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冯岁平点校本栈云峡雨稿评介 |
[游记]冯岁平点校本栈云峡雨稿评介 |
2007-07-16 gov.cn |
[推荐]冯岁平点校本《栈云峡雨稿》评介 秦山蜀水笔底收 ——冯岁平点校本《栈云峡雨稿》评介 孙启祥 中日之间有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日本学人游历中国并留下诗文集的,可以追溯到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18岁的日本僧人释雪村来到中国,系狱长安(今陕西西安),流徙成都,著诗篇《岷峨集》以传后世。雪村在中国的经历,只是日本人旅游中国的序幕。而大幕的真正拉开,则在500多年后日本全盘西化取得成功的明治时期。斯时,日本学人、军人、商人、外交官和宗教界人士纷纷涌入中国,并用本国文字或汉文记录所见所感,所撰游记、诗篇汗牛充栋。而汉文体中国游记,则以竹添井井的《栈云峡雨稿》、冈千仞的《观光纪游》和山本宪的《燕山楚水纪游》最为著名。国内出版的《栈云峡雨稿》,又以汉中博物馆馆长冯岁平先生点校、2006年11月三秦出版社的版本最为完备。 竹添井井,原名光鸿,字渐卿,号井井,通称进一郎,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和外交官。明治八年(清光绪元年,1875年)十一月,33岁的竹添井井随日本驻华公使出使清国,任书记官。半年后,出于文化、政治和个人兴趣等多种原因,竹添与另一位外交官津田君亮一起,发燕赵,探中州,渡黄河,过关中,越秦岭,究巴蜀,下三峡,绝长江,“足迹殆遍于禹迹”(作者自序),自北京至上海,历时112天,行程近万里,进行旅游考察,记秦蜀山水,怀燕楚烟云,写成《栈云峡雨日记》3万言和《栈云峡雨诗草》145题,合称为《栈云峡雨稿》。尔后,竹添又在旅居上海和游历苏杭、华北时,著作《沪上游草》、《杭苏游草》和《燕京游草》等诗集。 《栈云峡雨稿》“考古迹,纪水道,辨土宜,征民俗,评形势,论利弊,粲然卓然”(清人强汝询评语),具有很高的政治、历史、文学、学术、经济价值。今撮其要者,略陈一二。 一、考山川,论形势,内容丰富。清儒杨岘在阅读《栈云峡雨稿》后,曾评论说:“大著考山川之沿革,抉郡国之利病,论形势之夷险,究古今之成败,绝大文章,非寻常日记也。”是为的论。作者自出发伊始,所到首记地名,举古今沿革,次则名物古迹、闻人事迹、山川形势、沟洫阡陌、物产税科、风俗民情、政事得失,因地而记,择要而论,揭大势,理规律,句重语奇,资料丰富,地理、历史、经济各学科,交通、水利、城乡建设各行业无所不包。《栈云峡雨稿》的许多段落,独成篇章,发人深省,掷地有声。五月十日日记的滹沱河之章,评析井田,规导河渠,以古征今,居然一篇理水策;七月三日日记蜀地物产之论,由农而工,由工而商,谈质论价,纵横捭阖,堪称一编“经济地理志”;七月十六日日记因内江盐井而延伸及食盐生产、销售,盐资源的分布与种类,食盐管理的历史、现状与对策,俨然一篇精采的“盐业论”。而“夫分疆画地,不得引(指贩盐许可证)与地相乖,于是近楚者不得食于楚,近蜀者不得食于蜀,而私贩起矣。且盐商各衙门皆有额规,不得稍有亏欠,加之地方文武官吏,诛求无算,各项费用,尽资之于盐,故官盐必昂于私盐。此私贩之所以日盛而不可禁,官盐之所以壅滞而亏于课额也”之类论述,于今日许多产业、行业的管理均可资借鉴。 二、观国俗,忧民瘼,思维深邃。