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和5月因为带学生去安徽宏村写生,第一次去了皖南的那个古村落。 在这之前读大学时去过江西的安义古村群,后来从一些书上和反映徽商的影视作品中,了解了皖南古村。并且知道徽派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但凡是孕育了古代精英的地域,必然会有代表其人文气息的衍生品出现。徽商的繁荣带动了徽派建筑、徽派文化、徽派饮食等等……一切文化的发展,进而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不过这中商业文化的背后仍摆脱不了,“儒家文化”的支撑,所以皖南的建筑必然留有儒家思想的印痕。 乘火车经过8个多小时的时间可以到达安徽的一个县城,叫黟(yi)县,然后我们坐大巴经过40分左右到了宏村。当时是晚上8点多,那边的老板派了5辆大巴来接我们,县城通往宏村的路有点像赛车道,蜿蜒崎岖,司机一路狂飚,全车的人,心都跳到了嗓子眼,后来大家一致认为这条路该做赛车道。(经过证实这条路是黄山国际自行车赛的车道)道路沿山盘曲,多急弯道。 到了目的地,已接近晚上10:00点,南湖酒店(我校学生写生基地)的刘老板早就准备好了饭,顾不得打听菜的名字,大家一顿狼吞虎咽,具有皖南风味的菜肴全部被我们席卷而空。然后听好客的刘老板给我们介绍宏村的历史,那时的我迫不及待的要出去,可惜夜色已晚。只能从老板的介绍中做个推想。 一大早就起床,因为想抓拍晨雾中的古村。呵呵,说了这么多,先给大家介绍下古村。 宏村历史悠久,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 皖南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黟县有宏村,西递,南屏,等几个古村落。对于学习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学的人来说来此研究有极大的意义,当然摄影和搞美术创作也是很好的去处。皖南建筑的墙都是粉墙黛瓦,屋顶檐角采用一种叫马头墙的做法,较有特点。所以这也是徽派建筑区别与其他建筑的特色之一。整个村子,每一户人家都被水溪环绕,使得古村因水而充满了灵性,从规划看颇为讲究,据说是为了防火,因为宏村在选址定居前原来的村子曾被烧过。 当地的小吃很有特色,可以品尝徽菜,吃当地的臭桂鱼,腊八豆腐,梅干菜饼。买仿古饰品,穿古代的马褂。颇有身在古代的感觉。当地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尤其是村头连接通道的四座桥,看上去很像赵州桥,桥下流水潺潺,下面不时有人在洗衣服,淘米、抓鱼,其实很多时候不用去看其他景色,细细品位在宏村到处都是自然唯美的景色. 晨雾缠丝柳,霞蔚伴玉兰。一大早,我就推开窗户,隔银河(酒店沿河而建,全村被河环绕)遥视仙境中的古村。因为要抓拍,阳光漏出的那一丝,和晨雾相争的那一刻,在窗边等了好久,最后,终于拍到了我要的那种感觉,(我摄影,喜欢找感觉,就像是相亲,第一感觉很重要)。早上的宏村较安静,更多的声音则是喜欢早起的小鸟在叽喳、村子里日夜不歇的流水、在水中觅食的鸭子。偶有几个摄影的人,早起在抓拍瞬间即逝的景色。早上的宏村,就像刚睡醒的姑娘,朦胧中依然透出迷人的美丽。 吃罢早饭,安排好了当天的写生任务,我和几个同事,带着学生出发了。从我们住的地方到景区只需几分钟,由于是团体写生,票价优惠,至于我们则免票(心中暗喜)。因为是写生,所以当然需要导游带我们先了解整个村子。于是在几个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就像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被带着到处走。我是非常不喜欢这样的,无奈,因为工作任务,不能把学生丢了,所以陪着走。不过,从导游的讲解中,我又知道,原来想当年《卧虎藏龙》的拍摄基地主要就是在宏村,以及村外围的竹海,村头的那条立在南湖上的独石桥便是《卧虎藏龙》剧中“李慕白”牵马经过的桥,南湖也是片景之一。还有一部分是在离宏村不远的另外一个古村,南屏的一个祠堂拍的镖局的情景。跟着导游从“牛肠”弯弯曲曲,到了“牛胃”(宏村的中心,有湖,依泉眼而建),又从“牛胃”到了“牛角”(村口的两棵象征“红”、“白”事的古树)。一路走来,学生们都不愿意随着导游走,于是我们就在“牛角”解散了。 在村头的“牛角”解散后,我一个人扛着相机寻着潺潺的溪水,沿着牛肠,一路走去,寻找村中几个大户人家的居所。这时已是上午8点多,街头偶有晒太阳的老人出现在门口,做生意的人也慢慢开始摆摊子。(这是宏村唯一让我觉得不足的地方,因为太多的商业气息破坏了原本很纯洁的民风),在到达“牛胃”后,我来到了一户“汪氏族人”的民居。徽派建筑的民居围墙一般很高。因为古代徽州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留守女性禁锢的作用。(封建礼教的压迫,在建筑上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大户人家的院落,给人阴沉压抑的感觉,故而在围墙上又常用黟县青石镂空雕刻着两扇窗,图案往往是喜鹊登梅,喻寒尽春来的喜讯,既是在家妻子儿女的向往,又是对在外家人的祝福;两家如合用一扇便门,以利于在家的两家女子在闲时互相串门聊天解闷,或有什么急事时好相互帮忙。