行,一堵高院墙跃入视线,苍劲、浑厚的”南无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11个大字,使人感觉庄严和神圣。上台阶沿院墙南行,有一新颖别致的地藏大师茶诗亭(碑),这是2002年4月韩国茶文化协会捐资兴建的,碑上镌刻”大韩民国伽’山海印寺释智光”撰文:“新罗王子金乔觉,本是菩萨身应化。厌恶世俗与战乱,弃却金銮着袈裟。入唐求法悟佛道,卓锡灵山建九华。刻苦修持七五载,证道大愿成菩萨。僧德高洁誉广宇,祖国新罗传佳话。法轮常转度众生,地藏法门般若花。九华名茶品质香,中韩友谊势大发。愿立此碑永纪念,地藏精神召天下。” 由茶诗碑右转,进院门,即达肉身宝殿南广场。从广场仰视肉身宝殿,翘角凌空,气势恢宏,宛如天宫庭阙。广场北端右为灵官殿,正为转轮殿,均为肉身宝殿附属寺院。 灵官殿 两进民居式建筑,朴实无华。王灵官手持钢鞭,“三眼”圆睁,威武勇猛,时刻护卫着地藏菩萨道场。灵官属道教尊神,为什么会为地藏菩萨护法呢?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据说地藏菩萨护法神原是韦驮。明代有一位状元随母亲进香来到肉身宝殿,这时韦驮正在外地巡视。这位状元不信佛,不信地藏肉身是真的,他从母亲发髻上取出银针刺向地藏左腿,立刻流出殷红的鲜血。状元十分惊异,怕受报应旋即下山。后来韦驮回来了,见状深为痛惜和气愤。金地藏告诉他被一位状元所刺,交代韦驮”追至五里以示警告”。韦驮讹听”五里”为”五溪”,怒不可遏地追到五溪,一魔杵将状元打死。金地藏得知后责备韦驮不该动杀戒,认为他不再适合留身边护法,于是请来了王灵官。这则故事九华山家喻户晓,有人附会五溪西岸有座”状元坟”就是被韦驮打死的状元。其实,那是一座明代进士、户部侍郎汪珊的墓。人们对故事中的那位”状元”年轻气盛的过失不免痛惜,也对韦驮的忠心而莽撞感到遗憾。 转轮殿 转轮殿又名十王殿,始建于清,1973年遭火毁,1989年复建,赵朴初题额“转轮宝殿”。前后两进,民居建筑,钢混构架。前进为”阴曹地府”,塑出”阎王审鬼”的场面:顺风耳、千里眼、两尊恶煞门前护卫,(白无常、黑无常)4个鬼怪随时听差;中有”奈何桥”,牛头、马面停立桥头。左、右分列十殿阎王: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伍官王、五殿望乡王、六殿汴城王、七殿泰山府君、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除此还有”孟婆亭”和”六道轮回”,即天道、人道、地狱道、牲畜道、饿鬼道和阿修罗道。阎王审鬼的场景阴森恐怖,地狱世界令人毛骨悚然。民间传说人死后变成鬼,鬼入地狱要受阎王’审判,最后喝了孟婆的”迷魂汤”投胎转世。后进为地藏殿,供奉丈六金身地藏铜像,左为释迦牟尼在忉利天布道说法的彩色群塑,右为金地藏来华经历磨难而得道的故事。地藏殿后原有81级台阶直通肉身殿,后移至十王殿西侧。转轮殿为九华山独有,地藏菩萨入地狱,证明他”常居秽土”,既度众生,又度鬼神,反映了民俗文化,体现了地藏道场特色,是九华山佛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肉身宝殿 位于神光岭,全国重点寺院,安徽省文保单位。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原为3层石塔,安葬地藏肉身,俗称肉身塔,又名“”地藏坟”。