竹添井井在《栈云峡雨日记·自序》中谈到自己旅游考察后的感受:“君子则忠信好学,小人则力竞于利,皆能茹淡苦考,百折不挠,有不可侮者。但举业囿之于上,苛敛困之于下,以致萎靡不振。譬之患寒疾者为庸医所误,荏苒弥日,色瘁而形槁,然其中犹未至衰羸,药之得宜,霍然而起矣。”作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当时中国的3点认识:(1)不管笃学守信的高尚之士,还是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庶民百姓,皆吃苦耐劳,意志坚强;(2)民众之所以生活艰难,精神萎靡,是因为体制所限、制度所困、官吏所逼;(3)如果条件成熟,中国人即能振奋精神,迅速崛起。这与几十年后英国的“救世宰相”丘吉尔对中国的评价如出一辙,但竹添的评述更具体更形象。这种观点,贯穿于《栈云峡雨稿》的始终;这种分析,在今天仍值得我们深思。 基于对国计民生的思考,作者在日记中多处记录民众生活的现状,特别是艰难、悲惨的一面,并阐发自己的见解。如,“大抵东北民惰,而土地荒芜。至此(指保定一带),则田畸井然,老幼皆举趾”,但仍“丐人载路,见客则遮前尾后,啾啾乞哀,如秋蝉咽树”(五月七日、八日);“(定州)四面荒沙,耕种无施,民命所系,专在木叶”(五月九日);“闻(留坝)厅中一岁经费率五千金,而民之所出不过二百七十金,余皆取给予京库,其土瘠民贫可知”(六月十四日);“抵夔州,街上人家多茅茨,瓦屋仅居十之一。同治九年,江大涨,城上水深丈余,南门漂去,居民避水门上者,皆葬于鱼腹”(七月二十七日);“(黄鹤)楼上多丐人,拥客乞钱,麾之不去”(八月十八日)。作者于逐日所记内容的剪裁和各日素材之间的衔接尤为注意,从而上下承启,前后呼应。五月九日的日记中有“东北州县,概乏薪炭,掘草根以给爨炊,或拾马矢,曝干代炭以御冬”之情状,五月十九日日记即相应写到:“(修武县南)土壤之沃如此,乃极目荒凉,岂非以人事之未尽耶?若竭栽培,树木蕃茂,则其干可以造屋,而土堑覆草,久雨屋颓之患除矣;其枝可以为薪,而拾马矢、掘草根之劳去矣;且树根纠结,濒河之地,必免乎崩溃,果实多收,凶荒有备,一举而众利得矣。”对天主教、拜火教等宗教的隐患和鸦片的荼毒也有客观的反映。五月二十一日在记鸦片种植之广、吸食者之众、耗费钱财之巨后说:“虽然,食之有益于身犹之可;无益无害,亦未足深咎;而鸦片之性,耗精促命,其毒有甚于鸩。吾恐百年之后,四亿万之民尽衰羸,而生类几于死矣。为民父母者,宁可不早作之乎哉!”一个异国有政治身份的人物,对中国国情国民怀如此之忧虑,发如此之呼吁,实属难能可贵。 三、察物产,说财计,见识独到。胪陈物产、探究财计系竹添之所长。一地土田之饶瘠、物产之丰瘐、财赋之急缓,日记中无不择要条陈,精细刻画,且每多科学概括、画龙点睛之语。如“从此(指安肃县)以西,绝无秔稻,以面充食”(五月七日);“抵造店,修篁如幄。出自燕都,久与此君别,至此始见猗猗之色”(五月十九日);“憩磁涧,觅稻无有。……虽通邑大都,少有食稻者……”(五月二十三日);“余经直隶至西安,一路荒凉,稻米不易获,……既入两栈(指自宝鸡至川北的北、南栈道),山间之地,皆垦为田圃,岩缝石罅,无不菽麦,所至鸡犬相闻,牛羊载路”(六月二十八日);“(武昌)地最肥腴,多产物,蚕丝、茶叶及棉花为之最。欧洲人买茶,多在两湖”(八月十七日)。此类记述,用语不多,但含有丰富的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科学知识。