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记王四清的大龙山情缘

[游记]记王四清的大龙山情缘

2008-05-22    sina.com.cn

汪宜昕先生 龙山晓黛——记王四清的大龙山情缘

2006-08-27 14:27:32

大中小

龙山晓黛 ——记青年画家王四清的大龙山情缘 山以画载,画以人传。

大龙山,蜿蜒百里,盘驻安庆北郊,这里,曾是近代山水画家萧谦中的卧游之境,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的诞生地,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艺宛之流。又因为山青水冽,僧宇庵庙棋布,文风甚行,引驻着许多的诗人墨客来此吟哦,留下了不少瑰丽的骚文佳句。明钱万选“皖江北望倚天青,大小龙山开障屏。有泉似觉喷沧海,不雨常闻掣紫霆”的画龙点晴之笔,响衬它“独不类他山”赞誉。岁月的风掩雨没,再加上它的贫瘠与僻壤,如今,曾经聒噪一时的大龙山逐渐淡出世人的眼耳。“岁月无情人有情”,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年画家为了重振它的昔日丰姿,寒尽暑来的奔、传、写、绘着,把一面面大龙山的壮骨倩影展拓向全国各地。他,就是现供职于安庆市郊区宣传部的青年画家王四清先生。近日,我心临其境了他的一路创作足迹,了解了一段这位年轻山水画家的峦山故事。

梦开始的地方

“夜晚纳凉时,望着山上的奇形怪石想象和编造着幼稚的童话,还听外婆讲山里的故事,夜里便做着各种各样或甜蜜或恐怖的梦。”(摘自王四清的电视散文《寻梦鲍冲湖》)四清生长于龙山山麓石塘湖岸,儿童时代,同伙伴们在湖边嬉玩,去湖中游泳,浅水滩里摸鱼捉虾,漫幻般的日子,让他“沉醉不知归路”,加上满腹故事的外婆时常根据大龙山的一泉一脉叙述着美丽的传说,深深拨动着他的心弦,面对神秘莫测的神话故事,常有一种想揭开它面纱的念头。

读了几年书后,文字天赋本高的他开始付笔而动,四处搜集有关龙山的传闻,整理润稿,午夜三更,乐趣无穷,修编出一套《大龙山的传说》,试着给各家报刊投稿。1984年,第一篇《龙哥与凤妹》在首次开辟“故事会”专栏的《安庆新闻报》上发表,接着该报又陆续刊登其作品“螺蛳山与大杵山”、“飞鹅头”、“青龙衣”等多篇习作,激发起四清写作的潜能,他一下子感觉到大龙山是一本文学宝库,他又四处网罗了一批龙山一带的民俗、民谣、民联,均发往全国各地报刊,初次显露出龙山的文化内涵。

二十岁后,在报纸上屡露脸的他很快被区政府相中,聘任为大枫乡文化站工作,他兴奋不已,写劲更足。在文化站任职的四年间,他不嫌待遇的微薄,一鼓作气创办了全市唯一的站办小报《石塘风》,内容围绕大龙山及周围的民间文化,定期出版推给读者。他采、写、编,到审、较、版负责一条龙的工作,任务的艰辛,可想而知。但他很快不满足现状,扩大《石塘风》的影响,联络全乡及辐射到龙山周边的怀宁、桐城一带的文艺爱好者,成立了“大枫乡书画协会”、“大枫乡文艺爱好者协会”、“大枫乡文学小组”,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力量,创新出大量的大龙山民间作品,不少被《农民日报》、《安徽日报》、《文化周刊》、《安庆日报》、《乡情报》等各大报纸、杂志刊发转载。为了继续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他还组织大家创作展现郊区新风貌的民歌、民曲,涉山过水送戏下村到户演出,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欢迎称赞,由此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褒奖,送予他“首届全区十佳青年”的称号。

四年文化站的工作,一千多个辛苦时光,给他锻炼出一副勇者无惧的身骨;四年流诸笔端的生活,是他激情燃烧畅游龙山之梦的一个开端。

深入龙山之核 丹心一片苦作乐

旧时,大龙山是佛教圣地,是众家信徒膜拜场所,有“大龙山有七十二庵”之说。明黄浩浩诗曰:"便与渔翁长结伴,问津何必武陵溪",高深宁静的佛家禅境令四清无限着迷,也迫使着他腾起了一股挖掘、宣传它人文地理深核的使命感。

九十年代,他借调到郊区宣传部任《安庆郊区报》“大龙山”文艺副刊编辑,期间,他抛开一切繁事琐念,开辟一条量体裁衣、雅俗共赏“大龙山”风味的副刊特色。他知道,要把副刊办好,全方位的使它精致化、质感化,仅凭个人的揣摩、旁征博引是不够的,必须吃些苦头,深入龙山骨髓,以摄猎照片、撰笔会意等图文并茂形式揭示出它“梦娜丽莎”样的笑容。于是,他独自一人,身背相机,踏上了一条大龙山的文化步履。常常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他走进“龙山第一刹”圆照寺,攀登日照峰,拜僧访尼,探寻着它的远古韵律,瞻仰它的来龙去脉。多少次的来来返返,寺庙周围的古龄银杏树、求子石、长矛洞皆让他乐不思蜀,不知不觉中,天已黑幕,他留宿寺里,挑灯难寐,整理所见所闻,修饰成章。

有一年夏天,当他从资料上记载得知大龙山深处还有座唐朝古塔——圆寂塔时,兴奋不已,为了寻到沉没龙山角落久远的圣塔,他多方奔走打听,去图书馆查阅路标,得到些蛛丝马迹,立马赴寻求之路。他从清晨走到弓月上弦,早已汗流浃背,皮肤也被荆刺划得伤痕累累,终是未果,但他毫不灰心,来年春季,四清由一位好友的陪伴引导下,在大龙山深处经过4个小时艰难跋涉,才见到了这座历尽千年风雨的古塔尊容,他激动难掩,把身体的疲惫早抛到脑外,举起相机给它拍了个遍,回去作文插图,通过报纸等媒界脱颖出这座闺居龙山深处的唐代风韵。

十年来,在四清先生披荆斩藜、千辛万苦下,一步步把龙山面纱层层掰剥,一大批龙山之眼的景点文观:“十里杏花红两湾”、“灵山石树穿云间”、“龙岫烟云第一刹”、“天开图画观音石”等奇形怪韵通过他数十篇鲜活的文字、灵感聚焦、相机镜头丰润了“大龙山”版面,嵌入了省内外诸家刊物,填补了现代的字里行间龙山少身影的空白,引起了读者们的观注。1999年,《安庆日报.下午版》特辟专栏“北郊走笔”,连续刊发这些美文美图。大龙山鲜活了,而王四清,依然默默无闻游云在它的怀抱,继续为宣传它的面容挥撒着热血丹心。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44a12010005pw.html69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