因塔墓之地曾现圆光,后人名此地为神光岭。至宋代始建塔院,明代塔院建殿,以殿护塔,规模宏伟,后历代均有维修。1979年对外开放后曾作两次小型维修,由于风雨剥蚀,梁柱严重损坏,形成危房。1993年安徽省文物和宗教部门共同批复,住持僧圣富按原貌重修,在有关专家指导下,”修旧如旧”,保持了原貌。同时复建塔北的钟、鼓二楼。重修的肉身宝殿长、宽、高各16米,建筑面积256平方米。宫殿式,歇山顶双重檐,铁瓦盖顶,戗角凌空,琉璃生辉。殿周回廊雕梁画栋,20根石柱昂然挺立。殿中为1.8米高汉白玉塔基,上矗7层8面木质宝塔一座,每层佛龛供8尊金地藏坐像,计56尊。木塔东西为十殿阎罗站像,塔西佛台刻有38幅汉白玉浮雕。殿南门上悬黑底金字小篆横额,为北洋时期总统黎元洪书写的“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誓愿;北门上悬青花古瓷“月”(“肉”的异体字)身宝殿”竖额,其下方为”东南第一山”大匾。殿北广场开阔,“布金胜地”金碧辉煌。据传金地藏肉身因明时被某状元刺后移至该塔底,又传佛教僧众每60年打开一次地宫,探视地藏灵迹,且添油进香。这些均无确凿的史料佐证,但我们相信唐人费冠卿的记述,他在《九华山化城寺记》中记述了僧地藏肉身置石函中,三年后开缸”颜状如生”,后建塔供奉。因此地藏肉身的存在,毋庸置疑。唐人一夔《金地藏塔》诗云:“渡海离乡国,辞荣就苦空。结茅双树下,成塔万花中。”肉身宝殿是九华山佛教的宗祠,是圣地的象征。这里绿荫环抱,环境优美,游人如织,香火旺盛。每逢地藏法会,这里人山人海,守塔拜塔,盛况空前。金地藏灵场千古,肉身塔万祀千秋。 从肉身宝殿北下99级石阶到达”定心台”,金地藏99岁圆寂,石阶代表金地藏年龄。定心台下建有亭、廊,可直通地藏殿。地藏殿五开间,中供巨型地藏铜像,左侧供慈明肉身。慈明和尚俗名陈万超,江苏高邮人,1961年来山,苦行修持三十载,1991年圆寂,3年后开缸肉身不腐,遂涂漆供奉。地藏殿前为弥勒殿,弥勒殿前为高大山门。山门于1999年建造,钢混结构,长22.4米,高19米,3个门洞,面积210平方米。钱其琛题额”山门”,赵朴初题额”行愿无尽”,顶有“九龙盘珠”金塑。硕大的山门为全山佛殿山门之最。 出北大门坊,即到九华街西。门前是九华山最大的学校广场,四周草坪,间铺水泥,早上晨练的人们在这里挥拳舞剑,人声鼎沸;广场东为九华山最大的人工荷花池,莲花盛开季节,这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面是虎形峰,我们的背后是神光岭,青山映绿水,环境清幽。现在我们从这里乘车,去参观明净肉身,再去小天台。 明净禅寺 位于神光岭西山丘上,三开间平房,专供明净肉身。明净俗名徐方柱,1928年生,安徽郎溪人。幼年丧母,家境贫寒,受祖辈信佛影响,从小不茹荤腥。在家时经常帮助他人,乡人称其”菩萨心肠”。他自悟禅道,长期坚持修行,曾在家连日坐禅入定,乡人不解,将其捆绑,也不能阻止其坐修。1984年到九华山,在天台寺出家。后入住旃檀林,修持奇特,曾站禅、坐禅3年,闭关3年,不论寒暑长年赤足,闭关时有时十余日用一次餐,人们称他”疯和尚”。1992年9月在旃檀林安然示寂,弟子遵其生前保留真身的嘱咐,将其坐缸存放。1998年12月开缸,肉身完好,颜面如生,于是建寺供奉。明净和尚与仁义师太一样,都是九华山传奇式人物,尤其禅功入定,令人惊异。 小天台 位于肉身宝殿西南,安徽省重点寺院。