他如易州、新乐、磁州产煤;渑池、巴东产土煤;直隶之地多植榆、椿、枣;豫州产谷最多,又出绢布及棉花;潼关出酱菜;蜀地多产金银、茶叶、甘蔗、煤炭、蚕丝之类;成都以南橘枝遍野,结子累累诸记载,对于研究自然资源、农作物、商业的开发利用和发展演变,均具有重要意义。五月三十一日日记关于关中地区蚕桑业兴衰的论述,于100多字中,深刻透彻讲述了科学种田、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发展农业、改善民众生活的重要性。“盖河南多产棉花,而人家具机杼者百不能一,举而委之商贾,远致于江南。女工之废至此,欲富得乎”(五月二十日),此类述评,使其倡产品加工增值的观点不言而逾明。八月五日日记中载,由于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沙市木材、食盐科税时“关外有关、科外有科”,“加以委员贪污,上下其手,抽厘不平,多方勒索,于是乎商贾裹足,百货阻滞,而夹带偷漏之弊兴焉”,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四、谈古今,究成败,见解新颖。《栈云峡雨稿》中记入了旅途中的200多处古迹和中国自远古传说到明代的100多个古人。作者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通过访问人物,实地踏考,对大约三分之一古迹、人物的兴衰浮沉有描写或评述,不乏史家的冷静态度和严谨笔法,学术价值很高。自宋以后,人们对民族英雄岳飞被杀的冤案,大都持“明君奸臣”观,归罪于秦桧。而竹添则谓:“使高宗无杀武穆之心,则虽有百桧,无得逞其毒。故杀武穆者,非桧也,高宗也”,竟与当今一些史家的观点相同。竹添对蜀汉丞相诸葛亮尤为景仰,不光在途经岐山五丈原、沔阳武侯祠、成都刘备庙时论及,而且专程渡过汉水,拜谒武侯墓,这在作者的行程中是不多见的。对诸葛亮墓孰真孰伪之辩,作者引经据典,追本溯源,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诸葛亮葬于定军山下的原因,作者除倾向“风云护储胥”之说外,推重清汉中知府严如 五、有韵致,有精采,可读性强。以外人而修汉学,能用流畅、精严、简明的文言纪实论事,吟颂旧体诗词,《栈云峡雨稿》不仅能令今天一些写不全常用汉字、说不好中国话的中国人汗颜,就在当时,也得到中日两国政要、学者、耆儒的高度评价。大清国北洋大臣李鸿章称“其文含咀道味,瑰辞奥义,间见叠出;其诗思骞韵远,摆脱尘垢,不履近人之藩”;著名学者俞樾认为其书其人“虽生长于斯者,犹难言之,……是足以观其学识矣”;清廷重臣李鸿裔谓“其文字修洁逋峭,状物微妙”;曾纪泽赋诗“水木湛华清入句,冰霜无滓净成文”以赞之;日人重野安绎认为,“即以文辞评之,亦记行最上乘矣”;伊藤博文则题辞赞其“水光山色好文章”,真所谓“曲尽蜀中山水胜景,流读之间,有逍遥于栈云峡雨中之想。”这些皆非溢美之辞。竹添不仅善于驾驭文字,精于写景状物,叙事宛转有致,文境变化不穷,以文为画,引人恍然入画,而且于中国古代诸多典籍、诗词、典故、俗语、逸闻烂熟于胸,援引徵用,信手拈来,绝无穿凿雕琢之嫌。如以唐贾岛“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诗句连接对无定河自然状况和自身旅途感受的描写(五月四日);以对长安灞桥柳色、河面的描写引出“诗思在灞桥驴背”的古语(五月三十一日),等等,读来妙趣频生。篇幅较长的对黄河、华山、褒斜栈道褒谷口、南栈朝天岭、四川地形和物产、嘉陵江入长江口、武昌等的记述,实则就是一篇篇优美细腻、用语奇巧、比喻绝妙、余韵无穷的散文。