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蜀山云游记 |
[游记]蜀山云游记 |
2008-06-10 baidu.com |
《蜀山云游记》——君山七十二螺 李斫岩 洞庭月夜,波光潋滟,君山帆影,映衬七十二螺。烟雨朦胧,一片寂静,遥望岳阳楼,灯火犹存。暮色苍霭,烟波荡漾,凉月高悬,清辉欲吐,似碧空凝悬玉盘,现出几点疏星。天际间偶见一两道流星掠过,眨眼即逝。 月白天青,林木蓊翳烟然,农家田园丘垄,四面清波浩瀚,风樯阵阵,此起彼浮,橹声唉乃,间以渔歌。侧顾君山,夜色沉静。天空地旷,波澜壮阔,别具一番清丽的景致。舟中三五知己,同乡好友环坐言笑,烹茗清谈,临湖煮酒对酌,谈古论今。 一轮红日远浮天际,霞光倒映在湖面之上,瞬间幻出万顷金鳞。湖口水云掩映,波光浩荡,轻舟一叶疾同箭射,略一转侧,便往斜刺里君山一面驶去,没了踪影痕迹。 洞庭山四周环水,景色旖旎。烟波浩渺,如巨大乳色丝绸静静抖动。湖中影影绰绰七十二山峰横亘湖面,似睡意未醒,披裹薄纱蝉翼雾气,如见七十二仙螺少女,脉脉含情,凝眸皓齿。登岳阳楼,间或三十里水路,泛舟前往,波涌浪摇,望七十二螺山峰,神秘莫测,娟秀玲珑,别有风韵。遥瞰洞庭水,宛如银盘中一颗温润翠玉。正是古人刘禹锡《望洞庭》诗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之景。 弃舟登岸,琅环翠屿,茶树层生。登上七十二螺山峰,在这面积不足一平方千米的小岛上,古木参天,巨石巍峨。茂林修竹,异草丛生,金龟灵现。湖岛四周环水,气候温和,雾雨蒙蒙,云雾缭绕,泥土肥沃,宜生竹茶。有罗汉竹,斑竹,方竹,实心竹,紫竹,龙竹,梅花竹,连理竹等多数种类。鸟雀竹林鸣啼,金色蜂蝶花间飞舞。山上枝叶间琉璃瓦时隐时现,亭台楼阁。时而湖边沙洲巉崖,鱼鹰逐浪,渔船穿行,马达声鸣。 传说四千多年前,相传尧帝为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尧不仅选舜为其继承人,更将其二女娥皇和女英许配与他。娥皇、女英和大舜成婚以后,非常恩爱,而且还以聪明智慧帮助大舜度过了许多难关。大舜的父亲瞽叟和他的小儿子象好几次要谋害大舜,都被娥皇、女英所击败。有一次,他们先让大舜上屋顶去修补粮仓,然后取走梯子,接着放火焚烧仓库。但是娥皇、女英事先给大舜穿上了带有飞鸟翅膀的衣服,使危急时刻,能从屋顶上飞下来。还有一次,瞽叟和象又叫大舜去淘井,趁舜在井下时机,把井口的通道堵塞,娥皇和女英事先给大舜穿上有龙形的衣服,可以潜出井底,免于这次灾难。大舜即位之后,又称虞帝,象尧一样巡行四方挑选贤人,治理民事,非常忙碌,每天在四方巡视,难得回家。在一次南巡时,不幸亡于苍梧九疑山下,二妃娥皇和女英见夫君久出未归,就四处寻找,船到洞庭被风浪打翻,湖上飘来七十二只青螺,把她们托起后聚成君山。二妃娥皇、女英站在洞庭山上日夜期盼,噩耗传来,舜帝已死,望着水云弥漫的洞庭湖,路断涛横,招魂无处,不禁令二妃肝肠寸断,悲恸欲绝,日夜以泪洗面,南望茫茫湖水,扶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血泪染竹成斑,后人称为湘妃斑竹。二妃伤心绝望,忧伤成疾,不久也双双病故,后合葬于山上。因舜帝二妃又称君妃,故后人就把这座山叫“君山”。娥皇,女英即为湘水女神,在屈原《九歌》中有《湘君》和《湘夫人》篇。从龙口下船,沿竹林蜿蜒石径,东行数百米,便是二妃墓。古墓两旁石碑上刻有二妃画像和历代诗人的佳作。墓前二十米处有一对引柱,上面有一副楷书石刻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墓的周围,湘妃斑竹莹润秀拔,竹上点点雅丽紫斑,宛如泪痕。据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足至绵软沙洲,穿梭于泪痕斑竹丛中,寻觅舜帝二妃足迹,孰谁能不为她们动情呢。浩气连远古,衷肠诉神州。神奇而多情的斑竹就生长在二妃墓的周围,丛丛簇簇,婆娑多姿,每一枝斑竹拇指粗细,呈赭黄色,黑褐色泪斑遍布竹身,密密麻麻,二妃“斑竹一枝千滴泪”,成了后世爱情忠贞的永恒象征。凡到君山游览的老人,都对斑竹偏爱有佳,或购一支拐杖,或买一副钓竿。还拿它来做折扇的扇骨。更为有趣的是,斑竹不能离开君山载种,一旦迁移别处,泪斑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与普通竹子无异。 |
转自:http://tieba.baidu.com/f?kz=39313205732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