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境内与昭关齐名的历史人文景点还有褒禅山及其代表景点华阳洞。 七月十三日下午,我们驱车沿着含(山)芜(湖)公路向东北驶去,大约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车拐向了盘旋的山间小路,小路是由石子柏油铺就的,小路虽然不宽,但很平坦,小路两旁是碧绿的青山,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叫不上名字的林木、竹子等,远远地望去,与山顶相连的是悠闲缓慢移动的蓝天白云,小山上白帆点点,在高高的竹林间飞来落去,同行的含山县检察院办公室主任告诉我们,原来那是数也数不清的白鹭,竹子摇曳着的神韵,都是它们的功劳!越往深行,越感觉到山路狭窄,路旁边的竹子树叶不停地挥扫着车窗,山上的树林也愈加的翠绿,眼看路已到了尽头,可将要行到尽头,又是一片开阔,不仅看到了青山,还有绿水,我们到了褒禅山下!无怪乎慧褒和尚死后埋葬于此。宁静祥和的慧褒有青山绿水作陪,候鸟白云为伴,也算是修行造化使然吧。慧褒这一葬,历经历史的洗礼,以讹传讹,由花山而华山,至今演变成了褒禅山! 听导游介绍,褒禅山由群峰组成,东为灵芝山,中为起云峰,西有鳌鱼岭。华阳洞是褒禅山旅游区的主景观,洞深1600米,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高耸挺拔,“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起云峰满山林木葱茏,枫叶、葛藤和知名、不知名的山花,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华阳洞,洞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前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我们游览的路线与王相反。华阳洞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洞中文房四宝。入洞之后,象是到了另一个天地,经河上泛舟,离舟而行,不远处既可看到一硕大悬立的毛笔,笔端象是蘸满了墨汁,饱满,鲜亮,湿润,这是自然天成的钟乳石造型。呼吸着凉爽湿润的空气,缓缓而行,偶尔有水滴落在头上,肩上,心中便会生出诗意来,好吧,满足你的心愿,上帝刚送你你一支神来之笔,就再送你天然墨宝,一方砚台。观赏过硕笔,行不多远,随意用手一摸洞顶处,满手的乌黑,用手摸去,放在鼻下闻一闻,墨香飘进肺腑,神清气爽,真的有话在心中涌动,有意境再现,好象再现了历史,在史河中泛舟,墨来了,旁边就有一砚台,这也是天成的岩石,其形酷似一砚台,你可以把摸来的墨置入砚中,砚好墨后,就会有手感质地极为上乘的一方宣纸送到你的眼前,尺余见方的宣纸,摸上去手感极好,象极了宣纸,可以尽情地抒发你的情怀了,呵呵,可是你千万千万不要得意忘形,这方宣纸也是岩石天然自成!游褒禅山已经过去近一个月了,有些景物已经忘记,可是,唯独华阳洞中的这房中四宝给我留下的印象,至今萦绕于我的心中。 如果仅仅是慧褒和尚埋葬于此,可能褒禅山还不会这么出名,因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使得褒禅山闻名于世。《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我们上中学的时候这篇游记被编入课本,至今耳熟能详:“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是啊,“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哪里是游记,分明是一篇劝学篇、历志篇。立志进取,求真务实,是这篇游记教给我的,足以受用一生。 写于2006年8月24日 评论 (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