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蜀山云游记 |
[游记]蜀山云游记 |
2008-06-10 51cto.com |
《蜀山云游记》——君山七十二螺 李斫岩 洞庭月夜,波光潋滟,君山帆影,映衬七十二螺。烟雨朦胧,一片寂静,遥望岳阳楼,灯火犹存。暮色苍霭,烟波荡漾,凉月高悬,清辉欲吐,似碧空凝悬玉盘,现出几点疏星。天际间偶见一两道流星掠过,眨眼即逝。 月白天青,林木蓊翳烟然,农家田园丘垄,四面清波浩瀚,风樯阵阵,此起彼浮,橹声欸乃,间以渔歌。侧顾君山,夜色沉静。天空地旷,波澜壮阔,别具一番清丽的景致。舟中三五知己,同乡好友环坐言笑,烹茗清谈,临湖煮酒对酌,谈古论今。 一轮红日远浮天际,霞光倒映在湖面之上,瞬间幻出万顷金鳞。湖口水云掩映,波光浩荡,轻舟一叶疾同箭射,略一转侧,便往斜刺里君山一面驶去,没了踪影痕迹。 洞庭山四周环水,景色旖旎。烟波浩渺,如巨大乳色丝绸静静抖动。湖中影影绰绰七十二山峰横亘湖面,似睡意未醒,披裹薄纱蝉翼雾气,如见七十二仙螺少女,脉脉含情,凝眸皓齿。登岳阳楼,间或三十里水路,泛舟前往,波涌浪摇,望七十二螺山峰,神秘莫测,娟秀玲珑,别有风韵。遥瞰洞庭水,宛如银盘中一颗温润翠玉。正是古人刘禹锡《望洞庭》诗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之景。 弃舟登岸,琅环翠屿,茶树层生。登上七十二螺山峰,在这面积不足一平方千米的小岛上,古木参天,巨石巍峨。茂林修竹,异草丛生,金龟灵现。湖岛四周环水,气候温和,雾雨蒙蒙,云雾缭绕,泥土肥沃,宜生竹茶。有罗汉竹,斑竹,方竹,实心竹,紫竹,龙竹,梅花竹,连理竹等多数种类。鸟雀竹林鸣啼,金色蜂蝶花间飞舞。山上枝叶间琉璃瓦时隐时现,亭台楼阁。时而湖边沙洲巉崖,鱼鹰逐浪,渔船穿行,马达声鸣。 传说四千多年前,相传尧帝为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尧不仅选舜为其继承人,更将其二女娥皇和女英许配与他。娥皇、女英和大舜成婚以后,非常恩爱,而且还以聪明智慧帮助大舜度过了许多难关。大舜的父亲瞽叟和他的小儿子象好几次要谋害大舜,都被娥皇、女英所击败。有一次,他们先让大舜上屋顶去修补粮仓,然后取走梯子,接着放火焚烧仓库。但是娥皇、女英事先给大舜穿上了带有飞鸟翅膀的衣服,使危急时刻,能从屋顶上飞下来。还有一次,瞽叟和象又叫大舜去淘井,趁舜在井下时机,把井口的通道堵塞,娥皇和女英事先给大舜穿上有龙形的衣服,可以潜出井底,免于这次灾难。大舜即位之后,又称虞帝,象尧一样巡行四方挑选贤人,治理民事,非常忙碌,每天在四方巡视,难得回家。在一次南巡时,不幸亡于苍梧九疑山下,二妃娥皇和女英见夫君久出未归,就四处寻找,船到洞庭被风浪打翻,湖上飘来七十二只青螺,把她们托起后聚成君山。二妃娥皇、女英站在洞庭山上日夜期盼,噩耗传来,舜帝已死,望着水云弥漫的洞庭湖,路断涛横,招魂无处,不禁令二妃肝肠寸断,悲恸欲绝,日夜以泪洗面,南望茫茫湖水,扶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血泪染竹成斑,后人称为湘妃斑竹。二妃伤心绝望,忧伤成疾,不久也双双病故,后合葬于山上。因舜帝二妃又称君妃,故后人就把这座山叫“君山”。娥皇,女英即为湘水女神,在屈原《九歌》中有《湘君》和《湘夫人》篇。从龙口下船,沿竹林蜿蜒石径,东行数百米,便是二妃墓。古墓两旁石碑上刻有二妃画像和历代诗人的佳作。墓前二十米处有一对引柱,上面有一副楷书石刻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墓的周围,湘妃斑竹莹润秀拔,竹上点点雅丽紫斑,宛如泪痕。据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足至绵软沙洲,穿梭于泪痕斑竹丛中,寻觅舜帝二妃足迹,孰谁能不为她们动情呢。浩气连远古,衷肠诉神州。神奇而多情的斑竹就生长在二妃墓的周围,丛丛簇簇,婆娑多姿,每一枝斑竹拇指粗细,呈赭黄色,黑褐色泪斑遍布竹身,密密麻麻,二妃“斑竹一枝千滴泪”,成了后世爱情忠贞的永恒象征。凡到君山游览的老人,都对斑竹偏爱有佳,或购一支拐杖,或买一副钓竿。还拿它来做折扇的扇骨。更为有趣的是,斑竹不能离开君山载种,一旦迁移别处,泪斑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与普通竹子无异。 君山碧水名天下,直把山光美色侵。据《巴陵县志》记载:君山原有三十六亭、四十八庙、五井、四台等众多名胜古迹,现已修复的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见证有“江南第一祠”之美誉的湘妃祠。有秦始皇封山印,有汉武帝射蛟台和酒香亭,吕洞宾的朗吟亭,柳毅下龙宫入口处柳毅井,有宋代农民起义的杨幺寨,飞来钟,有中国发现历史上最早的摩岩石刻,“星云图”,新石器遗址。有张之洞把人物、故事、风景、名诗词融为一体的天下第一长联,君山湘妃祠联堪称联中奇绝。唐朝诗人程贺诗云:“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原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新建洞庭山庄,茶楼酒店,玲珑雅致,别具一格。 君山银针名茶,君山金龟,洞庭银鱼,被称为君山三宝。