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曾子山游记(一) |
[游记]曾子山游记(一) |
2007-08-03 tom.com |
昨天(初六)好友强哥约我和家人及其他朋友去游曾子山,它坐落于平邑县的苗庄村南,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民风朴实,山势俊俏,因曾子而得其名,又曰"孝山"。(因曾子著《孝经》而有此名) 我们一行九人从科圣大学出发,径直向平邑县的白彦镇奔去,汽车奔驰在乡间的水泥路上,两旁的座座山脉、村庄、树木象飞箭躲到了后面,黄黄的凉烟楼或是三、五个立在村的外头,它引起了颜主任的兴致,“这些烟楼已经是属我们这里的文物了,多年没有人再种烟叶,那时是计划时期,每个公社都有任务呀。好友——强哥,近年对古文化遗迹突感兴趣,我跟着他看了不少的古代遗迹。今天,我们有滕州著名的中医骨科专家——生先生、留学俄罗斯的两名留学生,史志办工作人员——褚女士,滕州民俗爱好者——颜主任、科圣大学袁教授,我和儿子——赛。在强哥的提议下,对古代的学者曾子的家乡和以他名字命名的山进行探索。汽车进入了村子,强哥骄傲的说到了他的老家——苗庄,褚主任唱起了“我的家乡并不美……….还有美丽的温河在那里…..”,我们推开了强哥老家的大门,热情的三大爷把我们带到了客厅,拿出了花生和点心,三大爷说“吃点我自己种的花生吧,没上任何肥料的,“纯绿色”的,家乡也变了,人的饮食意思也发生了变化(在言谈话语中表露)。这引起了颜、褚两位主任的不少话题,当然,话语虽多、花生也没有少吃,强哥的一家人都在外地工作,只有三大爷和三大娘在家颐养,在好子相互的问候中,我们走出家门向目的地驶去。 在一个急转向的路口,强哥停下了车,拿着相机让我们下车,到了。映入眼帘的是两座(一大一小)墓冢,一块高高矗立的石碑上面刻着“先贤曾子之墓”这就是曾子父子的墓冢了。站在他的墓前,仿佛来到春秋战国时代,《韩诗外传》卷一记,曾子为养活父母仕于莒,曾当过“得粟三秉”的官职。虽有从政经历,但综观其一生,仍然是一个孔子式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根源在于他那尽守礼约、躬守孝道、不苟同权贵的思想品格。他曾声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 君子人也 ”(《论语·泰伯》) 向南走了越三分钟,看到了远古时期的南武城的城墙,黄黄的土锥依稀可以看到层层的夯土痕迹,斑残的小小圆洞说是为了城墙的牢固的连接木遗留的痕迹。古人已乘黄鹤去,此地只留城墙根了。(悠扬顿挫的号子就在耳边回荡)。 在王氏的祖谱碑前见到了这个村的王书记,简短的几句话,听出了他和我们的强哥一样,积极地推介自己家乡的名人和旅游业,为老百姓在铺就致富的路。 随着车的大油门声,我们来到了曾子山山门前,巍峨的山、葱葱的松,黄黄的土,大理石雕成的山门,在阳光下威严夺目,这就是曾子山,抬头仰望,啊!一尊神圣的大佛仰卧于大山之颠,是不是此山养育了曾子,而有了灵性,为什么这样神奇,是不是,曾子在仰天讲教《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聚天地之灵气,展平邑之新姿。 怕惊动了正在讲经的圣人,我们缓步进入山门,仰首望着这尊神像,我的心理有诸多的反响。(待续) |
转自:http://blog.tom.com/blog/read.php?bloggerid=1081835&blogid=7107962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