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itecrane (书剑飘零), 信区: travel 标 题: 徽州游记(七)古歙散记 渔梁坝篇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4年09月02日21:26:01 星期四) 渔梁坝
依然是一堆石头
有人沦为了英雄的注脚
你们却成了百姓的福音
有人将女人的血泪铸成荣耀驼在背上
你们却为无数的生离死别而呜咽鸣悲
渔梁坝是歙县古代的水利工程,始建于唐代,位于城南的练江上,坝长143米,底宽27米, 顶宽6米,高约5米,坝上下水位落差2.9米,用清一色的花岗岩条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 达吨余。
渔梁坝垒砌的方法非常科学、巧妙,充分地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上下层之间用竖石墩 如钉插入;每层的条石之间,用中间窄、两头宽的石榫相连锁;坝上开有三条水道,从山 一侧到百姓住家一侧,依次递高,这样的话,水势不大之时,只有靠近山一侧的水道向下 游流水;稍大,中间的水道开始分洪;等到夏季洪水泛滥时,三个水道就会同时泄洪。
千百年来,渔梁坝一直发挥着为百姓造福的功用。它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 、行舟、捕鱼、抗洪,都可兼而利之。由于坝上的空气经过水浪的冲激,负离子大为增加 ,因而空气是格外的清新。
站在坝上,最妙的还是欣赏风景。上游江水,波平如镜,两岸青山、村舍皆影映其中;有 小舟轻行,舟行之处,碧水迎面而开,荡起丝丝涟漪,不久又平复如初。而离坝之水,以 一泄千里之势,撞于嶙峋怪石之上,激起雪浪千层。不远处的紫阳古桥,宛如彩虹卧波, 桥墩高高耸立,好似门关,过去的徽商正是经由此门,出行和归来的,想当年,这里必定 是舟船云集,樯桅林立。
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 堰相媲美”,因此又被称作“江南都江堰”。
渔梁坝过去还是个码头。“前古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那些从小就被 丢到外面的徽州商人就是从这里抛妻别雏的,他们把从各地收购来的货物在这里屯集装船 ,然后沿练江而下,运往下游的吴越地区。
从唐开始,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渔梁坝见证了多少的生离死别,它那奔流不息的江水 不就是别离人的眼泪?那低沉轰鸣的江涛不正是不眠人的呜咽?至今,渔梁坝的人还会唱 一首《十送郎》的小调:一送郎,送到枕头边,拍拍枕头睡睡添;二送郎,送到床面前, 拍拍床沿坐坐添;三送郎,送到窗户边,开开窗户看看天,有风有雨快点落,留我的郎哥 歇夜添;四送郎,送到房门边,左手摸摸闩,右手摸摸闩,不知道门闩往哪边;五送郎, 送到楼梯旁,左手搭栏杆,眼泪往下流,右手提起罗裙揩眼泪,放下罗裙透地拖;七送郎 ,送到后门口,望望后门一棵好石榴,想摘石榴给郎吃,吃着味道好回头……
当东方尚未破晓,晨雾还在弥漫之际,早起的女人拖着年幼的孩子,沿着被夜露打湿的青 石板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雾锁的码头,好不容易从忙碌的人影中,找到自己的男人, 竟什么也没说,只是木然地盯着。待到男人察觉有些异样,一回头,发现自己的女人时, 女人却早已成了个泪人。男人也不知说什么好,也许会轻轻地拍一拍女人的肩膀,也许会 紧紧地握住女人的手,可女人轻轻的抽泣,却如同呜咽的江水,早已潮湿了男人的心。终 于到了要起锚的时候了,女人的心已提到了嗓门眼上,可她还是不知该说什么,只在四目 相对中,她记下了男人红红的眼圈。当男人转身要踏上船板时,这时女人才奋不顾身地往 男人的手中塞进一个东西。男人跳上了船,低头一看,才知道这是一只荷包,再看看码头 上牵着孩子、又拼命咬着嘴角的女人,终于忍不住泪洒江天。这一去,究竟会是多久呢? 前方等待他的会是怎样的前程呢?他不得而知,但他知道,女人又要独守空房了,还要尽 起上孝老、下养小的责任,而那只小小的荷包又凝结着女人几多的心思呢!
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女人已是青丝见白发,但还是不见那归来的身影。和男人相守的岁 月总共也不过几个月,可对于女人来说,那却是她一生的财富,在每一个无眠的深夜里, 她都要反复地拿出来回忆,直到回忆得心头生了怨恨,她暗暗地咒骂男人的无情,可转眼 又生了悔意:哎,也不知他现在何处?也不知他是否还活在世上?他是不是也在想着我呢 ?她早已听熟了这滔滔的江水声,知道今晚又有了山洪,这山洪也莫名地让她心惊起来。 而每一次深夜门前的狗叫都让女人的心好一阵紧张,可不久待一切都平静下来,这死寂却 更添了女人的惆怅。
风中的残焰是越来越弱了,终于油尽灯枯。女人死后,人们为她的贞节而钦佩,决定要为 她树立牌坊,但谁也没注意到她死时眼里满含的幽怨。就这样,一座新的高大的牌坊树了 起来,站在已经被风雨打旧的牌坊群中,很是显眼。但不久,它也就和旧的牌坊混如一色 了。
如今渔梁坝已不再是码头,但其他的功能仍旧在发挥着作用;随着宗法社会的消失,徽州 的女人也早已过上了与过去不同的生活。那个生活在渔梁坝边给我做导游的女孩,在街巷 两边古老的建筑里不断地穿行,却是披着一身的明媚阳光。
-- 诸山何处是龙眠,旧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旧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11.80.6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