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使人们保持了对诗歌的记忆的著名诗人顾城,曾经说过大致意思是这样的话:历史上,中国人也就幻造了两个家园——桃花源和大观园。按照我个人浅薄的理解,两者分别代表了两种典型的美,前者更多地呈现朴实、纯净的美,也就是天然的美;后者更多地美在华丽、雕饰,也就是人文的美。 皖南天柱山美得纯净,像桃花源。 我是说我看见的天柱山。书上的天柱山据说是人文荟萃的。书上说这里曾经是古皖文化的发祥地,佛道两教的道场盛地,还是京剧徽班故里、黄梅戏之乡和《孔雀东南飞》、“小乔初嫁”爱情故事的发生地。这里还有属于新石器文化的薛家岗遗址,还有现存历代名人书刻300多幅的摩崖石刻。十多年前余秋雨先生上山时没能看见任何人文遗迹,他从山上下来后,写了篇《寂寞天柱山》,尽管他在文中对天柱山的自然景观十分赏识,但他还是明显地失望,他还分析得出结论,是历代兵燹的反复洗劫,致使人文遗迹荡然无存,在时时处处要追问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学者看来,天柱山是寂寞的了。 我看见的天柱山,她那本色的天然之美,已经足以令人倾倒了——因为我们是普通的游客么,对价值意义之类懒得追寻,只对“风景”本身感兴趣,只要觉得“好看”“好玩”就足矣,那些价值意义之类就麻烦专家学者们吧。 我第一眼看见的天柱山是在它脚下,恰好在雨后的清晨,没有太阳,但决不阴暗,是一种透明的清亮,整座山恬静如处子,幽美而不冷傲,含蓄而可亲近。时而白雾漫过,山如少女羞而掩面,姿态阿娜,雾如飘逸的婚沙,典雅而圣洁。同行者个个游历丰富,这美景还是勾得他们顾不得坐缆车而捷足翻飞,景区入口似乎有个寺庙,他们余光都没扫一下。空气清香,呼吸如饮醇醪,绿色浓郁,眼球饱受按摩。流水与飞鸟唱和,脚步与山道齐舞。忽然间巨大的雾团席卷而来,犹如钱塘江大潮轰然推进,山峦在顷刻之间被遮蔽,顿时山与天共色,人与山一体,此时何时,莫非自己成仙了?果然身轻如燕,一口气就到了天蛙峰。驻足远眺,一片翠绿之上,几个山峰白得古怪,感觉就像正与少女曼妙起舞时,突然间出现了几位仙风道骨、满头飘着长长白发的老人,在居高临下地注视着你,你不得不对他们肃然起敬,沉醉的心也只好收敛几分。导游指着最左面的山头说,那是飞来峰,那块像帽子样扣着的石头叫飞来石,胡子拉茬的其实是岩石上的松树,可与黄山迎客松媲美的天柱松王就在上面,松王的背后就是主峰——天柱峰。那就赶紧上吧。 缆车真是可爱,一刻钟光景我们就到了飞来峰脚下。这时,天光透出金色,天空明亮却不耀眼,一阵山风迎面扑来,微凉爽冽。回身朝下看,呀!雾海在我们脚下汹涌澎湃,无数山头隐约其中,仿佛大小岛屿在大海里浮沉。再看看天蛙峰,那也叫峰啊,不就是个馒头么,可怜的余秋雨先生爬到那里就止步了,也算登了天柱山?山到了这里树木很少(偶尔从石逢里钻出来的却是珍珠黄杨之类珍稀的植物),这里是石头的世界,玩石头的人到了这里一定会痴掉的。而我们普通的游客只觉得老天爷用巨石垒筑的被称为神秘谷的上山路非常有趣,在手足并用的说笑声中,偶尔眺望一下半山腰一平如砥的炼丹湖,几分疲累即刻烟消云散。终于与天柱松王照面了。王就是王,它在万丈绝壁上巍然屹立,身处绝险而气度从容,任谁在它面前都敬畏有加。在它背后,天柱山主峰——天柱峰悄然耸立,松王仿佛是它的守护神。如此英姿的神守护着的该是怎样不凡的主?我们已经隐隐约约感到天柱峰的威力在摄入我们的身心。 果然,天柱峰不愧为天的柱石,它那白金刚般的挺拔身躯,强烈地散发着无限神力,它那种擎天而起的磅礴气势,逼得我们只能在远处拜望,群峰都拱伏在它脚下,云也够不着它,人这么渺小,也就只能折服赞叹了,连汉武大帝不也只能对着它拜几拜么?在它上面,苍天很安详……导游在一边讲解着峰上石刻的故事,同伴们兴奋地照着相,我却只顾发呆地看——远古传说中的擎天柱,我终于见到你了!心里分明有着某种冲动,那是飞翔的欲望,要是能飞该多好啊!就绕着峰四周飞,不往顶上落——那是要亵渎神明的…… 在天柱峰面前,我似有所悟:大自然的本色才是美的源泉。如果我们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不要轻易去改变它,保持它的本来面目,让游人自己去鉴赏体会,这不很好吗? 天柱山,愿你永远保持自己的本色吧!愿你永远保持自己的纯净,那是真正的美! 话说回来,经过多年的开发,天柱山的人文景点已经丰富起来,诸如三祖寺,佛光寺,胭脂井,孔雀坟,王安石读书台,张恨水故居……听景区负责人介绍,余秋雨先生本来想重上天柱山的,但因太忙未能成行,不知他如果真的再去会是怎样的感受? 从山顶下来,还去了由道道瀑布构成的天柱山大峡谷,那是另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恕不赘述,留着读者朋友自己去欣赏吧。 我们只到了天柱山的一只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