1919年比丘尼妙量募建,原名明心寺,又名明心禅林。寺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前有陡坡,以石垒成平台,故名”小天台”。小天台居高临下,视”开阔,西北山峦起伏,烟霞缥缈;九闵公路从山腰穿行,车流不息。傍晚夕阳红遍,霞光万道,是观赏青山夕照最佳处。 从小天台东南石级下行,位于神光岭西路旁有一慈藏庵,为新建的二进、三层民居式楼宇。门前有莲花池、观音亭,供4米高童子拜观音雕像。从此沿石级东行,跨芙蓉峰,可以至回香阁,再到百岁宫。这是九华街最具观赏价值的旅游线。它把山峰、寺院和古街连为一体,可以鸟瞰九华街全貌。你们看:那百岁宫耸立山巅,似古代城堡;神光岭树影婆娑,肉身殿半明半暗。九华街的建筑,一簇簇、一丛丛,白墙褐瓦,红白相间,寺院与民居浑成一体;荷花池、石板道、广场和街区小品点缀佛国山城,古街新韵。我们沿芙蓉峰腰石板道东行,约1.5公里,即到著名景点回香阁。 华严禅寺 位于华严岭头,原名华严庵,安徽省重点寺院。华严岭是由九华街蹬石级上天台必经之地,昔日香客朝天台,多有在此烧回头香的习惯,故又名”回香阁”。寺始建于明代,明代高僧智旭在此修持多年,潜研华严经义,著述颇丰,”人来合意高谈道,客去清闲即诵经”,描写了智旭大师清静安详的修持生活。清时香火旺盛,咸丰年间寺毁于火,从此一蹶不振。1979年对外开放后,住持僧应观新建两幢配殿,后因故修复计划落空。1996年住持僧慧光发心重建,先后新建客堂、寮房、大殿和观音壁计2000平方米。山门殿前置福建青潮石大型观音壁石雕猿幅:正面《千手千眼观音》,高4米,宽约愿米,扇形结构,刻有”大悲咒”;东为《飘海观音》刻”心经”;北为《紫竹林观音》,正面篆刻”百福百寿”字图,背雕《九龙壁》。形式新颖,石质上乘,文化内涵丰富。大殿中刻有怨副抱柱对联,文采横溢,令人回味,如:“迎客松前驻足可曾悟正觉,回香阁内低头正好沐佛光;””前途九曲回环去去来来都是梦,此岭一团元气清清淡淡好参禅。”如今华严禅寺已为九华山文化旅游的佳境。 华严古寺是南往天台、西往肉身宝殿、北往九华街、东北往百岁宫的咽喉要地,风光秀丽,环境清幽,”高居山岭,天台峰峦,九华寺宇,至此一目了然。”寺旁古迎客松,干挺、枝繁、叶茂,旌形树冠,似迎接过往客人。住持僧慧光在殿西山峦新建7层佛塔,目前正施工中。 东崖云舫 东崖脊顶,巨石方正,其形如舫,故有“东崖云舫”之称。明时在脊顶建寺,万历年间名“东崖精舍”,民国初建5层走马通楼,安单接众,遂为十方丛林。1934年1月遭火毁。现寺由住持僧果慈于1995年至1996年在原址重建,坐北朝南,民居风格,内有大雄宝殿和地藏殿。殿南悬崖建有”飞弘桥”,中有六角亭,一桥连接大殿与悬崖,”天堑变通途”。东崖禅寺设计精巧,风格清新,雄踞峰顶,气势磅礴。 “东崖云舫”风光秀美,胜迹众多。相传金地藏初到九华山时,在东崖宴坐禅修,”宴坐岩”为金地藏遗迹之一。南侧为“身岩”(又名“飞身处”),岩畔有一脚印,传为金地藏所遗。西侧有一古洞穴,面积12平方米,内有磐石,常年云雾蒸腾,又名”堆云洞”,传为金地藏初栖之东崖石室,后人称”地藏洞”,”东崖宴坐”为九华古十景之一。东崖西麓有一山泉,名;”美女泉”。相传金地藏东崖苦修,每日要到洞底汲水,百般辛苦。有一天,他禅坐入定,被一毒蛇咬伤仍然”端坐无念”。这时有一美妇人前来施礼道:“适才小儿无礼,乃吾管教不严,愿向大师奉献清泉,以赎罪愆。”并指岩下即可得泉。金地藏用锡杖轻轻拨动岩边沙砾石块,果见清泉涌动。