特别是长江三峡的描写,层次清楚,叙述方式变换,笔法精细,议论宏通,文情宕荡,气势磅礴,其美妙感受在读国内同类文章中亦不多见。至于一般的佳词妙语,则俯拾皆是。“夕阳如盘,山影蘸水,远树明灭,墟落缕缕生烟,恍然身入画中”,“溪水自万山中来,乱石相排而出,涉溪蹈危岸而行,一路羊肠,循山盘纡,仰视天光,如在井底”,“山间有瀑,袅袅泻下,风来飏之,如撒明珠。褒之水,潴则蘸蓝,奔则翻雪”,“山回溪转,松竹深窈,茅舍八九,乍见乍隐,炊烟如带,随风摇曳”,“行数十里,风瘦帆馁,雨丝如织。北岸模糊不辨远树,南岸则层峦乱 正因为《栈云峡雨稿》于纪行、于叙事、于政论、于论史、于炼字均可圈可点,所以前人屡屡拿它与名著名篇类比。于纪行记事,比之于南宋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清王士禛《蜀道驿程记》、张邦伸《锦里新编》;于方舆水道,比之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明陆应阳《广舆记》、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于政论治术,比之于汉贾谊《治安策》、唐韩愈《原道》、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于山水文采,比之于西晋潘岳《西征赋》、东晋谢灵运山水诗、唐柳宗元诸纪游散文、北宋欧阳修和苏轼之游记;于歌诗,甚至比之于唐杜甫、晚唐诗人、宋陆游、清张问陶等。从这些比照中,可见《栈云峡雨稿》价值之一斑。 《栈云峡雨稿》在日本付梓后,除台湾曾影印过此书外,整个20世纪,国内未出版过。在冯岁平先生点校本出版稍后的2007年1月,国内一著名出版社亦出版了一位旅日学者的整理本。相比之下,仍以冯校本为佳。其一,点校者查阅了日本出版的多种版本,并与日本学者就点校整理磋商交流。其二,冯校本收集附录了《沪上游草》、《杭苏游草》、《燕京游草》和作者游蜀前所作的《乘槎稿》,保留了日本《栈云峡雨稿》初版本的全部题词、叙跋、中日两国学者的眉批和阅后总评,内容全面,忠于原著。其三,绘制了《竹添井井旅游路线图》,随文播配了200多帧珍贵的历史照片,其价值与正文相得益彰。 像所有的学术工作一样,《栈云峡雨稿》的点校亦有其不尽如人意之处。愚意如能对一些典故、人物、事件背景等做点注释,可能更利于阅读和传播。另外,个别通假字、异体字的处理,正文和眉批的标点还有待商榷。如酆都作“酆[丰]都”似乎多余,酆都是正确的,而丰都系1950年代所改;而大行山、大华山、大原等如作“大[太]行”、“大[太]华”、“大[太]原”处理应该更好;将《栈云峡雨诗草》中村正直《序》中“使其徒发阮籍广武之叹焉耳”一句从“阮籍”二字后用顿号分开不妥,“广武之叹”指阮籍登广武而发出的表达怀才不遇之情的叹息(见《三国志》卷21裴注引《魏氏春秋》,亦见于《晋书·阮籍传》。《栈云峡雨诗草·沙河》诗亦引用此典故);《燕京游草》中《满庭芳·燕京重阳》词断句有几处与词律不合。这些瑕疵,有的据说点校者已经发现。总之,它并不妨碍《栈云峡雨稿》成为一部严谨的、高质量的、渗透了点校者心血的学术著作。 (作者系陕西宁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转自:http://www.wenwu.gov.cn/bbs/dispbbs.asp?boardID=9&ID=9402&page=277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