层层茶园如条条碧绿玉带缠绕于七十二螺山峰之间,其中最为著名的碧螺春茶用春季从茶树上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每公斤碧螺春干茶则需要茶芽约十五万个。外形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其茶汤色清澈明亮,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一点五厘米,每五百克约有六七万个芽头,芽为白豪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叶底幼嫩,均匀明亮。君山银针是我国黄茶珍品,产于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中的青螺岛,自古便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传统名茶。其成品茶芽头茁壮多茸,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故得其名。冲泡时芽尖向水面悬空竖立,一分钟后继而徐徐下沉,往返循环,三起三落。竖立时,如鲜笋出土,沉落时,似皓雪纷堕,最后一根根立于壶底,玉透薄襟,好似落笋叠翠,瑞雪甘霖,香馥深沁。品饮之时,颇趣赏玩。 “君山银针”被誉为“金镶玉”,自唐代就定为贡品,专供帝王饮用。后唐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现出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着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九霄青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李嗣源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故。侍臣回答说“这乃是君山的白鹤泉柳毅井之水,冲泡黄翎毛银针茶之缘故。”明宗李嗣源心里十分高兴,当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自此君山银针名扬天下。 相传古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有一位碧螺姑娘,东洞庭山上住有一个阿祥少年。二人心心相爱。有一年,太湖中出现一条恶龙凶暴残忍,扬言要夺走碧螺姑娘,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夜晚,阿祥手持渔叉,潜到西洞庭山同恶龙博斗,直斗了七天七夜,双方都筋疲力尽,阿祥昏倒在血泊之中。碧螺姑娘为了报答阿祥救命恩情,亲自照料阿祥伤病。可是阿祥伤势一天天恶化,使碧螺姑娘心急如焚。清明这一天,碧螺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势极好,还生出了嫩绿的芽叶,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中一块沉重的巨石也落了地。而就在此时,碧螺姑娘却在不断的采茶时反而身中恶龙毒涎,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她倒在阿祥怀里,再也睁不开双眼了。阿祥悲痛欲绝,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阿祥努力培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雍陶《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也以女子发髻描写君山的形象。皮日休《缥缈峰》描写月夜中的青螺山形象更妙:“似将青螺髻,撤在明月中”。宋代黄庭坚《雨中登岳阳群望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来写君山山影重叠。任渊又注:“君山状如十二螺髻。”宋词中均把此山比作女子螺髻。苏东坡《蝶恋花》:“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更有《减字木兰花》“云鬟倾倒”写行船时山态。在君山龙口东侧,从二妃墓右侧拾阶而下的临湖岸上,便是两颗秦始皇的“封山印”了。传说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文人学士为避官兵杀戮,纷纷南逃至君山岛。秦始皇南巡游云梦驾船至君山附近,忽闻山上读书之声,勃然大怒,下令杀了所有文人,还放火烧毁全部寺院。这件事激怒湘君女神,一时突现风浪,八百里洞庭湖水骤然猛涨,滚滚狂涛扑向君山,吓得秦始皇仓皇逃命,绝望之中,侍臣告知秦始皇此洪水为湘君女神所为。秦始皇急忙掏出九龙镶金的天子玉玺,对准岩石用力盖去,留印封山,这才止住洪水,保全性命,后来每到雨季,“封山印”前逐浪翻腾,撞击山壁。撼心水吼,悲怆愤怒。人们都说那是湘君女神为冤死的文人学士们鸣不平!可见,秦始皇以威也未能制服湘君女神,最后也不得不跪求朝拜,只是那“封山印”却永久地留在了石壁上。
|
转自:http://rving.blog.51cto.com/blog/341021/7957428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