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宏村不远,有一个叫木坑竹海的地方。听这个名字,就知道那里一定是一片片层层叠叠的竹子的海洋。 我们从宏村叫了辆马车去那里游览。生平第一次坐马车,自然很希奇,也很兴奋。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寻终上山,小路上是一层层一片片的竹叶,是那么的规则,丝毫没有凌乱的感觉,会不会是“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又护竹呢”?导游讲,这里原是一片森林,后来一个土匪把这儿的树都砍掉,便成为了光秃秃的木坑。这时,当地人不想让这里没有植物,于是试着种了些竹子。没想到过了一二年,便成了竹海…… 我很偏爱竹子,我觉得它们的生命是那样的坚强,只要 有一点生存的希望就会不断的成长,不是么?看在上坡上的那几枝竹子,雨水已经把它们的根脉都冲出来了,我看到了竹子特有的象吸管一样的根,它不停地吸水输养,而竹子本身,就会在雨后冒出。对呀,刚才在路边的小丘上也看到了一个个窜出的竹笋,我曾试着把它拔起来,还引起了当地人的笑话:我们都用镐头刨竹笋的,没见过谁用手拔的。哈!我又露怯了! 雨后的山上小径是静谧的,散发着特有的清香,缠绵的薄薄的雾气在山路上慢慢地蒸腾,多么的悠闲惬意。柔柔的泥土被我们这些山外客踩得很凌乱,却越发显出松软,特别是经过初春细雨的滋润越发显得亲切。时不时的听见春鸟的鸣叫,山上的沽沽清泉会在你的脚边流过,一样的是清澈的、甘甜的。这是个多么好的生活空间……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山顶,呵,好开阔啊!这里的海拔不算很高,但你眼中的是层层叠叠的绿色,有淡黄的绿,有翡翠般的绿,还有透明的绿……对于绿色我是很爱的,我觉得这是生命的颜色。我身边的一簇簇的低矮的灌木是茶树,这里盛产茶叶,想当年,茶叶生意是徽商发迹的资本。我还是第一次这末近距离的看茶树,它的叶子上闪耀着晶莹的透明的绿,显得那样的娇嫩。导游说,这里是高山地区,多云雾,适宜茶树的生长,而且,这里病虫害少,山里人不给茶树喷农药,因此,这里的绿茶味道很好的。离我不远处,有位阿婆正在采茶,看她那娴熟的技巧,那优雅的姿态,像一个小姑娘在翩翩起舞。于是,我借过箩筐,在阿婆的指导下当了一把采茶女,这可是姑娘茶呦!我顺便把一片茶叶放在口中,细细的咀嚼,开始是一丝丝微微的苦味,但是,瞬间,清香的味道溢满口中,是那样的沁入肺腑中,这就是茶的味道---但愿生活也能如此! 偶然伸伸腰,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在绿色的掩映下,有一片片白色的房子,就象从天而降的一般,我当时还在怀疑是否是西游记或者聊斋中的情景突现了呢?它太神奇了,没有给我任何的思想准备。这就是皖南的民居---白壁黛瓦马头墙。 导游告诉我们,这个村子里有30几户人家,以竹子为生,有种竹子的、有搞竹编的、有作竹器的,他特别向我们介绍,有一位竹刻师傅非常有名气,中央电视台的给他作过专题,建议我们到他家去看看。我们欣然前往。 刚刚进村的时候,看到农家晒的笋干、笋衣和腊肉时,很努力的把唾沫咽了回去。信步踏上羊肠小道,到了这位师傅家。他的老婆在屋外摆弄着竹编,两条小狗绕着她撒欢的追逐着,看到我们来了,便跑到屋子里告诉它的主人,有客到。从那座石头房子里出来的是一个壮实的山里人,黝黑的脸上带着爽朗的又有些羞涩的笑,忙不迭的把我们让进屋。 这屋子的陈设很简单,但却是一个民间艺术的殿堂。可是,无论是浓墨重彩的丹青,还是龙飞凤舞的书法,或者是一件件精美的竹制品,我真的不敢相信这些都出自于我眼前的人的手中。听师傅介绍,他没有受过任何的艺术教育,都是自己练习、捉摸出来的。于是,我更加惊叹他会有这样的造诣。我试着同他谈一些绘画和书法上的技巧问题,他却能用他自己的质朴的语言来诠释一些理论问题,听起来非常易于接受。这也算是造化弄人吧! 当我推开他家的咿咿呀呀的窗户,看到的就是一片片开阔的绿色,这时我似乎找到了答案:生活在这个人间和天堂之间的人,自然会给他无穷的灵感,这便是创作的源泉,感谢大自然,感谢生命吧…… 告别了这位师傅,我们延着山路下山,天上下起了蒙蒙的细雨,和着初春的雨丝,乘着马车颠簸在无垠的绿色里,心情是非常舒畅的,真的哼起了小曲儿。山路漫漫,我们翻过了一个个的山岭,渐渐告别了那绿色的海洋,告别了白云深处的人家…… 再见了,可爱的竹海!再见了,久违的绿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