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县在古代是个状元县,仅清朝就出过12名状元,占清代状元总数112名的10还多,列全国第一。其境内的齐云山是一个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于一身,丹霞地貌、道教文化、摩崖石刻,湖光山色于一体的山岳风景区。 在江苏镇江,我去过道教圣地大茅山,和“三茅”做了约会,看到了道祖手里有个马蜂窝。到了安徽休宁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齐云山,我会看到什么呢? 在这里,我收获到了更多的道教文化知识。 齐云山正门 齐云山与黄山同在徽州,但有三大不同。黄山是花岗岩峰林地貌,齐云山为丹霞地貌;黄山直立而怪异,齐云山横生而端庄;黄山山岩青黑,齐云山崖壁赤紫。与花岗岩山体相比,丹霞地貌山体的分布要少的多。国内的丹霞名山除齐云山外,还有广东的丹霞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龙虎山等,但它们都没有齐云山高,更没有齐云山颜色红。 齐云山还是座以道教扬名的山。鲁迅先生对道教的地位及意义都有极高的评价,他认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它与中国的政治、军事、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科学、医学、武术、养生、民俗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道人龚栖霞曾在栖真岩辟谷修炼,羽化飞升后,齐云山的山岩下、幽洞中就多有道人清修。相传在宋代,真武大帝云游四海,遍访名山,最后相中了齐云,要受这方香火。后来白鹤仙子知道了他的心思,就命百鸟衔泥,塑成了玄帝神像。玄帝就是真武,是民间和道教尊奉的北方之神。龟蛇是玄武的化身。位立北方谓玄,身有鳞甲曰武。 道教中说真武是净乐国王子,净乐国王后善胜梦而吞日,感孕而生。玄武改称为真武是在宋代,当时为避皇帝赵玄朗的讳。真武大帝在像成之后,又托梦给名道人天谷子余道元,命他装饰金身,兴建“佑圣真武祠”。《齐云山志》记载说:“自真武祠创立后,四乡百姓遇旱涝、蝗灾,或求子去病的,凡来齐云的无不有求必应,自此齐云山神威江南,成为一方道教圣地。”到了明代龙虎山的张天师在齐云为嘉靖皇帝建醮求子应验,皇帝龙心大悦,下旨敕建了“玄天太素宫”,齐云山从此更加声名远播。齐云山的鼎盛时期,朝山的香客和游人每天多达3000多人,在古代已是非常惊人的数字了。 在齐云山人文景观中,号称“江南第一”的摩崖石刻和碑刻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些石刻年代最早为宋代,数量最多的要数明清,主要分布在真仙洞府、紫霄崖和石桥岩一带,全山共有1000多处。这些石刻流派纷呈,风格各异,正、行、草、隶、篆俱全。有的雄劲豪放,有的柔婉清丽,有的刚劲傲骨,有的飞龙走蛇。再加上刻工精炼娴熟,完好地保留了原作的神韵,堪称艺术瑰宝。“天开神秀”、“齐云胜景”、“亘古奇观”等是崖刻中的珍品,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大文豪郁达夫说:“齐云山有一部伟大的金石志好编。” 齐云山山脚下有条象青罗玉带的江叫横江,是新安江上游的一段。江水流过山根处正好转了个“∽”弯,划出了阴阳两极,那两处山村恰似阴阳两极的眼,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天然太极图”。相传此图未成之时,齐云虽是道士先来占山,但道运不兴。到了明代,百姓建新居。无意之中点上了鱼眼,激活了阴阳二气,一个完整的太极图形成。明代有个仙踪飘乎,神出鬼没的传奇老道张三丰,据说他在“图”成那天产生了感应,在冥冥之中感知真武大帝的召唤,反正是神差鬼使,他来到齐云,登上岭头俯身下看,不由得说:“此地真我居所也!”齐云山后来成为张三丰的最终归隐和羽化之地。 洞天福地祠遗址 走过望仙台前的望仙亭,再走过梦真桥头,就是“洞天福地祠”的遗址,遗址背后是丹崖环绕的展诰峰,前面的流水为桃花涧。洞天福地祠坐南朝北,占地1280平方,自东向西依次是斗姆宫、通明殿、青羊宫,遗址混元洞中的墓里,葬着邋遢仙张三丰的遗蜕。墓两侧的石岩称为仙人床,相传是邋遢仙坐练的所在,古时游人喜欢在上面小坐,据说能治腰痛。墓前为阴阳二池。 张三丰供桌 张三丰弟子众多,他在齐云山的弟子中无心道人比较有名。据史料记载,张三丰主张阴阳双修,他作的《无根树》词包含了千百年来阴阳双修的无上心法。