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包公墓园旅游包公墓园游记包公墓园评论包公墓园周边酒店包公墓.

[游记]包公墓园旅游包公墓园游记包公墓园评论包公墓园周边酒店包公墓.

2008-06-15    luopan.com

包公墓园·包公祠  (匿名)

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历史的长河中,曾涌现出一位深受人民喜爱和尊敬的清官代表——包拯。由于受《铡美案》、《打龙袍》、《怒弹国丈》和《陈州赈粮》等戏剧艺术的影响,世人一般都称颂他为包公。其实他走进艺术之宫是南宋以后的事,而在这之前,尤其是在他生前他就已名满天下了。新近出土的《包公墓志》上说他“声烈表暴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足见在他的晚年,人们便不再称他包龙图、包学士、包枢密,而是同声尊称他包公。
包拯,字希仁,安徽省合肥市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即公元999年。今年刚好是他的千年华诞,我特意拜谒了包公墓园和包公祠。他自28岁考中进士后,当过知县、知府等地方官,也做过监察御史、御史中丞等监察官员,直至出任户部副使、三司使、枢密副使等国家财政、军事要职,还一度作为正旦使出使过辽国。他曾为国为民写过一百七十一篇奏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被后人汇编成《包孝肃公奏议》,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富民强国的资治通鉴书。宋仁宗喜佑七年(1062),他病逝于都城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封谥“孝肃”。次年,由开封护丧归葬在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1984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根据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决定将考古发掘的包拯遗骸迁安于合肥的包河公园,重建“包孝肃公墓园”,用包河将墓、祠连成一片,形成完整的包
公文化区,供世人瞻仰拜谒。重建的包拯墓园是按宋代《营造法式》二品官位设计建造的,规模宏大、环境清幽而氛围凝重。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三部分组成。进入墓园大门,依次有大型照壁墙、子母双石阙、神道、望柱和石刻群,走过神道可步入供奉包拯牌位的享堂。享堂后便是包拯墓冢,呈方形覆斗式,树有“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的石碑。向北经侧门可见附墓区,主要葬有他的夫人及后代子孙。最醒目处是一块石碑,刻有“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拾级而下,通过灯火朦胧的地下走道可进入包公墓室,正中安放着长二点四米的金丝楠木棺,内敛包公遗骨。游客多在此久久停留,但基本上无人说话。
出墓园后门,向西就是包河及包公祠。一路上松柳成行,游人不绝;河中蒲荷万柄,摇曳多姿。说到包河,不能不提到包河藕。俗话说藕断丝连,然而包河藕却无丝。据说,北宋末年仁宗称帝时,执意要将合肥的一段护城河(即今包河)赏赐给包拯,包拯不便推托,只好领受。可河内有藕,藕能入市卖钱,这与包拯忌财拒贪的风范相悖,但又不能不让河里长藕,这如何是好?经反复思忖,他手书四言:此河之藕不能卖,只能供医当药材,言喻后人切记牢,休以河藕换钱财。说来也怪,自那以后包河藕日渐丝少,且食之清淡无味,唯独作药用却为上品。从此,包河藕无丝(私)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佳话,包河藕也便成了合肥市名闻遐迩的地方特产。“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想必这是老百姓借谐音附会称赞他铁面无私。
河中有一狭长的小岛——香花墩,墩上绿树繁茂成荫,花卉争奇斗艳。在这一片竹树荫翳之中,隐现着一座纯朴典雅的白墙青瓦的古式建筑,这就是“包孝肃公祠”。明朝弘治年间,庐州太守宋克明相中此地,并在这里建造了“包公书院”,让当时包家后裔及城内一些有声望的人家子弟在此读书。到明嘉靖年间,朝廷御史杨瞻重修“包公书院”,遂定名为“包公祠”。从那时起迄今460余年,由明历清,对包公祠屡有修缮增制。踏入殿堂,但见抱柱上有副对联:“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谒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大意是说,凡吾人做官当如包公一样,须有骨气,不要做那种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小人;今天来这里拜谒包公的遗像,如同见到了自己最尊崇的亲人。包公坐像高八尺,着古铜色,蹙眉平视,长须飘拂,使人一见肃然起敬。匾额题为“色正芒寒”。左边木台上摆放着三口铜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据传,可分别铡犯罪的皇亲国戚、文武官吏及平民百姓,连人间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阴曹掌人生死的阎王都害怕。这也必是老百姓想当然的事,因为不会有哪一个皇帝敢这么放权的。“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祠内的这首诗,据说原是包公贴在郡斋里的座右铭。诗言志。包公是这么想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愿天下仕宦者都能“无贻来者羞”。
不知为什么?我在殿内西边看见一块石碑,上题《李鸿章重修包孝肃祠记》,立刻就像吞食了一只苍蝇,赶忙逃离出正殿。近日报载,
合肥的李鸿章故居已整修一新,并对外开放,也吸引了不少游人。我想,这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风光,人们最喜爱来的地方还是这里。祠东边有座“廉泉”亭,亭壁也嵌一方石碑,上书《香花墩井亭记》,为清光绪年间的举人李国衡所撰。碑文记述了一个传说:昔日一太守游览包公祠,喝此井水后头痛不止,原来这太守是个贪官,才得到了这样的报应,故而给此井起名“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看来,李鸿章当年在这里题记时决不敢饮此井水。真想井边配备个带绳的小筒,好让来人都能尝尝此水。

转自:http://www.luopan.com/travel/review_detail/1506167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