这是讲金地藏历经磨难而得到仙人相助的小故事,因果报应,寓意深刻。明王守仁曾两上九华,常在岩头端坐,留连忘返,他在《岩头闲坐漫成》诗中写道:“竟日岩头坐落花,不知何处是吾家。静听谷鸟迁乔木,闲看林蜂散午衙。翠壁泉声穿乱石,碧潭云影透晴沙。痴儿公事真难了,须信吾身自有涯。”朝廷疑王有谋反之意,派锦衣卫跟踪窥视,王守仁知有人跟踪,却与周金(一为”经”)和尚谈经论道,从而迷惑了锦衣卫。崖西”锦衣石”因此得名。继金地藏、王守仁之后,历代文人名士竞相效仿,并以东崖为题创作了众多诗文碑刻,”云舫”、”飞身处”、”云深处”等石刻,笔力苍劲,为书法珍品。登云舫远眺长江如练,横于天际;鸟瞰九华街,佛国山城尽收眼底;南望天台诸峰,似一幅天然巨画。登云舫观四方,气象万千,如临仙境。 幽冥钟亭 位于东崖禅寺西北侧。建于清同治年间,1982年按原貌修复。亭高10米,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建筑面积20平方米。亭内置万斤幽冥钟一座,清同治年间铸造,当时从山下运到东崖费时两个月。九华山是”幽冥教主”地藏王道场,故撞幽冥钟显示佛山特色,寓意深刻:一是表明幽冥世界钟声不息;二是警醒世人要众善奉行;三是闻钟声迎好运。古有”东崖钟声一杵,声闻九十九峰”之说。九华山对外开放后,山上佛协恢复了幽冥钟撞钟制度,两名僧人日夜轮流撞钟,常年不息。现在撞钟已为时尚,要求撞钟的游人和香客排队等候。海外华人通过长途电话闻听幽冥钟声,祈福、祈财、祈平安。1999年新加坡华侨陈先生在前往美国的海轮上打电话到钟亭,要求为他撞108杵幽冥钟;3天后陈先生又打来电话,说前天的钟声听到了,这次安全到达,生意顺畅,下次回国一定到九华山重谢撞钟师傅。寓居美国、英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华侨,常在乘飞机之前或在海上打电话到钟亭,要求师傅为他们撞幽冥钟。深圳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陈先生胃开刀,手术麻醉前通过手机听了九华山108杵幽冥钟声,手术顺利成功。幽冥钟难道真有那么灵吗?民间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闻钟声,心情愉快,诸事顺意。钟亭门前有副名联:“八百杵钟声撞醒痴梦,五千言慧典参破禅机。”横批是”佛法无边”。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观念变化了,现在游人并不在意和研考这名联的含意,而是热心在这里探古寻幽,观赏风景,撞钟和听钟既是信仰,也是乐趣。 从钟亭沿山脊东北行,直通百岁宫。向南下行可往九华街,这条道旁绍华舍利塔值得一看。比丘尼绍华1915年生,原籍哈尔滨。15岁随母学中医,1962年皈依佛门。1985年来九华山,住持大厦庵。师太医术高明,尤擅长骨科、妇科、痔疮医术,她配制的接骨丹和痔疮散功效奇特,治愈众多患者。1989年7月圆寂,圆寂前自知时至,瑞体放香。荼毗(火化)后收黄、绿、白、黑舍利二百余颗。其徒龙首建舍利塔纪念。其医术秘方已传徒龙首。 百岁宫 位于插霄峰摩天岭头,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明,初名”摘星庵”,又名”百岁庵”,供奉海玉肉身。海玉又名无瑕,明顺天府宛平(今北京市)人,万历年间到九华山在东崖峰北摩天岭结茅而居,取名”摘星庵”。