张三丰归隐在齐云主要是看中齐云山的自然环境,修道者对修炼的环境十分讲究,因为他们认为内炼修为的增长要借助身外的气场。这是十分玄奥的问题。 栖真岩下原是初仙馆,是为纪念开山道祖龚栖霞而建。栖真岩右侧是忠烈岩,供奉着主宰功名利禄的“梓潼帝君”。“寿”字崖,红色的山崖因“寿”字而得名,为慈禧太后亲笔所书。 慈禧太后亲笔所书“寿” 再向前去是王灵官殿,又称“雷霆纠罚祠”。王灵官是道教中的护法神,执法如山,相传明代海青天海瑞上齐云曾与他过招。一个风日晴和的日子,海公率众朝山,行到此处,忽然天昏地暗,狂风大起,飞沙走石,不见路径。海瑞心中疑惑?猛然间他看见王灵官双眼怒睁似铜铃,盯住他们一行人的脚,海瑞顿时醒悟。原来他们都穿着牛皮靴子,有污圣地。海瑞赶忙吩咐大家脱靴,赤脚登山。果然天空又天青日朗。他们上到太素宫,海瑞发现鼓架上放置一面牛皮大鼓,心生气愤,不由得说道:“神明原来也不公正!”谁知话音未落,一声巨响,鼓面破裂。从此,齐云正殿的大鼓都用麻布蒙制。 金石遍岩 从天门岩到黑虎岩,可称是“金石博物馆”。中国文人,都有爱石的传统,他们以为顽石是山之骨,山之魄,对着山岩细看慢品,终于品出了味道。所以朱熹、王阳明、徐霞客、唐伯虎都争先恐后留下笔墨。石刻“天开神秀”笔法,刚劲浑厚,神逸洒脱,是对齐云胜景的精确概括;“天开画图”笔法苍劲,自成一家。值得一提的是,石刻所填的颜料当时与黄金等价,极其昂贵,崖上的字迹虽经历了四百年风雨,仍色泽鲜艳如新。 月华街如一弯月牙,是道士的聚集之地。旧时宫观、道院、店铺,鳞次栉比,香烟、炊烟缭绕,经声、喧声相闻,一派升平景象。 中国元代道教有两大派:一是全真,一是正一。全真茹素禁酒、不准婚娶,必须出家;正一派是符箓各派的总称,比较自由可以结婚,不忌酒肉,重内容不重形式,平时做完法事,只要避开神座,神仙看不见,就可以加入香客的行列饮酒吃肉。不过吃过后必须用草纸擦嘴,表示自咒自责。张三丰在他的修真诗《无根树》中也有这样描述:“打开门,说与君,无花无酒道不成。”可见两派的泾渭分明。 其实,依我看,强制悖离人性反弄出许多尴尬的事情来。齐云山就曾有过全真派的道长带头婚娶被革职处分的记载,金庸的小说里也有全真名道尹志平乱性破戒的故事,天道自然,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玄天太素宫 碧瓦红墙的宫观是“玄天太素宫”。位居月华街的中心点的,按风水学说,大殿的地形酷似一把金交椅,鼓峰、紫霄峰、钟峰三峰相连呈“山”字形,左有青龙盘绕,右有白虎护卫;五道清泉汇于殿堂前,正应“五水到堂一水出”的大吉。 这里有一民间传说,说地藏王与真武大帝本是甥舅二人,只是一个修佛,一个修道。他俩游四海,遍访名山,都想找个能登极坐殿的地方享受人间烟火。这一日他们来到齐云山下,看见瑞气祥云中齐云山秀峰林立如似仙境,地藏就急于上山,真武却嚷着肚子饿。地藏只好就近化了两碗素面,真武又提出跟地藏赌谁吃得快,规则就是每根都从头吃起。地藏无奈只好同意,一根一根寻头慢慢地吃。真武人小花头多,筷子挑起面用暗力一夹就有许多头,呼噜噜一下子吃光了,然后推说出去转转。地藏有句名言:“地狱不空,永不成佛”,他很执着,表现在吃面上也决不含糊。等他发觉上当赶到紫霄崖下,真武已得意洋洋地占了先。“先占为主”这是神仙也不能坏的规矩。地藏究竟未修成佛,不由得动了肝火,他拽出金鞭但又不能打外甥,只得拿山石出气,一鞭下去,大殿前被打出一道山涧。真武见地藏破了他宝殿威仪,也拔斩妖剑在手,但一转念,对方毕竟是舅舅,自己又输了理,他便用剑尖挑起一块黄泥,抛向山涧中,顿时,山涧里紫雾腾腾,香风阵阵,黄泥巴化作精美绝伦的香炉峰,更添宝地气势。地藏只得连声说罢,离开白岳向北而去,最后在九华山落了根。 正中是玄帝像 太素宫原址本是天谷子余道元创立的佑圣真武祠,里面的玄帝像原说是百鸟衔泥而成。像成后屡屡显示灵异,从此香火极盛。到了明代连皇帝也听说齐云山的神仙灵,就命张天师在齐云作法求子,果然获应,不由龙心大悦,拨下银两兴建了玄天太素宫。宫殿是坐南朝北,与玄天上帝“镇南天,拱北极,威镇万山”的圣嘱相符。 太素宫是齐云山最大的宫观,也是齐云山道教活动中心。道场法事都在这里进行。齐云山的道场法事俗称“做事业”,道场因施主的要求和出资的不同,内容形式也不同。做法事一般需要七到十几人不等,道士们身穿五色道袍,分东绿、南红、西白、北黑、中黄,代表五行五方。做武场时,在主坛法师的带领下,在铿锵悦耳的锣鼓声中,道士们唱着经文,迈着八卦步,诵经参拜,焚符洒水,边舞边唱;文场则是锣、鼓、钹、磬、唢呐、笙箫分立两旁,一人领唱,众人帮和。齐云道家音乐属弋阳高腔体系。根据法事内容的不同而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