此门开的是圆门,告诫两家相处要和和气气。门面既然叫“面”,就如人之脸面一般重要,它是这家人身份修养的首要印象。普通百姓只在门上面小屋檐处雕刻上精心一点。在古徽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墙高,山区空间的逼仄,盖大檐必然为整体格局和地理条件所不充许,单看这小檐的用意,无疑是“积善”意识的延伸和格局调剂。而官宦人家则可能利用其势力和地基的相对优裕,将门而修成朝外开的八字状,因为“门八字朝南开”。门枕则修成石鼓状,击鼓升堂也。 徽派建筑的民居都设有天井,最大的往往是“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一百多个门庭”,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功用。宏村承志堂,位于上水圳,是徽商汪宝贵1855年修造的,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正厅和后厅均为回廊式的。同别人家正厅与天井关系的有所不同的是,它的二楼靠檐处呈弧状弓上去。看到对面二楼护栏有“僚望孔”,又猜想是为了小姐相亲的方便,都不完全对。原来二楼住着女眷,有客人来了,这边正厅正聊着,那边女人在楼上头顶处走来走去,多不雅观,这样一弓,全避免了。当然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汇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到堂。”图个吉祥。或许用最通俗的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吧。” 徽州古民居,在正厅,一般都有供桌,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寓意平、静)。如果你认为这一是用来装笔,一是用来整理衣冠,那就错了。首先那瓶是用来放主人帽子的,帽子放在瓶上,主人在家,反之则表示主人处出。而两者谐音是什么,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三者合起来,终生平静也。中堂上供的是祖宗。同过在宏村、西递、南屏等多处民居的观察,发现供桌上都会摆这三样东西。 也许那里的人是把这种“含义”当作对祖宗的最好告慰,当作对下一代的最好告诫,当作自己终生奋斗最好的生活境界。中堂两侧是对联,这些对联不是歌功颂德或炫耀门庭的,而是教化式的。比如: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有的就直接刻到厅柱上。为了体现训导,还不惜多刻一些笔画来加强你的注意。就拿后一联来说,辛字下面多加了一横,快乐需要你付出加倍的辛苦。在亏字上多了一横,为了你所追求的,多吃一点亏有什么了不起。这些对联活泼道出了古徽州的人生态度,是徽州文化的浓缩,说大点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对徽州文化的影响。 宏村另一古建筑—承志堂,正厅对面的额枋上两边是渔、樵、耕、读,中间是百子闹元宵;正厅的额枋上两边是甘露寺、定军山、郭子仪献寿、八仙过海,中间是唐肃宗宴官图,桌边簇拥着官员,弹琴,下棋,看书,作画,东边佣人浇茶,仆人扇火,炉上茶壶,烟气袅袅,西角剃头匠,服侍椅上官员,理发挖耳正忙乎着。30多人各行其事,姿势各异,神态不一,惟妙惟肖。 如果说一般人家的心声过于浅白,那这里则流露出了一个商人在大富之后的一种微妙心态,希望后代不忘扎实的努力,更有着超越这种大富达到大贵的激励。而在两厢后辈们学习生活的房间,窗上的花完全是直线的不规则交叉,经过看们老人的解释我才知道是碎冰,也就是寒窗,有的在上面加上几朵梅花图案,意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边为六,一边为四,合为十,十年寒窗。而在桃李园的正厅,两边干脆就取消了壁挂古画,相对而开的两扇门,左为这种碎冰状,右为一大蝙蝠套四小蝙蝠,谐为福,而两扇门之间你如果脚抵脚走上一回,正好十步,更为时刻地叫你记住只有熬过十年寒窗才能换来圆满的幸福。 从建筑风格到细节设计,无不折射出徽商的心态。我认为在这些心态的背后,中华民族那种辛苦勤劳的精神,深刻的反映了出来。当然封建礼教的东西也暴露无疑。其实对于现在的宏村人来说,守着祖宗留下的基业,过着安逸的生活,原本是很舒服的。不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商业气息的冲击,留守在家的人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就像当初他们的祖辈一样,义无返顾的走下去。我想刘老板就是其中的一个吧,骨子里保留了徽商的精明睿智,做人又不失本分,所以大家才比较信任他的原因吧。 千百年来的风风雨雨,打碎了太多的梦,而今只有那一座座古民居矗立在那里,班驳的墙壁诉说着世事的沧桑,记录着过去、现在、还有或许的未来。那一刻,所有的话都很苍白,按下快门,我定格了经受千年风雨洗礼的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