相传他禅居期间,以黄精、丹参等野生植物为食,并刺舌血拌和银珠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费时20余年,抄完经书81卷。天启3年(员远23)9月14日,海玉自知时至,召众徒告别,并拈一偈:“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两相离。客来问我归何处?腊尽春回尽见梅。”言毕,安详而逝,终年110岁。众徒遵嘱,将其跏趺于缸中。天启六年(员远圆远)其徒慧广屡见缸出霞光,钦差王大人来山进香,亦见光霞不散。于是开缸,见其颜面如生,遂涂漆供奉。崇祯三年(1630)敕封为”应身菩萨”,赐肉身塔名”莲花宝藏”;并赐额”为善为宝”。同年,海玉徒慧广主持戒坛,立方丈,安单接众,寺名”百岁宫”。清道光年间扩建,成十方丛林。员怨17年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赐额”护国万年寺”;并题竖额”敕建万年寺,钦赐百岁宫”。百岁宫以供奉海玉肉身而闻名,”百炼见道果,岁久现佛身”,”菩萨显灵”的故事广为流传。据传清咸丰三年百岁宫失火,前进殿宇全部烧毁,在这十分危急之时,僧众一齐跪拜在海玉殿前,要求将大师肉身移出,众僧一齐动手搬移,但就是搬移不动,原来是海玉不愿离开。在大火即将烧至海玉肉身时,突然间,只见海玉双手上托,”遂发奇功”,火势即退。接着天空雷鸣闪电,顿时下起了瓢泼大雨,大火完全熄灭,海玉肉身及明、清帝王所赐的金章、玉印和血经完好无损。又传民国初期,百岁宫举办大型法会,香客多,斋堂里缺少饭碗,每每排队用餐,影响佛事。当家师正在焦急之时,突然有使者通报,说江西景德镇瓷窑厂师傅送来一车子百岁宫碗,一点数有4800只。这是怎么回事呢?据瓷厂送碗的师傅讲:“一个月前,九华山一位形体枯瘦的老法师来到我们窑厂。他合十端坐,不声不语,一连坐了3天。我们不忍心让老法师再坐下去,就前去问他有什么事?老法师说他是九华山百岁宫和尚,想在瓷窑厂烧一只碗,还要写上3个字。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老法师这点要求我们当然照办。于是给老法师一个碗坯子,他接过碗坯,写上’百岁宫’3个字。我们把碗坯送至窑内,回来时老法师不见了。出窑时,满窑碗都有’百岁宫’3个字,4800只碗一只也没有破损。我们知道这老法师是菩萨,是神僧,是菩萨指点,所以我们把满窑的碗全部送来了。”现在九华山还留有一些”百岁宫”碗,据说用了这个碗,还能消灾延寿哩。文化大革命初期,听说红卫兵破”四旧”,众僧将肉身移藏到殿西一地下石洞中,直至1978年才取出涂金供奉。1979年对外开放后,百岁宫两次维修。1986年慧庆任住持后,进行了全面修缮。现殿宇宏伟,法相庄严。海玉殿金碧辉煌,香火旺盛。 百岁宫为清代建筑,充分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形,建成了融山门、大殿、肉身殿、库寮于一体的5层走马通楼。大殿利用自然岩体龙头石为基梁,建筑与岩体巧妙结合,匠心独具。大殿屋顶为完整的皖南民居四落水顶,内部殿宇宏伟,禅房多变,曲折幽深,层层相通。寺与周围峰、石、洞融为一体,殿宇与山体有机结合,巧夺天工。百岁宫建筑为九华山古寺建筑的代表,受到中外游人一致好评。 五百罗汉堂 坐落插霄峰摩天岭,北邻百岁宫,为百岁宫附属寺院。