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img]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曰‘褒禅’......” 著名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他34岁往舒州任职途中,游历褒禅,举火探洞,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游褒禅山记》。胸怀变法之志的王安石,在文中以事喻理,借游山探洞、寻访奇妙需要胆略和勇气,曲折地表达了他不畏艰难,立志变革的宏大政治抱负。而褒禅山和华阳洞也因这篇华章美文而名扬天下。 褒禅山在含山县城以东7.5公里处,是几座山的统称。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传说有一罗汉出生于此,饮食后投碗于岭上,至今仍可见其坐卧痕迹,因此又称碗儿岭。 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和尚云游至此,见山中龙女泉、白龟泉等大小泉水终年流淌,起云峰、鳌鱼岭等大小山峰如列翠屏,遂结庐山下,死后其弟子将山名改为褒禅山。这也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开篇所述的内容。慧褒草庐后经宋朝高僧中慧和尚扩建为褒禅寺,到明朝,师德和尚再次重建,大殿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引来无数香客游人,并留下许多赞美诗章。寺后有7层宝塔,大小各一座,建于北宋元丰年间。随着历史变迁,褒禅寺塔历经沧桑,损毁严重,近年来当地政府已经开始修整恢复。 褒禅山最为诱人的去处当为华阳洞。褒禅山上有4处溶洞,分别为天洞、碑洞、门洞、地洞。其中碑洞名为四海,亦即王安石游记中所记“华山洞”。碑洞环空经丈,左折如楼,石罅流泉,淙淙可闻。洞内有游人题字很多,以“华阳”和“万象皆空”两处题字最为醒目。还有一处题有“通判江南杨构至淮南轩事遇华阳洞熙宁四年二月九日刻”的碑文,其布局严谨,笔力遒劲,极有观赏价值。碑洞往上至山腰有地洞,为4洞中最深,也就是王安石在游记中极尽铺陈之后洞,以险绝见长。后洞洞口,怪石嶙峋,初入洞,只觉巨石压顶,略显挤压,前进20~30米,豁然开朗,洞顶高达数层楼,四面石钟乳巨挂,如怪兽獠牙,似百花怒放,形状各异,景象奇绝。再向前,横一深潭,潭水清澈,寒冷彻骨,洞顶水珠,如雨点纷落潭中,水气迷雾。绕过水潭援石壁攀行,路愈窄,洞更崎,有时直跌而下,有时一洼挡路。深入约400米,又见一大水潭,左前方一道瀑布直泻而下,洞壁景象更为神奇,犹如鬼斧神功,真可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此时,以为洞已穷尽,然而透过瀑布隐约可见还有洞口被潭水淹没。据当地人传说,曾有人将谷壳撒入潭中,不多日则见浮现在20公里外的和县城内西街的一口古井之中。当然这仅仅是传说,无人能够考证,然而华阳地洞至此没有穷尽则是可以肯定的。 褒禅山还流传着一些神奇的传说。那山头巨石上的几个又大又圆的石坑,传说是仙人下棋的遗迹;私姑洞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传说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因养了私生子,被迫逃进山洞隐居,从此,她那涟涟泪水化作了汩汩的溪流。褒禅山的竹子也算一奇,均为双节,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率众在这种竹内暗藏兵器,奇袭敌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