两层楼宇,仿古宫殿式建筑,粉墙碧瓦,双层飞檐翘角,1995年至1998年住持僧慧庆兴建。楼上供奉五百罗汉群雕像,各有名号,仪态万千。五百罗汉堂与百岁宫风格和谐,共同为插霄峰增光添彩。 插霄峰 插霄峰即东崖,又名东峰,海拔817米,九华山名峰之一。此峰峻峭高耸,两侧悬崖孤削,横截九华街东。花潭涧和龙溪夹峰奔流,汇于龙池。西南为化城盆地,香烟缭绕;东北为闵园峡谷,云雾蒸腾。每当云雾从龙池涌起,触此峰则分成两股云团分别涌向九华街和闵园谷地,十分壮观。插霄峰全山都是景,悬崖、古寺、奇松、怪石相映成趣。近几年常有猴群出没,一些”猴常到寺院“作客”,为游人增添了情趣。古诗云:“绝顶览群峰,巍然插太空。溪藤青掩映,崖壑碧玲珑。”除了我们已经参观的东南胜境外,插霄峰西北还有以下著名景点: 棋盘石 位于插霄峰北,老虎洞上方。石高4米,四面悬空,上大下小,顶扁平,9米见方,刻有棋盘。传说是南、北斗星宿揽撷九华胜景,临风对弈之处。 老虎洞 位于棋盘石下方。天然石洞,进深远援9米,面积圆苑援远平方米。内有细泉从洞西渗出,传说洞为虎穴,伏虎禅师曾驯服猛虎,移栖洞内。清初洞南建有伏虎寺,有僧居住,今存遗址。古洞石门镌刻楹联:“伏虎降龙地,仙洞名山场”。洞顶上有古松数株,盘根曲爪深扎石隙。东南有石塔墓,四周丛林密布,境极清幽。 观音洞 位于插霄峰西北山腰间。自然石洞,进深8.6米,面积43平方米。洞壁雕有观音像一尊,左通幽窟,深不可测。一眼石泉自石壁倾泻而下,积蓄玉池,清冽甘美。洞内宽敞明亮,冬暖夏凉。现有一尼禅住,有禅房数间。 乌龟石 位于插霄峰西,祇园寺北。一只石龟被压在路下,”甲纹”清晰,伸颈引首,作痛苦挣扎状。传说这只龟为妖龟,常常兴风作浪,被天上神仙打入地下,上面形成一条山路,让妖龟驮路受罚,任人踏踩。 百岁宫地面缆车 从百岁宫到九华街,可沿石级步行下山,亦可乘缆车下山。缆车上站为九华山观景最佳处,尤其朝东、南观”天然睡佛”,形象逼真。缆车全长452米,高差223米,平均倾斜度56度。全套设备从奥地利引进,为国内第一条地面缆车系统。乘缆车下山可观九华街全貌,我们一天走过的景点尽在眼前,正是:“佛国风光观未足,净土烟云一车收。” 华天寺 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三天门聚龙寺北。员怨22年住持僧宽成募建,康有为题额”华天禅寺”。僧宽成酷爱书画,尤擅画兰,与康有为交情甚笃,康有为在宽成所画兰花吊屏上题诗以酬谢。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念佛堂和禅房数间,赵朴初题额”念佛禅堂”。 聚龙寺 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九华街北原三天门处,与华天寺相邻。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序寮房之一,现有大殿、山门殿和禅房数间,为民居式四合:。1992年起,住持尼慧莲整修殿宇,新塑佛像,香火日盛。她精进修持,积德行善,关爱生命,从1995年起先后在该寺门前拾到11名弃婴,其中男婴员名、女婴10名。她精心照料,日夜辛劳,多方打听孩子的父母。现被父母领走1人,7人送人抱养,寺内还有3人。这些孩子大多有了归宿,一个个聪明伶俐,经常到寺庙看望慧莲,认她为”师傅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